APP下载

走在找“我”的路上

2018-10-27何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春酒乡邻民俗

何铮

【课程亮点】

我执教的《春酒》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文本解读的亮点;二是目标达成方式的亮点。

文本解读的亮点:琦君的《春酒》作为当代台湾乡愁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除了常规的寻找“家乡味”之民俗、童年、乡邻、母亲的味道外,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深入的去读懂琦君的乡愁,读懂琦君的心灵。文末的最后一句,实在是重要之笔,我带领学生细细地、深深地咀嚼。本课设计我紧抓最后一句中的一个“找”字,贯穿了整个教学,也统领了整个文本理解。琦君找什么?为什么找?找到了吗?为什么找不到?究竟要找什么?这一连串的设问,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在分享交流中激荡了学生情感的浪花。这里的“找”字就有了多重含义。有对“真正的家醅”的寻找,即意味着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寻找,对童年那种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的寻找,也有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

琦君的寻找,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找“我”的过程。“找”字加一撇就是“我”字,那一“撇”就像漂泊无根的游子,当找到自己停息的地方,才真正找回了“我”。台湾到大陆的距离是一个有形的距离;但——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之间就有一段难以跨越的无形的距离。与其说故乡是自己出发的始点和回归的终点,不如說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因为在这里储存着一个人最初的善良,最初的梦想,最初的质朴、热情等一切美好的情怀。故乡是一个人“初心”的摇篮,也是每个人心底难以抵达的“远方”。

目标达成方式的亮点:本次课程设计我采用了“问题化学习”模式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能以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在文本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问题。课堂上,学生从“完成任务”走向“主动探究”,解读更深入了;从“教师讲解”走向“同伴讨论”,知识及时内化了;从“继时互动”走向“同时互动”,从“各自为战”走向“团队合作”,效率更高了。初步形成了自助探疑、互助探究、师助提升三个课堂阶段,较充分的体现了有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是有效的“学”。

【课堂实录】

一、巧抓“文眼”,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使用“析文抓眼”的方法学习《春酒》,希望能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课堂感受。什么是“文眼”?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读者打开作者谋篇布局的金钥匙。通常会有“句眼”“词眼”“字眼”。

师:预读《春酒》一文,同学们认为行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话呢?

生1:文章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对,我和你不谋而合。(全班同学表示赞同)那么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一个词能涵盖内容作为“词眼”呢?

生(齐):家乡味。(几乎是齐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春酒》有了很充分的预读。文章最后那一句凝聚着作者无限情愫的句子,我们必须好好咀嚼。这一声叹息,这戛然而止的疑问,所造成的文本“空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其中有一个动词勾起了我的屡屡思绪。不知道这个动词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生:我知道了,是“找”字。

师:果然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我们以“家乡味”和“找”字来带动对《春酒》的研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篇章“春酒半酣醉未苏”。

二、巧抓“词眼”,把握内容

第一篇章:春酒半酣醉未苏

师:作者要找什么?

生(齐):找“家乡味”。

师:通读全文,你觉得这道地的家乡味里蕴含了哪些味道?

生2:有童趣的味道。

生3:还有母亲的味道、乡亲们的味道。

师:还有吗?看看开篇。

生4:哦,还有民俗的味道。

师:民俗之味、童年之味、母亲之味、乡邻之味……这些味道郁积于心,汇集成了家乡味。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细品“家乡味”。看看课前每个小组的自学成果如何。首先我们请第一小组,研究“民俗之味”的同学做研读汇报。

第一小组研读汇报(民俗的味道)

生5(陈映汐同学):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小组做“民俗的味道”的研读汇报。

生6:(自问自答形式)《春酒》这篇课文有哪些民俗呢?

首先请大家看到“第1自然段: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这句话里能看出第一民俗是“迎神拜佛”。

再来看到“第2自然段: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这里体现出“喝春酒”这一民俗。

最后请大家看到“第5自然段: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的节目,就是喝会酒。”这能看出第三大民俗——喝会酒。

生5(陈映汐同学):为什么会有这些民俗呢?

生7:这是作者家乡约定而成的习俗。

生5(陈映汐同学):我们还是回归文本找找原因吧。

首先请大家看到第1自然段的这样一段(出示PPT)引入原文:“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生5(陈映汐同学):从红色字体所标注三个“不许”和“要”、“注重”等词来看,为什么过节时会有这么多的规矩?

生8:这些诸多的规矩是人们对神佛的崇敬,祈福安康。

生5(陈映汐同学):其次请大家看向第5自然段:“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喝春酒的原因是什么?

生9:表达了感恩之情。

生5(陈映汐同学):再来看到喝春酒的原因。“春”字让我联想到了一句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请大家看到第9自然段:“用以供祖后,倒一杯(八宝酒)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生10:这里能表达出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生5(陈映汐同学):综上所述,我们小组认为民俗是一种传统的味道,它是精神的传承。从上文诸多的规矩寄寓了人们对祈祷幸福的纯粹与虔诚,表达人们对安居乐业,合家团圆的向往之情。

民俗还是一种纯朴的味道。从喝会酒这一民俗看出纯朴与热情融合在故乡里,荡漾着乡里人的厚道与真诚。借了钱的人会露出质朴的笑容一一道谢,设立热闹的宴会去表示感谢。这是乡邻之间的和睦融洽,守望相助的质朴情谊。

最后我想以一首原创诗来作为我们小组的研读总结:

一壶春酒,映出浓浓家乡情谊;

一席会酒,团聚乡邻融洽快乐。

八宝家醅,酿出人故往事;

宴席酒会,凝集纯朴民风。

入喉的,是春酒;

醉醺的,是乡愁。

细读春酒,民俗寄托代代祝愿;

淳朴民風,随春酒香渐飘渐远。

今天我的研究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师:谢谢陈映汐小组的精彩研读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民俗融合进一片真心,融合进浓郁的民风之美。民俗是一种传统的味道,是一种淳朴的味道,是一种真诚的味道。

第二小组研读汇报(童年的味道)

生11(陈诺同学):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小组做“童年的味道”的研读汇报。我们小组为这个研读专题命名为“半樽春酒潜入眠,戏掬桂雨伴童年”。我们以“怎么写?”“为什么写?”作为我们的研读主线。

生11(陈诺同学):琦君的童年之味散落在字里行间,我们小组有选择性的选了三句话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第1句:(第1段)“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打断一下,陈诺同学,提问应该有指向性。否则同学们不知道交流什么?

生11(陈诺同学):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这个提问还是太笼统,再想一想如何去问。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生12(吴滴佳同学):我们小组是想问:从字里行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看到了“我”怎样的童年?她是如何描述的?

同学们开始分析交流。

生13:从“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很活泼的样子。

生14:“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尤其是“鼓鼓的”一词,特别传神。

写出“我”可爱俏皮的模样。

生16:从“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中的“捧”和“一大包”,能看出“我”的“贪心”和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

生11(陈诺同学):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们小组也认为这些准确传神的用词和精巧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与渴望,喝饱春酒时的憨态可掬,还有乡邻们的淳朴热情。接下来,我们看

第2句话:(第4段)“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生17:“靠”“点”“舔”这几个动作的连用,勾勒出一个俏皮活泼的女孩形象。

生11(陈诺同学):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第3句话:(第3段)“抱着小花猫,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啊!”

生18:这句话写小花猫嘴馋与对八宝酒的喜爱,写小花猫舔完后满足酣沉地入睡,写出了小花猫的调皮可爱。

生11(陈诺同学):这句话仅仅是为了写小花猫吗?我们小组认为,作者是借写憨态可掬的小花猫,写出了儿时的童眼、童趣和童真,写出了她对美味的八宝酒的喜爱。

生11(陈诺同学):其实行文中还有很多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但是这段童年的岁月,仅仅蕴藏着无忧无虑的童真童趣吗?我们小组为大家整理了以下两个片段,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看看琦君的笔墨里还蕴藏着怎样的童年?

(全班齐读PPT)

资料(一)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父亲分给我和哥哥每人五十名带领。这玩意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只因过于认真了,双方的部队都互相有损伤。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做长期的休养。(琦君《金盒子》)

资料(二)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琦君《桂花雨》)

生19:我在《金盒子》里感受到她和哥哥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生20:我在《桂花雨》中感受到琦君的家乡很美,他们一家人,他们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和睦相处。

生11(陈诺同学):(小结)琦君拥有着美好幸福的、纯真俏皮的、自由无束的的童年,她拥有被乡邻、兄弟、母亲浓浓的爱包裹着的童年,这便是她童年的味道,天真的味道,爱的味道。与她而今客居他乡的怅然失落有了情感上的对比。我们小组也以一首原创小诗来进行最后的总结:

本是,春酒飘香,童趣满堂;

后来,遥望故乡,花雨微凉。

本是,金盒剪像,兄妹欢笑;

后来,孤舟冷渡,只身异乡。

本是,母爱环绕,

春酒佳酿童真俏;

后来,一寸相思,

化作十万秋水长。

师:谢谢陈诺小组同学醉入文字芬芳里的深入解读,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小女孩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蹦蹦跳跳的向我们走来。

第三小组研读汇报(乡邻的味道)

生21(戈焱同学):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小组做“乡邻的味道”的研读汇报。

研读课文,我们认为《春酒》文中的乡邻之味,是如春酒般香淳与热烈。

现在我们来进入文本中,首先是这一句话(见PPT),我们抓出的关键词是:“家家户户”“轮流”“一大包”“不请自到”与“捧”。这些词写出了邀邻请客的场景,“轮流”“家家户户”体现了吃春酒的次数多,“一大包”和“捧”则体现出了吃春酒时得到的礼品多。所有这些无不表现出了乡邻间的和睦友善、慷慨大方与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生21(戈焱同学):再来看这一句话,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蹭春酒的情景。陈诺小组对这句话已经有了深入的研读,我就不赘述了。那个“靠”字最为准确传神,它生动地表现出“我”依在邻居怀里尝春酒的样子,体现出了乡邻间宛如一家的和睦与融洽。

生21(戈焱同学):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开十二碟的原因。

生22:应该是表示感谢。

生21(戈焱同学):对,开十二碟的原因是为了感谢借钱的人。从借钱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乡邻间的大方、热情。再从“最最”一词中看出办酒席是他们最由衷地感谢。从全文看他们村子也不是特别富有,但他们仍然会为了感谢别人而办宴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朴实、和睦。

生21(戈焱同学):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乡邻中有一个代表人物——阿标叔。你觉得阿标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3:阿标叔很热情,很耿直。

生24:从课下注解我们可以看到,“巴结地”是勤快的意思。“呼呼呼地”代表速度快,表现了阿标叔的热情。

生21(戈焱同学):看来同学们的研读也和我们小组的研读一样认真,值得表扬。(全班大笑)。

对于花匠阿标叔来讲,宴席和他是无关的,可他却“巴结地”把灯罩擦得亮晶晶地,而且还是“呼呼地”快速地做完,他为的也只是为了让大家“兴高采烈”而已。阿标叔就是作者乡邻的写照,而他又有什么伟大的情怀呢?也许就像严冬后开封的春酒,寂寞地忍不住“沾些喜气”,然而酒的香醇是本就有的,平凡而朴实的阿标叔,平凡而朴实的乡邻,平凡而朴实的故乡,本身就是让人羡慕的香与淳,应该也是琦君骨子里家醅的味道,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邻之情。

师:谢谢自信满满的戈焱同学的精彩分享(全班会心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朴实而又馥郁芬香的乡邻的味道。

第四小组研读汇报(母亲的味道)

生25(张树弢同学):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小组做压轴汇报——“母亲的味道”。(全班大笑)说是压轴,并不是自夸,而是因为母亲在作者的童年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使用学习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课的研读方法,来进行研读。分别从“母亲对我”、“母亲对乡邻”、“母亲对自己”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读分享。

生25(张树弢同学):首先让我们看到文章中的这两句话:(展示PPT)

1.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2.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

不知道同学们透过琦君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26:“只能”是仅仅、能够的意思,从母亲的告诫中直接能感受到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关心。

生25(张树弢同学):我从母亲的语言描写中也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生27:第2句话是对琦君母亲的动作描写。“总要”一词体现了事情发生的频率之高,“闻闻”则再现了母亲用鼻子在我最前嗅来嗅去的情景,而“问”则直接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之后又说母亲听了很“高兴”原因是母亲受到“我” 的称赞,这则更加展现了母亲的质朴。

生25(张树弢同学):从“母亲对我”的角度来看,我们小组发现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管教严厉、关心、疼爱孩子的人。让我们再来看看母亲与邻里的相处,请大家关注一下文本中的这两句话:

1.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28:第1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请邻居喝春酒时的场景,其中“一定”一词体现了肯定性,表现了母亲招待客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母亲是一个很大方、热情的人。

生29:我还关注到一个“斟”字,这个字写出母亲给邻里分春酒时的动作,表现出母亲对他人的尊重及热爱分享、热情友好的品质。

生30:第2句話是对母亲看待酒席的总概述,前面先说母亲从不上会,“从不”一词体现出母亲的坚决性,而后文又讲母亲的乐于助人,“总是”一词体现出事情发生的频率之高,“乐意”讲的是母亲的积极主动,同上句话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品质。

师:看同学们分享得很投入,何老师也关注到了一句话“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我觉得这句话里的母亲形象也很鲜活。不知道和同学们会不会有同感?

生31:我在研读课文时也关注到了这句话。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客人们在品尝过母亲亲自酿造的八宝酒后对母亲询问及称赞的场景。“得意”一词形象地体现出了母亲当时心中的那份愉悦之情,而“高兴得两颊红红的”则更加突出了母亲心中的激动,显出她那份典型农村妇女的质朴。

生32:我觉得母亲因为别人对八宝酒的喜愛和夸奖而兴奋脸红,这正好说明了母亲的追求很简单质朴,一心只为别人,很善良、淳朴。

师:同学们的分析和我不谋而合。

生25(张树弢同学):谢谢何老师的提点。现在让我们从“母亲的内在”这个角度来看看母亲。同样请同学们关注以下几句话:

1.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2.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生33:第1句话我有研读,“终年勤勤快快”直接体现出她的勤快,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总是”一词写出了母亲的坚决,而“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将母亲乐善好施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其大方为人的特点。

生34:第2句话主要从神态与动作描写来入手刻画母亲形象的。“笑眯眯”一词体现出了母亲待人的和善;而“我也没有一定分量地”体现出母亲的谦逊。

生25(张树弢同学):这句话还有同学想分享一下吗?

生35:我补充“一样一样”“仔仔细细”“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体现出母亲处事严谨的态度。

生25(张树弢同学):综上所述,我们在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一个慈爱、大方、友善、勤劳、谦逊、淳朴、热情、教子有方的母亲。

生25(张树弢同学):琦君的母亲对琦君的性情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了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段,让我们一起通过琦君的其他作品读母亲。展示PPT:

(一)“在临别的千叮万嘱中,她还说:‘ 真恨不得给你一大缸的酸咸菜去,让你顿顿都吃得饱饱的,身体健康,好好求学。”(《妈妈炒的酸咸菜》)

(二)“母亲走过来大声地说:‘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跌跤的,怎么怨门槛,再赖着不起来,我就要打你了。”过了很久,才“把我拉到怀里,慢声细气地说:‘走路要小心,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做错了就想想看,是怎么错的,不要怨别人。”(《妈妈,我跌跤了》)

(三)“也正因为信佛,母亲宅心仁厚,生性仁爱。她作为官太太,却一直信奉众生平等,从不摆架子。

对于乞丐的孩子,她说:“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粽子里的乡愁》)

问题:从这三个片段之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36:我看到了一个慈爱的母亲。

生37:我能看到了一个严中有爱的母亲。

生38:我看到了一个平和、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母亲。

生25(张树弢同学):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们小组认为家乡味就是母亲温柔、慈爱、坚强、平和、乐善好施的味道。

师:的确,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淳朴、善良、隐忍坚强。大爱无声,说的就是母亲这样温柔无悔的情感,琦君不管是行文或为人的温婉低调,都能够看到她那位慈爱、平和的母亲的影子。在她的影响下,琦君的一生:平静、善良、坚强。

三、巧抓“字眼”,升华主旨

第二篇章:庭前摇落桂花雨

1.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感知琦君的乡愁)?

师: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最后一句,齐读,注意语调和语气:“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琦君找到了这份儿道地的家乡味了吗?

生39:没有,味道不一样了。

师:如果琦君回到故乡,用家乡的水,用相同的材料来酿制春酒,她还能找回酒中的家乡味吗?

生40:应该找不回一模一样的味道。(全班同学表示赞同)

师:为什么找不到?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乡愁,或许你能寻觅到答案。(展示助读资料PPT,配乐朗诵)

资料(一)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琦君《桂花雨》)

资料(二)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xiù)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琦君《乡思》)

资料(三)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烟愁》)

资料(四)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琦君(台湾))

师:(在老师深情的朗读中很多学生眼睛湿润了)这一段由琦君作品所串起来的乡愁,字字叩击着我的心房。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家乡味吗?

生41:因为天人永隔。

生42:因为背井离乡,漂泊无依。

生43:因为物是人非!

生44:因为那都是回不去的旧时光。

师:的确,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多少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寻找,寻找……文章最后的一声叹息,蕴含着作者多少怀想,多少遗憾。所以,琦君一生都在抒写故乡风情,亲人师友。在她的笔下,一花一草都是温存的。她用温婉的笔触写尽乡愁。她的乡愁也是美丽的,有泪却不悲凉。就像这杯珍藏于心的春酒,温润甜美,馥郁芬芳;就像那庭前摇落的桂花雨,十里飘香,弥而不散。庭前落了一地桂花,乡愁也落满了庭前。故乡是让人心安的地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2.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体悟琦君的寻根之情)

师:琦君孜孜以求的只是那一壶春酒,那一树桂花,那一片故里吗?“到哪儿去找?”这既像是在喃喃自语,又像是在低声询问,她到底要找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时代和她的作品。展示资料助读PPT,学生读:

资料(一)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乡愁文学成为了台湾文学的根基。寻根、寻梦成了他们笔下时常流淌的情怀。

资料(二)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生45:琦君是在找她曾经生活的家园。

生46:她是在找美好纯真的童年。

生47:我认为她不仅在找童年,更是在找纯真无邪的童心。

生48:就是在找初心,我们不是常说要勿忘初心吗?

师:同学们你看看“找”字上面多一撇是什么字?

生(齐):“我”字。

师:对,找——我,那一“撇”就像漂泊无根的游子,当找到自己停息的地方,才真正找回了“我”。台湾到大陆的距离是一个有形的距离;但——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之间就有一段难以跨越的无形的距离。与其说故乡是自己出发的始点和回归的终点,不如说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

因为在这里储存着一个人最初的善良,最初的梦想,最初的质朴、热情等等一切美好的情怀。故乡是一个人“初心”的摇篮,也是每个人心底难以抵达的“远方”。

生(齐):学生心领神会的鼓掌。

师:(小结)所以,这里的“找”字就有了多重含义:对“真正的家醅”的寻找,即意味着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寻找,对童年那种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的寻找;也即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

(在屏幕上出示琦君的一句话——“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

师:我想以琦君的这句话来做结。同学们,你们是否在《春酒》里看到这样一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她正踩著满院的花香,杖履点叩着当年她牵着母亲的衣角走过的青石板,用尽一生来寻找,寻着童年的梦而来,寻着梦里的真而来……”从今以后,这寻梦的路上,或许现在多了一个我,或许将来还会多了一个你。

第三篇章:一剂解药慰乡愁

师:这份复杂的情愫需要排遣,所以琦君一直醉在文字的芬芳中,写着,寻着,梦着,爱着……

让我们反复韵读最后一部分,把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蕴藏在我们的朗读里。

生:反复朗读最后一部分,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先各自朗读,第一遍)

生(齐):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第二遍)

师:同学们读出了“乡愁”,但是没有真正读出“彷徨”。有一个词很能传达这种情怀。知道是哪一个吗?

生49:是“哪儿”。

师:对!“哪儿”一词蕴含了几多彷徨、几多无奈、几多微凉。同学们好好品味,再读一次。

生(齐):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第三遍)

师:这一遍朗读,何老师透过声音都能感受到你们对琦君情感的体悟已经很到位了。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无论是历经坎坷,还是壮志难酬;无论是羁旅在外,还是感时伤怀;他们就会将自己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物。或是一轮明月,或是一杯清酒,或是一滴雨露……

请同学们拓展阅读席慕蓉的《乡愁》等作品,感知台湾乡愁文学中寓情于物的常用手法。并运用寓情于物的手法,给琦君开一剂思乡的解药,来慰藉她剪不断的乡愁。(课后练笔)

附:【板书设计】

春酒

琦君

猜你喜欢

春酒乡邻民俗
父亲
醉在《春酒》的人情民风里
庭院枙子花
没有谁死无葬身之地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10年闯荡两手空空没脸回家从头再来做回春酒终获成功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