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语文美学中的正能量

2018-10-27韩小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能量生命语文

韩小龙

正能量原本是一个物理术语,后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才流行于各种场合和各种媒体。这个词最初源于英国心理学家查德·怀德曼的著作《正能量》,作者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人体内在潜力被激发后,表现出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充满创造力,也更有安全感的自我。这个比喻正好适合当前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社会氛围,正好吻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语文课堂需要培育人类精神的正能量,语文教材是充满正能量的资源库,语文课本的正能量教材何其多,上至当政者治国安邦,下到黎民百姓苟且营生,无论是精妙的语言运用、深邃的思想表现,还是睿智的哲理剖析,语文美学教育都能做到随时帮助学生排除负面情绪,传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积累与家国情怀教育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于无声处形成他们阳光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热爱、对崇高的膜拜、对卑鄙的摒弃、对生命的敬畏、对贫弱的同情、对苦难的悲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沐春风。语文美学教育中的正能量传播能帮助所有受过语文教育的人走出人生低谷,克服焦虑、沮丧、消沉和自我怀疑,因而,语文教师也仿佛是受教育对象灵魂精神的布道者,自然地成了最幸福的教师。

明确语文美学教育中正能量,首先必须对语文素材构成做量化的分析。从内容上看,语文教育可分为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性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全球意识教育、生命教育、宗教教育、伦理教育、消费教育、反色暴毒艾等教育。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共收录248篇文章,爱国主义教育32篇,占13%,环境教育占36篇,占15%,生命教育占20篇,占8%,全球意识2篇,占0.8%。

爱国主义位居正能量之首。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归属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规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教育。除了情感归属教育之外,爱国主义还与人生观教育(诸如尊重、诚实、宽容、同情、自控、团结、协作)等密切相连。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之大,前所未有。中国人历来倡导“文以载道”,当然要利用语文教学培育中国公民对祖国的情感归属与认同。综合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教材中的课文、汉语知识、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分析:首先,课文中的爱国主义:①贊美祖国山河壮丽、人文资源丰富的作品,如《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②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作品,如《故乡》《最后一课》。③讴歌祖国历史悠久、优良传统文化的作品,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④表现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⑤反映爱国志士精忠报国、以身许国的诗文,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其次,汉语知识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汉语与汉字》中说,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国家统一的象征,记录传播着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1973年中文被联合国大会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最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写字书法比赛”“警句的收集与评比”“古典诗歌背诵比赛”“说成语故事比赛”等。

美国语文教材“时代故事”中有早期美国人开疆拓土的自尊自豪感,如“1803年,托马斯·杰弗逊签署了路易斯安那购买合同,将国家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这个国家的迅速成长引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殖民地总督托马斯·戴尔面对疾病、饥荒等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况,带领少数英国移民退出教会,到北美洲那样极其艰苦的地方去开拓自己新天地。实用主义、注重实际,以勤奋工作为荣,如《富兰克林自传》《穷里查德年鉴》《一个美国农民的信》中有关于勤劳的格言:早睡早起、健康、富有、聪明、今天事今天毕、没有不需付出的收获等。

在中国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内容上除了强调了一些公民的义务、责任,更多强调的是人生的社会价值,即对祖国、人民的贡献等。对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个人的权利、尊严、愉快等关注不够。我国1981年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是“记叙、说明、议论”三阶段、“初中、高中”两循环的模式。1981年以后,单元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生活内容、表达方式、体裁方式等不一而足。中国语文教材自独立设科开始,就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来编排教材,历史教育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不像美国那样具体完整性。这是因为中美两国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不同:在中国,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美国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切都以个人利益为基准,强调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人的自由。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开拓北美大陆,一切重新开始,在价值观念上,美国人主张多元、崇尚个人本位,标榜自由、民主、平等、宽容和充分的人权。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形成的个人价值、个人尊严、个人奋斗为内容,个人主义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原则,一切从个人需要与幸福出发,把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

环境教育主要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它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基础。首先,语文教材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分为几种类型:①反映人类对战胜自然信心与向往,如《愚公移山》。②借景抒情,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情感的,如《蜀道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③表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之情的,如《归园田居》《春》等。④反映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如《种树‘种到联合国》,歌颂人们为环保事业做出的贡献。⑤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美化自然的,如《中国石拱桥》。⑥反映人类对改造自然充满信心的,如《大禹治水》《水调歌头·游泳》。⑦反映人类对自然规律加深认识的,如《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⑧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如《天上的街市》《地球,我的母亲》,表现了对自然母亲的景仰之情。其次,语文教育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如:召开“保护地球的环境”主题班会。开展“走进绿色的世界——野外科技考察报告与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生态,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最后,通过教材安排的课后练习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做到习有所得。如实践探究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某校高二(1)班“蓝天文学社”同学在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号召后,发出倡议: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

生命教育是语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短暂性、崇高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實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将个体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为社会、人类创造幸福。语文美学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让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得以升华。它包括: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三观教育等,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发展。生命起源教育,如《盘古开天辟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白蝴蝶之恋》《吾家有女初长成》《鹤群翔空》《白色鸟》等。《小狗胞弟》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命运,从侧面也展现了十年动乱时期人性的扭曲。小狗的悲惨待遇在巴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老舍《小麻雀》中的小麻雀代表了旧中国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这些弱小者在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他们生活中有着无法抗拒的灾难。作者由物及人,以物写人,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命运的思想感情。如果把视线转移到美国,研究者会发现中美两国生命价值教育存在较大区别。首先,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中国的“人定胜天”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是一切自然生命的起源。而美国人对自然界怀着敬畏的心理,相信自然力量的伟大。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美国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提倡利己不损人,而中国人是集体至上,为了祖国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最后,美国文化起源于清教徒的宗教思想,他们信仰上帝,信奉《圣经》,主张修行禁欲,救赎原罪,提倡节制、谦卑、勤奋、诚实等道德伦理观念。最终形成了美国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过多关注个人的责任与人生的价值,比如对祖国人民的贡献等,对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个人的权利、尊严、幸福关注不够。为什么中美两国的生命教育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因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形成了他们包容开放、尊重平等的理念。开疆拓土的移民背景成就了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他们推崇进取、勇敢、创新和实用精神,所以,美国语文课本强调生命是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的生命教育受到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生命观的影响,崇尚伦理,推崇仁爱,重孝悌之道,提倡以和为贵,修身律己,倡导宁可牺牲个体的生命也要维护社会、集体的道德尊严。这种生命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尊严的践踏。我国的生命教育缺乏诸如热情、感恩、承诺、独立、自信、诚实、好奇、创造、合作、同情、宽容、尊重等方面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凡是反映阶级斗争内容的、思想内容偏左激进的课文都属于正能量,属于思想上的高大上,这些内容如果搬上舞台或荧幕,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英雄,站在舞台的中间,完美高大,背景是红色基调,旋律是高亢激昂的,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是的,英雄是血与火练就的,他们的成长与成就是学生很好的榜样,但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英雄人物的人情伦理也应该和平常人相同,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他们比凡夫俗人理想信仰更加坚定,行动更加雷厉风行罢了,他们的身上也有许多反映真实人性的性格,譬如同情和宽容,课文中这些因子同样属于正能量。大凡涉及到反抗斗争内容的作家,他们入选语文教材的概率很高,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近现代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以描写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反抗为主要内容,毋庸置疑,这些作品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的青少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劲的正能量。然而,也有许多表现人性美的作品同样具有正能量,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选录了《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这些文章中洋溢着浓郁的色彩绘画美与风土人情美,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天真烂漫的童趣与善良淳朴的乡情。“百草园”展示了一幅幅精致的田园童趣工笔画,长妈妈讲的故事虽然神秘、诡异,但它是对现实的变形、夸张,犹如天马行空,令人向往。“三味书屋”中读“铁如意,指挥倜傥”入神的老先生。《社戏》中的鲁庄简直就是一幅乡土人情年画,有慈祥的母亲、勇敢友善的伙伴、勤劳朴实的六一公公。即使在萧条《故乡》中,作者用笔也是绵里藏针,着色黄黑相间,悲凉却不悲观,金黄的圆月掩映着少年闰土红润稚气的脸,给人以希望和未来。《风筝》中,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我”的作梗与“我”的忏悔。甚至在《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具有善良本能的知识分子,也因为他给孩子们教茴香豆的“茴”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让人世间感受到了他的最后一丝快乐与温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诗人之心是坚硬的,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所以,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会说“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诗人之心又是最柔软的,苦难常是诗歌的伴侣,忧郁常是诗人的性格。诗人也会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岳飞说“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屈原披发行吟“哀民生之多艰”,苏东坡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所以语文美学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灵魂的对话、思想的碰撞、善良的应和、美的邂逅。如果说火药味较浓的阶级斗争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阳性刚健的性格,那么,表现人性美的作品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阴性柔美的性格。任何一个人的性格都是阳刚与阴柔的复合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刚或者阴柔,阳刚的性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热情、承诺、独立、自信、创造、合作精神,而阴柔的性格更有利于学生感恩、诚实、好奇、同情、宽容、尊重精神的形成。语文美学教育鼓励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阳刚性格,也不能因噎废食,忽视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爱心的培养。

语文美学中的人性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首先,通过加强学生世界观的改造来培养人性美。世界观是观察者对世界的态度与方法,是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的心理面貌。在语文美学中,学生常常以自然美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湖光山色、沙漠驼铃、大海扬波、雁归鸿书、杨花满楼等都是常见的审美意象,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们在大自然中遇到赏心悦目、富有美感的事物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愉快审美。人性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性美的培养。比如毛泽东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特别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化实为虚,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通过这种对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分析,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美和诗歌本身的美,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的人性之美。

其次,可以通过友情、乡情、亲情、爱情来升华人性美。《荷花淀》是解放区文学的优秀代表,它一反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庄重严肃的态度,把战争的艰辛苦涩溶解于白洋淀军民的欢笑之中,读后觉得战争带给人们的不是令人窒息的精神压力,而是解放区军民协同作战取得胜利之后的欢乐与喜悦。故事发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作者没有描写残垣断壁、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没有描写金戈铁马的厮杀,而是着意于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妇女们的从容谈笑显示出风云的变幻。抒情的笔调,乐观的画面,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从而使本应残酷的战争呈现出一种“美的极致”。小说用诗化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充分展示了白洋淀抗日军民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

伟人有伟人的情怀,凡人有凡人的生活,他们都是人,具有普遍相同的人性,既然是人,就应该具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有酒色财气的欲望。同是一个人,他的人格品质有正、负能量之区别,他的作品也有正、负能量的不同解读,如果读者只相信自己的“首因效应”,认为一个文人的完美无缺,就相信他的一切都是充满正能量的,那样理解就会犯错误。“人无完人”,同样,“美文亦可不美”。即使一个作家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正能量的作品,也不能保证他剩下的百分之一的作品也是正能量的作品。例如,苏轼除了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儒教文人,一个道貌岸然的道学家,一个充满禅心的释家弟子,也是一个调笑无厌的老顽童,更是一个“性”致勃勃的情种,他的诗词中存在诸如“一树梨花压海棠”等大量性描写和性暗示。再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蝶恋花·春景》隐含有中年苏东坡性意识的撩拨与煎熬。所谓“性意识”即性差别、性身份、性别角色和性冲动在心理觉察层次上的反映。这种意识我有,你有,苏夫子也有。此词作于何地,莫衷一是,有苏轼贬谪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苏东坡已年过半百,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王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刚起,却已泪满衣襟。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花喻年华)之凋零,隐喻作者青春已逝,“青杏小”喻指美女青春年少,焕发生机与活力。作者自叹自己年事渐高,对于男女之事有些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作者为此懊悔不已,伤心颓废。《蝶恋花·春景》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东坡自称墙外行人,听见墙里的佳人笑,他何尝不想做一个爬墙的偷情郎?“多情却被无情恼”,不能解读为作者被青春美少女厌弃,“无情”解释为岁月的流逝更为合理。作者年过半百,男女之事,也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了。现实中负能量的素材被作家写入文学作品之后,它可能转变为正能量,假丑恶的东西可能衍生为真善美,作家创作作品,有丑化也有美化,丑化美化同样是文学表现现实的方式。例如,历史上的湘西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闭塞,野蛮彪悍落后。在天灾不断、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不少人被迫铤而走险,落草为匪。无论在土司、流官统治时期,还是在民国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各村寨、家族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武装械斗事件和残酷的血亲复仇。可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却是这样说的:“我希望表现一种本质的人生的形式,一种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小说一反野蛮落后、械斗复仇的社会现实,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去渲染和表现那种清新自然的人性之美。在《边城》中,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体现了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他们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无论是富人和穷人之间还是长辈与晚辈之间,《边城》中无不体现出原始氏族的宗法制社会遗风的和谐美。天保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是与金钱、地位、名利无关的,它代表的是付出与奉献而非索取,但当自己的幸福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一点直接的表现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以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这里不仅有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更有着山灵水秀孕育出的天人和谐的淳朴、正直的人性之美。

由于过去极“左”时代语文课程教材泛政治化带来的教训太深,语文人差点儿对教材中的思想性有些谈“左”色变了,有些人反对选取歌颂伟人、歌颂革命者的充满正能量的诗文做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反对进行正能量输送,他们倡导“忠实于原著”,主张把描写社会丑恶现象的内容也选进课本。这种主张委实有些矫枉过正了,让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语文也是学做人,学语言也是学思想。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得到了空前的肯定。我们选编的许多语文课文,或颂扬革命者坚贞不屈、献身事业的高尚理想情操,或描绘祖国锦绣河山,抒发爱国主义热情,或赞美前贤大哲的崇高品质,都是坚持传播语文美学中正能量。但这些课文并不排斥描写友情、乡情、亲情、爱情等人性美的内容,但也是从正面进行感恩、诚实、好奇、同情、宽容、尊重等精神品格的教育,它们依然属于人性美的正能量传播。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小福子卖淫、《雷雨》繁漪与周萍乱伦等现象的内容,就不宜选入语文教材。

最后,通过高考语文试题来传播语文美学中的正能量。高考语文试题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强调语文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拔高试题立意的高度,注重考查能力迁移,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与时代风格,使语文高考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立德树人的课堂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向整个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例如,2016年全国3卷作文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材料,引出青年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等话题,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也从侧面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小羽的梦想是她个人的梦想,但为个人梦想提供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空间的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6年全国1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取了作家李锐的一篇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现实状况,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2016年全国1卷作文以漫画为内容,启发考生思考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等涉及价值判断的核心问题,引导考生思考、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总是能体现社会总特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精神正能量的。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所言:“语文高考,就是要力求把核心价值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有机渗透到试题中去。”近年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就是通过古文来立人,其主人公通常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所弘扬的正能量,如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体恤贫弱、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等。例如,2017年新课标二卷中戴安澜将军传记,使考生了解这位民族英雄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看到他忠诚爱国、无私无畏、豪迈坦荡、侠骨柔肠的伟大品格。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更加关注时代与社会总体精神面貌。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写作题给出了关键词“你认识的中国”,2018年列举从2000年到2035年中國发生的大事及重大政策,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世纪宝宝们与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高考作文题还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通过“一带一路、长城、高铁、美丽乡村”等事物将学生引入到对我们生活的中国的认识。2018年全国卷作文则更进一步,让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到2035年,这一代人35岁,他们的青春梦要和中国梦紧密相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语文课固有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成长心灵的源头上不断注入正本清源的活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活水也罢,正气也罢,都是强调语文教师无论是授课还是备考,都要积极引导学生观照心灵、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加强语文与人、与生活、与现实的血肉联系,用语文美学中的正能量激发、培育学生先天固有的善性,完成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任务。

猜你喜欢

能量生命语文
正能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