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2018-10-27何一倩
何一倩
摘 要 公司治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而公司治理中有关股权激励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股权激励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助于解决股东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本文是以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理论研究文献为基础的文献综述,概括和总结国内外对股权激励理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管;股权;激励
一、引言
股权激励最早研究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西方公司才普遍采用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自从2006才正式引入。随着市场的发展与股权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修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管人员采用股权激励的政策,这也表明了研究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国内外股权激励的文献进行综合叙述。
二、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Micherl Jensen 和Willam. Meekling 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其实就是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委托另一个团体和另一个人来完成某件事。通过委托代理,就使得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发生了分离,两权分离之后引发了许多问题,分离之后由于委托者的所有权与代理人的管理权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问题。
(二)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依附于每个劳动者身上,通过对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所构成的资本进行投资。企业逐渐被看成是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物质资本缺乏主动性,只能转嫁价值而无法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则有运作物质资本的能力和智慧,在运作物质资本的同时创造价值,从而促进企业价值上升。
(三)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是由科斯于1937年提出,至今为止已成为西方理论的主流,对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指定了一定的契约,两者之间的契约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激励的机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股权激励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
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的研究较多,结论也存在很大分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论:无关论、正相关论和双重效用论。
早期的学者认为,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弱,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能否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还值得怀疑。Jensen,Murphy(1990)进行了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发现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只有一种非常微弱的联系。
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经营者股权激励和其他的薪酬方式相比,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认为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能够对公司业绩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还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随着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Mork,Shleifer,Vishny(1988)的研究发现:持股比例介于0~5%之间时,两者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正相关;介于5%~25%之间负相关;超过25%时又正相关。
(二)股权激励与经营者投资的关系
管理层的规避风险策略意味着回避风险时就回避了收益,对这方面的研究,Hangen认为,经营者若拥有股票期权,他们更愿意接受较高的投资风险.。Agrawal,Mandel等人的也研究证明经营者报酬中期权比例较大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显得更为积极进取。
(三)股权激励与效率的关系
对于股权激励与管理者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国外的研究如Harrey,Janmes,Holmaster(1994)的研究指出,在现实经济中,激励合同才足、是最优的。但同时一些学者如Lambert,Larker,Verrechia通过研究指出,让经营者承担风险的报酬(如股票期权)成本较不让经营肯承担风险的报酬成本要高。
四、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情况要比国外复杂得多,因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还未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带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学者们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对股权激励展开研究。
(一)上市公司實施股权激励动机
吕长江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具有两类动机:激励型动机和福利型动机(或非激励型动机)。一方面冯星(2014)引入Black-Scholes 模型对实施股权激励动机的强弱加以衡量,从公司治理、成长性和公司性质三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激励动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另一方面,迟卫娜(2011)认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许多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门槛很低,高管可以轻松到达行权条件,因而股权激励变相演化成了为高管自已谋福利的工具。
(二)股权激励机制影响因素
郑宇梅(2011)、陈国民等(2013)、卢馨等(2013)均认为上市公司基本特征和公司治理机制(如控股股东属性、股权集中度与控股股东控制权、股权制衡度等)等因素,均从不同层面对其股权激励行为的产生影响。
(三)股权激励效应
目前我国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负相关。
史金平等(2014)经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于业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并且出现了负相关的趋势。黄倩倩(2012)也发现实施股权激励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2)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刘佑铭(2012)认为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超额消费、过度投资以及闲置资金等利益侵占行为,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上市公司绩效平均值有一定程度上升。
(3)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非线性关系。
杨恒莉(2013)选取中小板企业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U 型关系,并且总体效果不显著。
五、国内外文献评述
从股权激励的发展及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来看,股权激励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单就我国为言,我国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模式,而且股权激励的应用也还没有广泛普及。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 中国对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的思维, 但也要充分了解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的实施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