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党的十九大新疆美术书法作品展”专辑
2018-10-27
创作《新红》的思考
□ 郐振明(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
《新红》(国画)郐振明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与许多国家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中南疆塔什库尔干县与巴基斯坦接壤,在这里海拔高度最低的地方也有三千米左右,有许多地方高达五千多米。
高山缺氧,气候十分恶劣,极为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长期驻扎着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他们克服困难为维护祖国边界的安全稳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曾经到过塔什库尔干县,还上到了海拔五千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在边界线上看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的界碑,驻守边界的各民族战士不惧严寒风雪、夏日酷暑每天都巡逻在边界线上,他们每年都要把界碑上的“中国”等字用油漆重新描绘得红艳艳的,表达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非常令人感动。
我为了能把战士们的心声全面地表达出来,从构图上考虑到突出主题,地面和天空上下都比较空旷,为了把注意点集中在界碑上,最鲜艳夺目的颜色就是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围绕着界碑的有正在拿着毛笔专心致志描红的塔吉克族解放军边防战士,有塔吉克族小男孩手捧红颜料帮助战士,小孩都拥军更加有说服力,脚下还有一罐我们新疆生产的“红山牌”油漆,还有一条十分专注和关心他们工作的好朋友,那就是狗。
山坡后面有一匹边防战士的马正低头吃草,整幅画面人物、动物并不多,道具也很简单,我就是想力图以简洁的画面和丰富的内涵形成强烈的对比,力求达到更加突出一个鲜明的精神思想。
背景的留白就是让人们的视觉焦点集中到界碑与人物上去。
草地应用水墨泼墨的中国画技法,水墨交融变化丰富,虽然用墨比较浓重但并不抢主体,反而很好地烘托了画面美感和节奏以达到反映中心思想的目的。
作品以一个很小的场面表达了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维护国家统一的宏大永恒的主题。
(本文图片由郐振明提供)
创作《结对认亲》随笔
□ 白钢(新疆画院院长)
南疆,我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去南疆的时候,南疆给我的印象是,气候干燥,到处都是尘土,碰上刮风的天气,尘土还从天而降。早晨起来,地上、床上、桌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沙。因此,黄色成为了我对南疆最深刻的记忆。后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南疆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南疆已经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南疆于我也不再是黄色的记忆。近几年,我多次去往南疆体验生活,有的时候是带着展览任务去的,有的时候是朋友约请去的,还有的时候是单位组织下乡采风去的,但每次去时间都很短暂,眼睛也只是停留在南疆的风光和人物形象上,很少关注到南疆当地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诉求。
《结对认亲》(油画)白钢
2016年12月,自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赴南疆地区开展一对一结对认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当时,我正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访学,没有赶上。2017年7月初,中央美术学院访学结束,回到单位后,7月25日,我第一次随单位一起赴南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阔什吐鲁克村结对认亲。认亲当天,同事们对他们的亲戚都已经很熟悉了,而我是初次,看到同事们和他们的亲戚有说有笑,拉着家常,气氛十分热烈,有的亲戚让自己的孩子,用标准的国语问候城里来的亲戚,还有的小孩,用标准的国语唱着国歌。我的亲戚叫热依汗古丽·亚森,皮肤黝黑,是典型的南疆农村妇女,说起话来总是看着别人的嘴巴,听力很差。她有一个六岁的儿子,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介绍认识以后,孩子用国语向我问好:“你好,叔叔”,我很吃惊,他的发音非常标准。我问他的母亲,他在哪里学的国语?旁边的翻译告诉我,他在村里的双语幼儿园上学,在幼儿园学会的。哦,我心里想,南疆这些年开展双语教育已经初见成果,过去到南疆如果没有翻译随行,那真是寸步难行,更谈不上交流了。热依汗古丽·亚森通过翻译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她跟丈夫离婚多年,因为生育期间难产,住院花了8000多元医疗费,她的丈夫跟人贩子商量,想以12000块钱把刚出生的婴儿卖掉,这样既能交付医疗费用,还能赚上一些钱,热依汗古丽·亚森不同意,从此丈夫与她有了心结,争吵不休,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把她的耳朵都打残了。热依汗古丽·亚森带着儿子离开了丈夫,回到自己的村子,与哥哥在一起生活,她没有土地,主要靠给别人打工挣钱。热依汗古丽·亚森曾上过初中,通过交谈,我能感觉到,她是一个很好强的女人,尽管挣钱不多,但是她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孩子抚养成人。她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南疆农村还有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让我感到震惊。现在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去极端宗教,在脱贫攻坚上下大力气,真是太有必要了。
后来,我又随单位连续下去几次,与亲戚见面,我们之间也越来越熟悉。现在,就像家人一样,无话不说,她有什么困难也向我表露,我在经济上给予她力所能及的帮助。我鼓励她,人要生活得有信心,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2020年以后不会落下一个贫困户……
2017年10月,我接到自治区美协的通知,要求创作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作品,思前想后,应允下来,但提笔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翻阅了大量的结亲活动图片和自己的日记,我突然想到第一次结亲的场面,那是一个气氛热烈,充满着和谐的画面,在我对整个结亲活动梳理的过程中,第一次结亲,对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我决定动手把这个场景表现出来。我画了一些草图,有在村委会活动中心座谈的,有在院落拍照的,有互赠礼品的,最终还是决定表现一对对亲戚见面交谈时的情景,但这个草图完成后,还是觉得画面缺少什么东西,后来我又把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安排我们寻找自己的亲戚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样画面的内容感到丰满了,接下来是如何画的问题。在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城市来的人和乡村的农民在服饰上应该有些差异,尽管农村现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穿戴也很时尚,但毕竟还是和城里有差别,所以画面中,通过对驻村工作队队员服饰的表现,来强调这种反差。另外在画面上,一组组人物交谈的构图,显得画面中心太多,所以通过对驻村工作队员形体的刻画来改善画面的平衡,突出一个中心。在画面空间上,开始在环境的表现以及道具的安排上都略显繁杂,最后在几个朋友的建议下,把它们概括简化,有的直接删减,形成了现在的画面。在色彩上,尽量强调色彩的单纯和黑白对比度。在用笔上,尽量采用大笔触,营造画面的力量感。
2017年12月29日,作品《结对认亲》入选由新疆文联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党的十九大新疆美术书法作品展。展览期间,我去看了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在绘画表现上还有瑕疵,人物体积的表现显得单薄,画面的构成语言还显得不足,这可能是我今后一个时期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本文图片由白钢提供)
《天山新客》创作感想
□ 刘麦收(新疆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全长约250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在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长达1760千米,占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艳丽迷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独特性,使得天山地貌格局山盆相间、众多的冰川河流、雪山、草原、形成了连绵几千里、如此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色。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科技、建筑……无不彰显着这里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更为生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人民带来了大好商机与美好的明天。天山脚下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是日新月异,沐浴着党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春晖。这一切对于一个见证着她的变化的我来说,每一天都被深深地感动着、幸福着……高铁、航空、石油、天然气、建筑和各种新兴行业与高科技的发展,不仅给这里的各族人民生活、经济上带来了变化,同时也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如达坂城的风力发电,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达坂城完成了风力发电场第一期工程,达坂城风力发电站是在乌鲁木齐去吐鲁番的途中,沿路南行,在通往丝路重镇达坂城的道路两旁,它的位置处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每年冬天都会形成巨大的风口,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与蓝天、白云相衬,在博格达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由于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为发电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天山脚下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于是我就创作了《天山新客》这幅作品,在这幅作品中,构图上,我利用了深远法、平远法相结合手法,远处以天山雪景为主,中景以达坂城风力发电为主,近景以戈壁、山丘为主,表现天山的辽阔、壮美。笔墨上以书法入笔,中锋、侧锋兼用,皴法既有个性特征,又要抓住地域特点,笔墨当随时代。色彩上以墨色为主,兼用赭石、朱砂等颜色,表现天山欣欣向荣的迷人之美。
《天山新客》(国画)刘麦收
整幅画面以墨色为主,近景点染赭石和朱砂色,表现出天山云影飘逸、辽阔壮美的自然画卷,也寓示着生活在天山下的各族人民一派祥和安逸、和谐而又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
(本文图片由刘麦收提供)
创作《收获季节》感想
□ 波里亚(新疆画院画家、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自治区党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具体战略的深入,一项项重大文化活动相继展开,一个个文化惠民措施温暖人心,谋发展、盼稳定、思和谐已成为全区上下的主旋律,明确了现代文化在新疆全局工作中的引领地位。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
在深刻领会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工作精神后,我们的具体工作就是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通过作品体现“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弘扬“奋斗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创作有思想、有筋骨、有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巩固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我作为新疆文化工作者,一直思考如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真挚、朴素的情感表达近年来新疆社会令人欣喜的变化。我曾在乡村有十年的生活经历,对村民们勤劳、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有较多体验,特别是农民劳动致富一直是我关注的题材。
2012年,我在准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高研班的毕业创作期间去了南疆英吉沙县,在那里搜集创作素材,遇见了维吾尔族群众收获杏子的场面,当时场面非常壮观,身穿各式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在铺满了金黄色的杏子的土地上忙碌着,精神饱满,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男女老少都是入画的好素材,我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心中念念不忘这个收杏子的场景,一直想如何用油画来表现维吾尔族群众丰收的欢乐景象。
全国第十二届美展时我曾经尝试画了一幅这个题材,但最终的作品呈现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心存遗憾。这次有幸来到全先生身边学习,我希望能在全先生的指导下重新把这个题材画好,并且非常想弄清楚如何画好这类题材。这次“全训班”毕业创作阶段来临之际,经过和全先生商量,多方考虑之后,最终选择了收获季节这一创作主题,也想彻底暴露自己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锻炼,希望发现创作中的盲点、弥补创作中的不足。
前期的几幅收获季节的草图全先生看过后认为:画面人物编排没有设计,都是拼凑,他强调画家是导演、编剧又是演员,你要围绕着主题安排画面,每个人都要明确他们的身份,人物选择上要以一当十,多余的一个人物都不要,由于前期的草图我被生动的场景形象资料迷惑了,觉得这个形象好、那个形象也好,都想要,各种动态都想安排进去,对于如何设计主次、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选择人物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认识,结果画面违背创作规律,出现拼凑和多余混乱的人物形象,布局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总结后在接下来的构图中我抓住一条主线,只画农民丰收的喜悦远远不够,要富裕要奔向美好的明天,这需要把丰收的果实变为经济效益,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认识上提高,也带来了画面结构上的变化。画面为两大部分,供和求,供方是忙碌着面带喜乐的朴实的农民兄弟姐妹们,求购方是企业或者委托人,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致富。理清思路后我紧扣主题开始画面的布局,一群妇女前往出售点出售自己的杏子,对面是收购者在装车的场面,画面的主要人物是在画面中心,揣着一盆杏子若有所思,画面省去了收购中心的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收获季节》(油画)波里亚
在第二次导师组看后,老师们认可了这个题材,并认为画面大的结构关系和构图还可以,能反映发展中的中国真实社会,在人物素材的选择方面,导师组老师们建议再好看的素材如果不符合画面的气氛坚决不要。这个指导意见也是我主动构图和造型的开始,导师组的老师建议我在素描稿中加强人物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性,加强画面的统一气氛,对画面人物动态需要再进行反复推敲,使人物动态既生动又合理,逐渐将生活的真实转为艺术的真实。
这件作品的题材确定下来之后,我费了很大的精力来设计人物形象,主要是主人公的设计,最初我选择的一个女孩的形象很美但表情有点落寞,表达不出丰收后的欢乐情绪,尽管经过了很大的努力,最终还是遗憾地放弃了。最后在全先生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反复调整修改,创作出一个年轻女子和一个中年妇女两个形象,安排她们在劳动过程中回眸交流这么一个情节,并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融入了劳动的人群中,使之成为这个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个人物有娇好的容貌,沐浴在阳光下,脸上荡漾着自信、自足的微笑,为加强她形象的表现力,我把她安排在人群中最抢眼的位置,人物身上的白色衣服是整幅画面中明度最高的部分,成为视觉中心。在设计和创作这个人物形象过程中,全先生给予我了许多及时并非常具体的指导,全先生说你这个主要人物眼睛看着别处,缺乏和周围人物的交流,如果眼睛鼻子嘴都向上,就能产生和对面的人的交流感,通过调整后全先生认为可以,又补充说不要画得太紧,鼻子以下要放松减弱对比,再次修改后,人物头部顿时主次分明生动起来了,我也明白了这就是视觉规律的体现。在画面的色彩和明暗对比方面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全先生在色彩小稿阶段就反复给我强调:“你这画没光感,新疆的阳光充足、强烈,你的画面雾蒙蒙。”我以为在画面上整体提高明度就能解决了,全先生看过两次后说:“你的画不像油画是大水粉。”这可让我犯难了,“全训班”宗旨就是研究油画的本体语言,而且全先生先后带领我们学员远赴俄罗斯和欧洲进行考察学习,并对博物馆里的重要作品进行了剖析,我反复回忆先生在俄罗斯和欧洲美术馆给我们的现场讲解,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并反复观摩全山石艺术中心陈列的欧洲、俄罗斯大师和全先生的作品,带着问题往返于画室和美术馆之间寻找答案,问题终于找到了,我告诉同画室的同学,我们的画像水粉画的原因是因为饱和度和色彩的色阶层次远远不够,后来全先生指导我在画面最重的几处加强影子的形,调整了受光和背光的对比度,果然有所改善。
但是到这个阶段,作品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多,如情节选择不鲜明、场面散乱、主题不突出、丰收的喜悦不够,关键是主要人物情绪太忧郁,并且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全老师强调整个画面要愉快起来,还有就是人物的典型性和具体场景不明确。先生们再次看过之后一致认为画面结构还要进一步调整。
由于我是第一次进行外光情况下的众多人物创作,很多平时以为已经掌握的基本规律都逐一暴露出问题来:如透视问题、造型问题、光照情况下的色彩问题,这些看似都是绘画基本规律的问题,在创作的探索中不得不重新面对……有一段时间在画室修改草图,常常是半夜才回到宿舍,进展缓慢而艰难。全先生见到我对我说:“你不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你的色彩稿问题我还一直都没有对你说呢”,他建议我暂时放弃色彩稿,专心攻坚素描稿。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修改,对我来说画面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欣喜地感到了自己画面中艺术的语言逐渐变得清晰和有力,我感受到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的区别,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全先生这时对我强调要设计和解决好色彩要素的两个系统,即受光和背光系统,这样一来也解决了我长期用颜色拼凑画面的不良习惯,经全先生辅导,我画面中原有的粉气感逐渐消失,作品最后呈现了少数民族在明媚的阳光下欢乐的劳动场面。
在两年多的学习中,对于很多关于创作的意识我是从无到有、一些认识从不懂到理解。如果没有经历此次在“全训班”的学习,很多问题我想我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因为画不到一定的程度也没有机会触及到这些问题,我庆幸在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这些问题,并在“全训班”的学习中面对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不至于使我在绘画道路上坐井观天。感谢导师组的各位老师两年来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感恩全老师两年多来的无私奉献!
(本文图片由波里亚提供)
创作《暖光洒天山》的体会
□ 亚里昆·哈孜(新疆画院画家、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暖光洒天山》这幅作品是我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创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充满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期待,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无比温暖的感触,也给予了我这个党员艺术家巨大鼓舞。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感受到了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的无上荣光,感受到了伟大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激发岀新疆各族人民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的巨大热情。
《暖光洒天山》(油画)亚里昆·哈孜
《暖光洒天山》中向日葵象征着各族人民。习主席对各族人民的关怀与温暖,像阳光一样照向天山南北。作品以暖色为主调,色彩明快、形式独特,表达了自己的心灵感受,对这一主题强烈的思想感情。虽然参照了图片,但这独特形式、鲜明个性,寄托着自己的审美愿望。只有作者本人充满真诚的情感去进行构思及创作,其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震撼人心。
这幅作品完成以后,最后的画面效果,不可能完完全全准确地呈现我原先的作画想法。因为在作画过程中,我不断注重了画面的协调、色调的统一,形的刻意安排,色彩的情趣,组织的调子,艺术的气氛。具体绘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虽然之前是在用心先画出小稿,从意境、布局、线条等方面反复思考“胸有成竹”时才动笔作画。但是,在具体绘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部效果,就保留下来,但为了画面整体和主题的需要大胆舍弃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情况,一切为主题服务,选取精华,运用绘画的语言,适度夸张,汲取精华,使作品更典型、更美化、更完善,争取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注重情感驱使下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绘制过程中融合所见、所想、所感、所悟,不局限原来的构思框架,使绘画过程超越即兴的发挥,使主题更加突出。
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我始终将执着的信念与激情努力灌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既不拘泥于固有的观念,也不追求变化的“时尚”,热爱生活,忠实于生活,以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情感,继续收获、辛勤耕耘、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断超越自我,锤炼艺术语言,完善自己。以崇高的思想、优美的情操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打动大众的心灵,争创具有独立品格和广阔视野的艺术新天地。
(本文图片由亚里昆·哈孜提供)
《最美二月红》创作心得
□ 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新疆画院画家)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花灯”,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2017年1月18日,我随新疆画院副院长张雷震,带着画院所有画家的深情厚意,来到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帕万拉村,向自治区文化厅驻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集中整治工作队、自治区文化厅“访惠聚”驻英艾日克乡工作队和帕万拉的村民们送上福字、春联和书法作品,表达新春祝福。这一幅幅福字,一盏盏灯笼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维吾尔族的文化的交融。这是兄弟之间的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引领和关怀。
《最美二月红》(油画)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
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有力举措。对话党代表,迅速行动起来,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让包容贯穿每个人的血液,让团结之花盛开于心田,是大家的共同心声。走在“访惠聚”工作组新铺的宽阔平整的街道上,街道两边村民们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春节气氛被烘托得红红火火,村里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点滴变化都可以看到“访惠聚”工作组的工作成效,让村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月南疆的风景是我所熟悉的,灰色的天,灰色的树,天地浑厚而又深沉。红色的灯笼衬以蓝色的天,新铺的柏油马路衬以老树,一切都是那么干净通透,精神也为之一震。我看到了一个因为春节显得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帕万拉。这样的氛围是久违的亲切,或许题材本身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将主题性与现实性相联系起来,却能直达内心。这一次我被题材本身打动了。回来之后久久不能忘怀,这正是反映了当下新疆和所关联的社会,深沉静谧的大地衬以灯笼印衬出中华民族的永恒刚毅和丰富多彩。“民族团结一家亲”才是最美的风景。最终提笔创作了这幅“二月红”。这样静谧纯净的画面具有最柔软的感动的能力,可以撼动心灵的深处,最终,把画里的自然通过画笔形成一种心内的自然和希冀,如石榴汁一般甘甜醇厚直抵心灵。
(本文图片由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提供)
《家园》创作谈
□ 柴新春(新疆画院画家)
我的一生就是在寻求艺术之真意,假西洋绘画之油彩在真与美之间探寻。作为一名人民的画家,我不敢私藏一丝赤诚于笔尖,也不敢虚度一毫的光阴而不去苦索。如果说哲学家是在为人类而思考,替人类求解脱,那么人民的画家,就应当为人民而绘画,我作为人民中的一员,替人民拿起画笔,行艺术苦旅之役,寻人民心中之田园,便是我一生的职责。
在我看来绘画的技艺是一种权利,是人民赋予我的权利,但经由绘画的技艺去实现,就只能凭借画家之手,所以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民画家,就秉持着一种受人嘱托的责任,任重道远,苦心孤诣。而这种权利的实质,在我看来就是替大众用画笔去追问,追问艺术究竟可以为我们人表达什么?寄托什么?十五岁习画至今,对于画艺的精进不舍昼夜,在古圣先贤的遗珠中遍寻真谛,钻研个中笔法,习得一身深厚的绘画技法,总还是觉得是形而下的,深受现实主义的教育,总还是执念于“表达”当是可以言说之物,即是意识层面对能指的“确定”,但在不同时代下尝试了各种题材创作之后,愈发地感到这一能指的“确定”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确定一个题材在所有人眼里、在任何时代都蕴含隽永的美德,而如若有,那一定回归人类的童年,假借孩子的眼睛看到的那种自然之美,那种不假思索便可感受到的人间的大美,而绘画就是要呈现出这一向往之境或勾起这种向往。
《家园》(油画) 柴新春
当我渐渐潜心笃志时,我仿佛从静水深流的艺术史中聆听到一点启示,写实主义的绘画从文艺复兴那生机勃勃的自觉开始,到超写实主义那极尽技法之能事,架上绘画的先贤们不懈地从手法和题材上突破意识教条的藩篱,前赴后继地向外求,最终却都在“写实”的边界上止步,而一旦突破写实的边界,绘画就不免背离大众而趋向精英艺术,这又是大多数的画家们所不能接受的,老妪能解是历代写实主义巨匠都乐得的褒奖,也是我作为一名人民的画家内心的圭臬。那么,如何在对题材的向外求中观照内心,找到那个寄托呢?我想到了柯罗、想到了米勒、想到了印象派的大师们,他们不拘一格的题材取向没有一定之规,师法自然似乎只凭个人喜好,在题材与形式的思辨中,他们似乎放下了思而潜心于笔墨布白,虽然这合乎于理,但究竟是怎样一种内心之境?我只能通过修行去解惑,于是在很早的时候,我便开始采用他们的策略,常年坚持写生,三十年间,我背着画箱踏遍我的家乡,从那拉提到塔什库尔干从哈密到和田,从雪山到沙漠,寒暑无阻,餐霞饮露,在戈壁支帐篷在哨所住军营,笔耕不辍;在儿童清澈的眸子里、在老人刻满岁月的脸上、在解放军战士自豪的笑容里、在一家人扶着孩子蹒跚学步的天伦之乐中,我不断地体会内心的喜悦,年近甲子,半生油画写生逾千幅,每每洗净画笔关灯离开画室的时候,每每在落日余晖即将带走最后一抹色彩的时候,我总会隐隐思忖,这些绘画的题材是否有辱使命,人民心中寄托于艺术的难道就只是这不假思索的善意吗?只要心里还有一丝不安,便会立刻怀着期待离家写生。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党的十九大新疆美术书法作品展开幕
直到有一天,在南疆写生的一个并不特别的午后,我背着画箱经过半天的烈日灼烤,心灰意懒,行至一户农舍想进去讨点水喝,这是一家南疆普通的农村院落,一边是放养牲畜的菜园子,一边是主人家由政府资助的抗震房和整洁的庭院,就在这庭院里,藤架上恣意爬满的植物几乎要形成一个穹顶,阳光透过这穹顶在地上投下斑驳光点,可以想见在正午时分这里辟出的一方清凉是多么宜人,而此刻已近下午,那如同瀑布一般倾斜在路边的植物里,团团娇艳的花像是躲过了正午的炎热,一个个都舒展开来,恰似少女伸着懒腰,那份机灵劲儿立刻又冒了出来,我也在她的招惹下一扫先前的疲倦,真可以说是不自觉地架上了画布画将起来,主人抱着孩子过来看看又去忙着洒扫庭院,家里的大黄狗兴奋了一会儿便不吵不闹地伏于膝下,我完全专注于这一丛昂着颈项的庭花,一心一意地描画一枝一叶,也说不出是怎样一种美,就仿佛她是这一家里的大姑娘,充满朴实的自信。人生天地之间,仿佛仅存我与这庭花,一时间已不是我在作画,而是这花的灵气扶着我的手将自己的样子奉献于我,从此这夏日农舍的庭花那兀自的美,便穿越了人的审美,挣脱了那所谓不高雅的环境和并不稀罕的种别,甚至挣脱了时间带来枯荣兴衰,以艺术之名长久地在每一个观者的面前绽放,也好似一则寓言,召唤着观者去穿越人的审判和时间的桎梏回到内心深处,去感知那世间不假思索的善意。忽然一声犬吠将我唤醒,大黄狗从我的膝下跃起,奔向庭院深处,驱赶几只贸然经过的大鹅,女主人干着自己的活儿毫不顾及这小小的喧闹,但大黄狗这一扰,就跑进了我的画里,是的,是它跑进来的,我本无心设计这一幕而是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恰与我的构图相合。天色将晚,我渐渐出离画境,午后的庭院光景已悄然谢幕,而我的画布上却永远停在那个时分,不禁感慨我熟悉的新疆的农村日新月异,家里的男人出去工作,无论他们是工人、农民还是上学念书,能有好的机会,回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这就是分享着国家发展的好成果,无论他们贡献的大小,也无疑都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从这农舍一隅的安逸,折射出的正是我们逐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的复兴,正如那一丛盛开的庭花,是昂扬的干劲浇灌了她,是美好的向往润泽了她。但这一联想并不是我拿起画笔的动机,这午后的庭院不是我深思熟虑下选择的题材,我只是被那庭花的生命力所吸引,感到欣喜,而要深究这分欢喜,那就要追溯到我三十年来对新农村发展的见证,追溯到我少年时插队的乡村生活,追溯到我对年轻的生命力喷薄而出的渴望,它既抛开了意识批评又经过意识的塑造,既抛开工具方法的窠臼,又已是千锤百炼的,正所谓一念之间生万千。一个画家毕生追求的不就是这一念之间吗?物像勾起了这一念,就是勾起了做画之意,而这一物像自然就生出了画意,自行的就在我的画布上展开,这一时间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假思索地已将全部情怀融于油彩,那留下的笔触既是物像的全部亦是我的全部。我之为人民的画家,那深沉的爱,便也尽现于此,我一生从事绘画,就是一次一次为画意所触,一次一次地回到内心深处,借绘画洞开心相,让观者也不假思索地唤起内心的善和美。人民嘱托于我的对艺术的发问,也许就只有这样的答案了。
不知什么时候,这农家里的人都回来了,围在画旁啧啧称赞,我接过主人递来的茶碗,轻轻合上画箱,我多年来的苦索就在这样一个傍晚被我轻轻地合上,远处的夜色已呼之欲出,艺术的璀璨星河安详地高悬着,我像一个干完活儿的农民,沿田埂走去,期待下一个画意的萌生。
笔墨当书写时代
□ 彭正勇(新疆书法院执行院长、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
1月2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党的十九大新疆美术书法作品展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作为一个主题鲜明的展览,参展作品紧扣十九大主题,热情讴歌时代精神,抒发对新疆未来发展美好向往和坚定追求,涵盖了书法、国画、油画、雕塑等门类作品,都是新疆书画艺术界同仁创作的精品力作。书画艺术工作者们用手中的笔墨从不同角度书写展示新时代、新风貌、新业绩,以实际笔墨行动宣传和诠释了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思想精髓和核心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这次展览,我是想写些文字的,关于文章的切入点却是构思了一番,因为我不想仅仅停留在一件件参展作品的技法、风格层面上对其评头论足,术业有专攻,本文仅从书法层面来聊一聊我们的书法“笔墨是否应该随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最早是由清初的画家石涛,在其一段画跋中首先提出,当他写下这段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300多年后21世纪的当下语境中,成为众人皆知,时常引用的一个宣扬艺术创新的口号被一直喊了几十年,只是,引用者是否真的解析出其个中真实意境,我看未必。纵观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笔墨形态却是不尽相同,因为时人引用此语时往往突出作品与紧跟时代画上了等号,实际很多时候是跟风,技法的跟风,不仅是老师按照套路教了很多写的和自己难辨雌雄的流水线学生,更是无数书法爱好者唯评委马首是瞻拉其关系、唯获奖者东施效颦学其套路的结果,这些人在连临帖都临不好的情况下,抄了些唐诗宋词就能不断获奖、入展,获奖感言美其名曰“笔墨当随时代”,“耻感文化”已经荡然无存。
由此,作为书画艺术工作者当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墨去书写这个时代,二者的辩证关系该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解析。我的这篇拙文权作抛砖引玉,如果能够给大家带来些思考和启发,或许正是我写此文的初衷和愿望。
书法在上古时期便被用来计时述史,到中古结束的5000年间并未有书法展览,如今我们的绝大多数书法展,却不再去记录时代的书写,重复百千遍抄写的唐诗宋词,从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的变迁却掩饰不了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脱节;所谓的“书写”,“书”的不是社会,“写”的不是人民,记得颐斋师曾说过:“若说今天书法之不及古人,我以为首先不是输在笔墨技法上,而是输在文献与文史的价值上;古人的书法是历史的承载,书可证史;今天的书法只是观赏品和雅玩,可有可无,两者之间,不可以道理计也。”
书写时代、面向社会、深入生活,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工作者的母题,也是我们书法艺术工作者的主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报告》就像明亮闪烁的航标灯,照亮了“艺术为人民”这5个闪亮的大字,也照亮了书法“为人民书写”这5个厚重的大字。书法不仅仅是在书斋里抄抄唐诗写写宋词后,焚香品茶无关时事的雅玩,书法不是玩弄技巧、炫耀技法的事,也不是纯粹抒情、怡然自得的事,书法艺术创作不是个人活动,而是含有社会意义,通过作品影响到周围很多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书法要从我们自娱自乐的书斋中走出来,书写内容应紧扣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性的精神风貌。
《文能学但联》(书法)彭正勇
在古代,书法是实用的,《峄山碑》《兰亭序》《多宝塔》写的都是作者生活在当时现实的内容;我们现在的作品书写内容却都是古人留下来的诗词,与当下国家政事、社会生活是基本没有关系,当钢笔迅猛替代毛笔,全民键盘时代的来临,书法的实用性已经遗失殆尽,成为曲高和寡的艺术品,“写什么”“怎么写”成为困扰绝大多数书法艺术工作者无法破解的难题。
十九大是2017年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会议,它确定了未来五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并将对全社会和每个人产生深刻影响。以十九大为主题的书画展作品内容,毫无疑问,将承载并记录其思想责任与历史使命。
过去的一年,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慧眼”卫星遨游太空,海水稻进行测产,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人民币的新台阶,民法总则获得通过并实施等等。大事喜事如此之多,国家带给老百姓的自豪、幸福与荣誉感与日俱增,国民就有理由欢欣鼓舞。作为书写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拿起手中笔墨,去书写国家行进路上的人民饱满状态和社会本真记述。
2014年春季,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听课。期间中美两国学生正在一起上中国书法课,彭丽媛和米歇尔仔细观看学生们练字后。米歇尔饶有兴趣地拿起毛笔。彭丽媛向米歇尔示范如何握笔。米歇尔一笔一画临摹汉字“永”。彭丽媛欣然提笔书写“厚德载物”,并赠予米歇尔。米歇尔高兴地赞扬:中国书法太美了,并表示今后要多练习书法。同年秋季,彭丽媛在新德里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用毛笔书写成语“温故知新”,并签名盖上印章。
两次“书法外交”不仅收获了国内外媒体如潮好评,也彰显了我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趋势,即一个世界大国理念、文化、魅力不应停留在强调其特殊性层面,还在于挖掘世界共通性,达到大国公共外交目标的亲和力,包容力和感召力。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以书法为契机以共通价值观形式进行传播,正是“书写大时代”这种潜移默化式的“间接式传递”传统文化的新方式体现。把第一夫人以及第一家庭外交变成我国公共外交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世界也更好地理解、容易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中国。
胸中有情,笔下有意,放眼望去,当下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养老服务、环境卫生、公共安全、旅游服务、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皆应成为创作作品的源泉,内容不仅仅是新闻抄录,带着真情实感去作诗,去写文,阐述作者观点,抒发个人感情,用手中的笔去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以书法艺术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如此这般,留下的是书艺,收获的却是创新。这样,书法就真的走出了书斋,走向火热的当下,走进了社会各个领域,这是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具有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万物有灵且美;当我们怀着虔诚,用手中这支笔从心灵深处去感知、记录、书写时,我们会发现,书法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地,是一座山脉,一座绵延万里、纳天地之灵气的山川五岳,而我们只是一粒尘,一粒心怀社稷九州的书法之尘,当最后一米阳光消散在毡房上升腾起的炊烟里,夜幕悄无声息来到身旁,此时的我在崇山峻林中,静坐在草木丛中呼吸清新,月华升起凝露天降,纱衣濡湿浑然不知,仰望苍穹繁星点点,虽置身深邃静谧的夜幕,却依然感觉到星空的光芒穿过摇曳厚密的树梢悄然泻进心田,我感到自己充满着无限的能量,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毅然决然将我们的中国梦、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儿女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用书法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抑制不住生命的洪流在内心的暗涌,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书写这个时代,我们终将找到自己的归宿和不断书写的理由。
(本文图片由彭正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