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师生之交淡若水
2018-10-27石毓智
□ 石毓智
高校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关乎人才成长和学术求真。根据我对世界一流大学多年的亲身体验,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一种“淡若水”的君子关系:老师教好自己的课,学生学好自己的功课,大家为了求真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国内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像朋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朋友之间生活上相互关照,感情上经常交流,信息上内部分享,遇到困难则相互帮助。这些都跟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关系沾不上边。
世界一流高校的师生之间是君子之交,互相尊重,相互独立,大家平等。这首先体现在称呼上。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都是直呼其名的,既不用加职称,又不用称官衔。可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这首先可以排除因等级差别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如此一来,师生之间消除了权威,也没有面子上的顾忌,大家讨论起问题来,就可以独立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求真为最终目的,以观点本身来判断是非。
师生完全平等,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来。就以学术讲座来说吧,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讲座特别多,大家听讲座的热情也十分高。我从来没见过一次讲座或者学术会议设有嘉宾席,不管学术地位多高,官衔多大,大家都一视同仁,谁想坐哪里就坐哪里,从不拿座次排高低。我几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些资深老教授来晚了,找不到座位,就席地而坐,有些甚至坐在窗台上。而那些先来有座位的学生也不需要给老教授让座,这是一种平等文化的体现,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
拿到学位毕业了,自己去闯世界,导师顶多给写一个推荐信,像找工作这种事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我博士毕业后,要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用英文出版。我的导师伊丽莎白·特劳格特是世界著名的学者,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多家出版社有关丛书的编委,自然在出版界有很多人脉关系。所以我就写信让她给推荐出版社,伊丽莎白教授只给列出了几家出版社的联系方式,一切都让我自己去办。最后,我的书在荷兰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但是这里边没有掺和任何人情,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书稿本身的质量而办成的。虽然缺少了点人情味儿,但是更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不仅可以早日培养出年轻人的独立精神,而且也维护了学界的公平氛围。
学生毕业,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在美国这里,研究生毕业,大都是老师请客,因为老师又有一个“新产品”问世了。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书期间,参加过几次教授家办的晚会,其中有些就是导师为了给自己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庆祝而举办的。
学生获得学位,也不必感谢老师,自然也就没有“谢师宴”这种现象。反过来,导师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成就感,觉得自己应该破费庆祝一番。
我观摩了斯坦福大学文理各个学科的本科生课,没见过哪个老师特别喜欢某些学生,也没有见过课前课后,某几个学生缠着某个老师,说东说西,想跟老师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
此外,我对斯坦福多个系科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老师从来不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学生迟到、早退、上不上课,老师从来不过问。有些学生上了大半节课才进来,还有些学生中间离开,老师看都不看一眼,更不要说批评了。至于课后如何学习,老师从来不在课堂上讲。老师摆明一种态度: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导师家里的事情也不需要学生过问操心。我离开斯坦福不久,听说伊丽莎白教授提前退休了,原因是她的丈夫在家卧病不起,需要人来照顾。这些事情,她压根儿没告诉学生,更没有麻烦学生。学生们不需要去医院探望,更不需要去照顾。这种教育和家事分开的文化,使得师生双方都很轻松,表面看虽然缺乏一些温情,但是少了很多牢骚抱怨,可以专注自己的事。伊丽莎白教授的丈夫去世后,她又重新回到学术界,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活跃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
理想的师生关系最终体现在互不抱怨上。我在斯坦福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不管是在公开的场合还是在私下里,从没有见过任何老师批评或者训斥学生,也没有见过任何学生抱怨或者谩骂老师,因为他们都是君子,也视对方为君子。老师和学生各自守住各自的道:老师要尽职尽责,提供最优秀的教学;学生要认真努力,表现出最优秀的学习。
他们的关系单纯得如同没有任何杂质的清水,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