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传承

2018-10-26周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张掖西域

摘 要: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经营,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方商贸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族融合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奇迹。

关键词: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丝绸之路已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古道回荡地声声驼铃,见证着它的辉煌。大漠回旋的袅袅孤烟,诉说着它的衰落。历史不可復制,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古丝绸之路的兴盛和衰败,与中原王朝的强盛繁荣、开放包容休戚相关。历史一再证明,中原王朝安定繁荣,则丝绸之路通达繁荣;反之,如中原王朝战乱衰败,则丝绸之路阻断萧凋。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起初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9世纪末提出的。他鉴于中国(中原)丝绸、瓷器等通过西域广销中亚、西亚及欧洲,给通往西域的东西大通道,起了一个形象并具有浪漫色彩名字----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经营,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方商贸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族融合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传承

1.丝绸之路的雏形

《逸周书》载:商汤命伊尹作《四方令》,制定了从西方、西北方的昆仑、空洞、大夏、莎车、楼烦、月氏等国进口丹青、白旌、神龟、白玉、野马、良弓

等物。表明在商朝初期,中西方已经有了交往通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考古发现自商、周、战国、秦时期,中国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域输向中东和欧洲,当时的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考古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亚的贵族葬墓里,就已发现了中国的丝织品。据记载,凯撒大帝和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一次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袍出现在剧院,光彩照人,引起全场的惊羡,称为“天衣”。 那时输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丝绸价格昂贵,每磅要黄金12两。后来随着贸易的活跃,销售日增,以至平民百姓也纷纷穿起丝绸。著名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曾抱怨说,罗马每年至少有一亿罗马金币在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半岛的丝绸与珠宝生意中丧失。“一根布丝换一根金丝”,这就是丝绸之路这条商贸通道最初带来的神奇。

2.丝绸之路的畅通

到两汉时期,由于盘踞西北及西域的匈奴、党项、羌、月氏等少数民族,在此消彼长的长期割据与混战中,客观上存在的丝绸之路事实上已被阻断。特别是发祥于今天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的匈奴,到西汉时已经控制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氏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即今天的山西、陕西北部)的广阔地域。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首战成功。同年夏天,汉武帝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争,将河西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汉王朝的版图中。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汉将其所降的四万余人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与云中,被称为五属国。随后,汉朝在昆邪王和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张掖郡与敦煌郡由酒泉郡中分割出来。公元前101年,建立武威郡,河西四郡由此形成。汉朝除了在河西四郡驻军,也大量移民汉人至此屯垦,从而确立了汉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河西四郡的设立使河西地区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对后世有深远地影响。

河西走廊的贯通和匈奴的北遁,让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入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胡桃、胡萝卜、胡豆、胡瓜、葡萄、苜蓿等不断传入内地。期间,虽有短暂受阻和中断,如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拢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延伸到了罗马帝国。自此,丝绸之路繁盛一时。汉王朝也牢牢掌控着与西域各国交往的主动权,并为来往穿梭的行人,驿站的士卒,赶着马匹、骆驼的商队提供了安全保障。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也一跃成为重要繁荣地商贸区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

3.丝绸之路的繁荣

中原王朝经历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争与战乱,丝绸之路在时断时通、以断为主的状态中度过了漫长的数百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在河西四郡重新开设互市,决定让丝绸之路这条商贸大通道再次活跃起来。作为扼控中原通往西域咽喉要道的张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隋炀帝杨广为了疏通丝绸之路,公元605年,委派重臣裴矩来到张掖,疏通河西走廊,恢复丝路贸易,并加强与西域诸国的政治、文化交流。初到张掖的裴矩,很快被这里的繁华所吸引,集市上常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来自西域的胡商。他们带着香料、手工艺品、地毯等内地不常见到的货品在这里买卖,之后又采购当地的丝绸、茶叶、土特产销往西亚及欧洲各地。裴矩了解到,张掖商贸的繁盛,是因魏晋后中原大乱,丝路不通,大批的西域商人谨慎地选择了以河西走廊的张掖作为商业贸易的中转站。

在张掖期间,裴矩特别注意与国外商人的友好交往,把从胡商中了解到的西域各国的风俗地理、物产、典章制度等,汇编成图文并茂的《西域图记》。书中详细记述了从地中海东岸通往敦煌的三条重要通道。北道:从地中海进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渡过北流河到突厥可汗庭,再经过铁勒部、巴里坤湖进入新疆,向东过哈密,沿天山北麓进入河西走廊。中道:从波斯湾到伊朗、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过喀什、库车、焉耆、吐鲁番到敦煌。南道:从印度洋到印度北部,经过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南麓,经过塔什库尔干、叶城、和田、若羌到敦煌。结合从敦煌到长安的路线,我们就可以完整地绘制出当年丝绸之路的全部路径。从这三条通道可以看出,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锁钥之地。为了再度繁荣这条古道, 裴矩下令在商路设置新的驿站,方便商旅来往。同时,降低关税,有些地方还免除税款,给予前来与中国交易的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使交易活动的范围、内容大大增加。这一系列鼓励通商的措施,使越来越多的西域商人来到河西走廊。他们不仅销售自已的产品,还几乎垄断了当时河西走廊的国际贸易。但是,他们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被盘踞在河西走廊周围的突厥、吐谷浑等势力劫掠,就有可能血本无归。裴矩把这一情况报告隋炀帝,必须打败吐谷浑才能保证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各国和隋朝建立正常的政治与经济交往。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初,隋炀帝决定西巡河西走廊,邀请西域诸国首领共同举办一个盛大的聚会。同时,他还要御驾亲征, 彻底消除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战役结束后隋炀帝穿越祁连山的扁都口,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到达山丹的焉支山下。登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 “万国博览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 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河西走廊的重大活动,史称 “万国博览会”。张掖市所属的山丹县被誉为“世博圣地”。隋炀帝西行,让中原王朝与丝路沿途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得到全面恢复,丝绸之路又一次向中原大地敞开。公元600年,隋炀帝批准开放了从张掖通往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内地城市的道路。西域的王公贵族、各国商人,纷纷沿着河西走廊进入长安、洛阳,为中原的都市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隋炀帝对西北的开拓战略,给唐朝奠定了稳固地基础。这时的丝绸之路已由民间自发的商贸通道,逐渐演变成由政府维持的官方商贸大通道。

丝绸之路通商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则是继隋而建立的强大的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灭西突厥。至武则天时,设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又辖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唐朝疆域,东起朝鲜海滨,西至达昌水。不久,便与新兴的撒拉逊帝国接壤。这样,东西方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原王朝进行全方位交流沟通,敦煌、阳关、玉门、张掖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上港口”。 西方各国在陆上经中亚、西域,取道河西走廊直达中原,丝路沿途驼队、马队,商旅不断。国际考古学界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织品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西域出土的一件盛唐时期丝织鸟毛混纺衣,薄如纸,明似镜,折叠后重不过二两,从不同角度可看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在今西安附近,还出土了不少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钱币,它反映出当时的东西商品交换已极为普遍广泛。

大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文明的国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向往的东方乐土,都城长安更是众望所归的圣地,云集着数量惊人的西域商人。唐朝文化远播西方,中华文明给世界文明以深深地烙印。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既极大地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极大地滋养着必经之地的河西走廊,使之经济贸易空前繁荣,文化气象多元和谐。河西走廊的节点城市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一个个成长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扮演着文化交流中心、商贸交易中心、物资集散中心的角色,发挥着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河西走廊已经建成了“行有车马,止有择馆”,由点成线的完善的物流网络系统。据考证,千里河西走廊先后有官驿19所、驿站人员近300人。

4.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朝以后,由于生产力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达,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密集的人口,广泛而普遍地创造出在海上和东部地区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资交流”条件,取代了车载马驭在沙漠中苦苦跋涉的驼队。海洋时代的来临,陆上丝绸之路无可避免地从辉煌走向衰落。明嘉靖三年,坚不可摧的嘉峪关城楼正式关闭。丝绸之路从此沉寂下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渐渐凝固成历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三、重启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近百年来,中国为重新“凿通”“丝绸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丝绸之路上,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汴洛铁路)开始修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都规划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铁路,以便与各国的铁路网衔接。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东部与东南部环绕海洋的地区已经不再可能使用海洋上的运输大通道了。而西部的这条能连接世界的丝绸古道,由于荒废已旷日持久,再加之许多国际因素的影响,已很难发挥物流通道的作用,只能从外部争取援助一些有限的战略物资,经新疆过河西走廊运抵中原抗日战场。这些虽数量不多,但极其宝贵的战略物资,给予当时的抗战以有力地支持。由于出海出国水陆、路陆通道都因各种原因阻断,这时候出现了“驼峰航线”。那是一条翻越西部、

西南部高山峻岭的物流大通道,它有效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1937年,北上抗上的红军,组成西路军,按中央军委的指示出征河西走廊,意图打通出新疆争取苏联援助战略通道。虽然西路军兵败祁连山,这一战略意图没能实现,但河西走廊这片红军用鲜血浸染的土地,从此把红色文化培育的枝繁叶茂。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过河西走廊连接陇海、兰新直达欧洲的铁路动脉全线贯通。除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我国更明确提出了相关的战略规划。21世纪以来,中央先后部署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西部地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丝绸之路复兴的前景日渐光明。2005年,“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召开,两年一度的国际论坛成为我国推进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多边舞台。2007年,我国与中亚七国计划共同投入192亿美元建设“现代丝绸之路”。2008年,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中亚四国联合发起丝绸之路区域项目,共有19个国家响应,各国在日内瓦签署意向书,决定再为复兴丝绸之路投入430亿美元。目前,进出河西走廊这一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除国道312、227、兰新铁路等老路外,现已修通了兰新高铁第二双线、兰新高速,几次扩建了或新建了张掖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酒泉下河清机场、鼎新机场等。张掖已经形成空中、陆上西进东出、南来北往、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铁路、公路、航路交通网,已经成为西油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中继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汉代張骞出使西域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曾经“风沙漫道叹马瘦”的丝绸古道,如今已经实现“千里丝路一日还”;曾经被丝路客商追逐的绫罗绸缎和珠宝香料,已经被这条古老商路上汹涌流动的百万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取代。如今,这条被世界誉为“东方走廊”的大通道,流动的不光是商品,更多的变成了资源、能源和看不见的资本。

作者简介

周琳(1966—),女,甘肃民勤人,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副教授,党建与政治学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红色文化、地方党史和党的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张掖西域
河西走廊的风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八月西域行印记》
在河西走廊聆听
到张掖看黑河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