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诗歌之美
2018-10-26郑森财
郑森财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诗歌,因有着语言美、对称美、简洁美、声律美、意境美而深受喜爱。数学与文字都是信息的载体,数学本身具有对称美、简洁美、抽象美和思维美,如果能将数学中的美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学习数学将是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数学 诗歌
一、将代数中的一些计算方法归纳成诗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概念、性质、定理、计算方法、法则等,随着知识的加深,数学就越来越字母化、符号化、抽象化,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加大。在教学中如果能用简炼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就平时的一些课堂教学及一些前辈的妙笔分享如下。
“有理数加法法则”归纳为:“同号相加不变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意思是:两个同为正(负)数,和的结果符号不变为正(负),并把绝对值相加;两个异号两数相加,符号与绝对值大的一样,并把绝对值相减。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 归纳为:“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两数和或差平方,首平方与尾平方,首尾两倍放中央。”公式如:
、 。
“因式分解”方法归纳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意思是:在进行因式分解时,先考虑提公因式法,再套用两个乘法公式或者是十字相乘法,超过3項要进行分组,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以,则应添项或拆项去重新分组。
“不等式组解集” 归纳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着。”意思是:两个解集都是大于号的,则将数据较大的解集作为解集的公共部分;两个解集都是不于号的,则将数据较不的解集作为解集的公共部分;如果两个解集中有大有小,大于小数而小于大数取中间,大于大数而小于小数无解。如表格所示:
不等式组
解集 无解
二、将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和基本图形归纳成诗
几何基本图形多、概念多、性质多,对中学生来说,要解决几何问题就必须对所有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熟悉掌握,如果能够抓住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在分析题目时便能更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现将几何里的一部分概念和基本图形性质用诗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下。
“重心”:“中线交汇乃重心,四平八稳踏歌行。三分天下无异界,一二比例探路明。”
“垂心”:“作高必垂生此心,几番梦成相似形。四点共圆天伦享,欧拉一线百媚生。”
“内心”:“三角平分线相交,一圆内切见窈窕。君念周边等距离,边偕半径藏奥妙。”
“外心”:“三角形嵌外接圆,边唱角随拨正弦。三厢有礼前路远,棱角有致世间传。”
“一线三等角”:“一线三等角,边等有全等,边异有相似,线转理不乱。”意思是:若有三个相等的角的顶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由这三个角的两边所围成的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必相等(有相似),如果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直线绕着一角顶点转动时,图形这些性质不变。图形如下:
已知:∠ABC=∠DCB=∠AED
(如图1、2,若AB=DE则△ABE≌△ECD) (如图3、4,若AB≠DE则△ABE∽△ECD)
像这样的口诀诗还有很多,既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与归纳,又很压韵和对称,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记起来通俗易懂,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积累了对数学课堂、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对数学美的体会。
三、改编名家之诗,展示数学之美
笔者对现代诗也情有独钟,在教学中也曾尝试改编一些名家的诗歌,用诗歌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
如:在《三角形》的复习课中,把三角形的所有知识点用一首诗串起来进行归纳。
此诗套用了宋朝晏殊和柳永的《蝶恋花》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本身这几句诗词就是名句,用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替换诗中的部分词语,保留了诗的整体结构,增加了数学的元素,朗读起来且富有节奏感,又不乏优美意境。
结语
数学家和诗人的追求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美,从数学的角度讲,诗歌其实就是对文字进行排列与组合,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和协,这就是美。数学也是一样,把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有机排列组合,展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使之严谨合理,这就是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经说过:“数学是一门很有意义、很重要的科学,它除了有应用性的方面,还有文学性的方面。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具有着诗歌的内在气质,达到一定境界后,我们也能体会和享受到数学之美。” 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无论是诗人眼中,还是数学家眼中,他们所关照的客观世界都是美好的,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美好的。美是数学与诗歌的共同标准,也是这场数与诗的对话中最高亢的音符。
数学本身并不缺乏美,从诗中抽象出数学或是将数学写成诗,都要有发现美的情怀和眼睛,不断挖掘数学之美,展示和传递数学之美,应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笔者在数学教学这条道路上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