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
2018-10-26杨磊周强
杨磊 周强
摘 要:当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整体向好,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为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育青少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指导,探索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现状,提出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作用。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责任是人类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对自身社会活动行为后果所应担负起的职责。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的价值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持立德树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用中国梦引领青少年的个人梦想,用中国梦激发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我们要致力于将青少年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十分紧迫和重要。[1]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为青少年的培养和成才指明了方向,为应该培育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社会责任培育,开展各项育人工作,密切符合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求,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强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增强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获得更多的认同。其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品格,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新时期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现状及原因
1.现状
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责任感。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还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责任行为。总体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在一些大是大非,尤其涉及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方面,表现突出,能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淡漠或缺失的现状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责任认识不够,一些青少年对社会责任有所了解,但没有理解、渗透、消化和吸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将这内心情感付诸具体的行动更是很难达到。二是知行不合一,部分青少年理论上知道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实践上没有任何的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自暴自弃,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更没有顽强的意志去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只有通过社会责任认知、情感认同,内化成自身内心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责任行动,才是真正地具有社会责任感。
2.原因
(1)社会环境方面
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多元思潮、多元经济成分的相互碰撞,价值观多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生长期、关键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在认识问题、看待问题上多倾向片面化和表面化,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多以利己为目标,过于注重个人得失,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了青少年掠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面对日益混杂的海量信息,不能正确的辨识和区分善恶和优劣,容易被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所影响,模糊了眼睛、阻碍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
(2)学校环境方面
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德才兼修、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德育,但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中,教育方法还不够贴切,不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多的是思想道德、社会责任知识和理论的灌输,缺乏完整的德育教学体系。其次,学校教师队伍的社会责任感欠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将责任意识贯穿到教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去影响和指引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家庭环境方面
部分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好坏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没有绝对的影响,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更早让青少年懂得并分担家庭责任。影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是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里的每个成员是否都履行了自己的家庭义务、承担了家庭责任,家庭责任教育是否得当,家庭关系是否和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感的养成,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策略
1.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1)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来源,父母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体现,父母自身践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一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子女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父母用自己的行动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子女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件重要的使命。同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对子女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子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生活实际中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并积极培育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子女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互敬互爱、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性格更加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积极向上。家庭中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以及长期形成的家庭美德都将会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在培养青少年智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品质的养成,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家务、关爱长辈,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并将对家庭的责任承担延伸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为社会做贡献,坚定“立大志、做大事”的决心,从而勇于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给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加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培养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好这一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学校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出来,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贯穿到课堂教育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摈弃陈旧的填鸭式教学,采用亲近青少年自身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采取案例教学法,选用生动鲜活的正反两方面社会典型案例,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利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培育家国情怀、人文精神,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激励和陶冶的育人功能,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主要宣传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合理布局和构建校园人文景观,在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熏陶下,青少年能更好地保持愉悦的身心、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爱校、爱国的意识。校园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管理方面,加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作风。校园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利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题,开展爱国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等专题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去锻炼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青少年潜意识的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责任,从而在实际行动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3.发挥社会教育的方向性作用,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1)发挥网络舆论正面导向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社会教育要重视网络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要宣传教育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制定道德准则,净化社会环境。国家应在立法上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极力开展各类道德宣传和教育,尤其加强榜样作用的宣传,宣扬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正能量,同时也要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批评力度,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造条件。
(2)注重社会实践的教化作用,加强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教育形式和重要途径。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爱国教育,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学习和感悟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用革命先烈的优秀事迹去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形成。同时,大力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责任要求,从而激励青少年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去帮助弱势群体,逐渐培育社会责任感。
4.强化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增强青少年的履责意识
(1)开展自我教育,完善自我品格
学会自我教育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此作为培养目标,督促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身品格,以具体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认识到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肩负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责任重担。其次,通过自我教育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自身在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制定合理的目标,消除迷茫,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2)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做到知行合一
社会责任感属于道德认知。知行合一就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将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内化成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支配他们的行为。[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主动践行“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将已有的道德认知,外化成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自觉培育社会责任感。只有将理性认知转化成情感认同,才会进一步社会责任的动力,实现社会责任感的知行合一。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逐步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远大目标,用中国梦来激励青少年,积极引导他们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任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2]魏进平,薛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表现、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12-16.
[3]吴康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D].西南大学,2016.
[4]王永明,夏忠臣.论社会责任感的内涵[J].人民论坛, 2013,(5):24-25.
[5]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3):73-77.
作者简介
杨磊(1987-),女,四川达州,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周强(1986-),男,四川达州,西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