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理论探索
2018-10-26孙媛媛
孙媛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深层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形成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突出能力、产学合作”的培养理念,使高职教育成为了“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本位的”的教育。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226-02
体育及其中包含的体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等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只停留在身体锻炼层面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体育课程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笔者对陕西、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五省(区)的初步了解,结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⑴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体育课在高职院校中应开设2个学年(4个学期),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需要参加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践工作,实际体育课的开设时限基本为一年,时间普遍较短;⑵由于体育教师数量普遍偏少、体育运动项目涉及范围较窄,开设的体育项目课程也相对较少;⑶体育课一般一周为一次课(两学时),难以满足学生提高体质的需要;⑷授课形式多采取班级授课制或男女混合固定分组授课,学生的个别兴趣难以满足;⑸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选项课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学校的项目设置、授课形式等仍然受到教师所从事体育项目、方向的影响,项目设置常年相对固定、与实际情况向脱离、内容单一,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培养;⑹各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的投入较少、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缺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领导重视不足,较为严重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质量和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院校根据自身实际,采用了“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该种模式指使用俱乐部运行模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最初在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开始兴起,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发性的特点。我国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最早出现在沿海开放城市的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引起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作为一种不同于固定班级制和选项制的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师资、场地、器材、教材等)开设相关的体育项目,指派指导教师和教练员对会员(学生)进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自主选择参加的体育项目和指导教师参加活动,以达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某一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好基础。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班授课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愿选报体育项目、授课时间段进行教学;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安排教师或外聘教练员开设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为防止某些时间段人数过多,可采用预约制进行学生的分流;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层次,各层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考核与评价上,各俱乐部可以采用具有项目特点和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方法,通过教练员、俱乐部成员的评定、学生互评的形式,核算学生个人成绩或计算学分。
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3.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标任务、考核评价上,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兴趣的培养,并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符合我国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念。
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班级或者以选项课为主要授课形式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认知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設具有学校、地域、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完成体育课程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使学生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⑷“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小班教学,教师或教练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或教练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组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⑸“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或教练员的教学、组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迫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有利于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一周两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情况,增加周课时,进一步使学生的各项水平得到提升。
⑺俱乐部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各运动队做好后备队员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可以在扩充教师队伍、完善场地设施、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对各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劣势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由于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分组,可能造成授课班级人数较少、学生分散的情况,导致教学班(组)数量较多,对学校的软硬件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⑵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覆盖面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对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需求。
⑶为满足学生对各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需求,学校可能会外聘部分教练员从事俱乐部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对这些教练员的审核、认定、管理及薪酬发放,可能成为学校的负担。
⑷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分班或选项模式中,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科学、广泛使用的管理系统,更没有针对“体育俱乐部”所开发的软、硬件设备,这也对俱乐部的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⑸部分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器材消耗较快,需要学生自备或自购器材,也有部分学校的俱乐部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在相关费用的收缴和管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4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深层意义
4.1 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体育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属于“技能传授型”学院,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比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更强,并应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能力。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通过使学生参与“身体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提高其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等,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对自身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俱乐部教学活动中去。学校可以通过使学生在与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同学、与教师或教练员的交往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3 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学实习、实践的时间更长,也更灵活,传统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实习、实践而受到较大的影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的活动时间安排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其课程安排参加俱乐部教学活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硬件不足的问题,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5 结论与建议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我国高职院校要紧抓时代脉搏,通过先进、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切实增进学生体质、使学生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较有效的途径,它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以解决,但它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惠.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厦门大学嘉庚學院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6(4):78-81.
[2] 汤勤华.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11):100-101.
[3] 衣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67-69.
[4] 王晓珑.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困境与长效机制建构[J].高职体育,2014(7):122-124.
[5] 徐双玉,姜勇.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9-162.
[6] 何宗红.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