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命视角下对作文教学的重新审视
2018-10-26张瑞鸿
张瑞鸿
从精神生命视角审视作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过去的作文教学缺失了很多必要的教学内容。
一、情绪与触动
为什么有的学生满眼都是生活,都是写作材料?有的学生眼中却没有生活,没有写作材料呢?为什么有的学生一段时间内能写很多篇,可在一段时间内一篇也写不出呢?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我探讨了很久,最后发现在于“情绪”这两个字上。
一天,一名叫王雪莲的学生告诉我,这些天,有一件事一直在她心里。我问:“什么事?”她说:“每天晚上,爸爸都要在我回家的路上等我。我叫他不要来,他非要来。尤其是那个寒冷的晚上,我看他裹着大衣,弓着身子,活像一只大海虾。”
我知道,王雪莲是抱养的,她的父亲现在是个单身汉,有六十多岁了。他原来娶了一个妻子,是半路夫妻,没两年就分手了。王雪莲的父亲有很多坏脾气,说话尖刻好挖苦人,好吃懒做,好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往家里领等。邵雪莲现在长大了,一度对他极为反感。可没曾想到父亲对她却是这样地关爱,天天包好饺子在家等她。
有了这个情绪,还要从情绪中找到触动点,才能写成文章。我接着问:“那天对父亲的印象中,哪一点让你最感动?”
“微笑。”她回答我,“父亲在斑驳的路灯下,远远地看见我,咧开了嘴,露出那最开心的微笑。”找到了触动点,也就引出了与之相关的一连串事件,邵雪莲也就能写出了《路灯下的那抹微笑》那篇文章。
二、印象与意象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向我倾诉此类话:
“夏老师,我外婆家庭院中的树很独特。那些银杏树一直往高处长,向上望去,一圈儿树把天空围成了一个圆。”
“夏老师,我就渴望我们家的锄头生锈,不能再锄地。这样,妈妈也就不用下地干活了。那天,我看到妈妈在风雨中回家,当时是扛着锄头,锄头上挂着一个水壶。头发被汗水泡得一绺一绺的,心里很难过。”
我把此类话称之为学生对生活的印象。
当我们处在一定的情绪中,从而被某一事物所触动,就对这一事物留有印象了。印象很重要,它是写作的雏形。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为此许多好文章都在这里丢失了。但一般来说印象都是模糊的,不够具体,使得我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为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最初的印象,用心指导,把印象转化成意象,最后形成作文。
有这样一个作文教学案例:
一天,学生赵芳芳对我说:“这段时间,我在脑海里老是想着外婆家的旧房子。”
我说:“那么,旧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她说:“三间小瓦房。有爬山虎,有小燕子,有发着黄光的旧灯泡,还有旧电视。”她说着说着,眼睛里充满遐想。
我说:“你在外婆家生活,还留恋哪些小事?”以进一步唤醒她在外婆家的情感。
她说:“我喜欢抚摩外婆家的墙皮,有一种沙沙的感觉。”她说着,神情显得很愉悦。
我又问:“为什么到现在才提起呢,是哪一件事触动了你?”
她说:“不错的,是舅舅要扒房子了,我忽然感到舍不得了。”她很悲伤,又若有所思。一会儿,她拿出了纸和笔。
我知道,她需要自己静一会儿,这样,才能把那个印象一点点复原。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印象渐渐清晰丰满的过程。
随后,她写成了《童年的外婆家》一文。我反思这篇文章的指导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1.学生最初的印象,要把它留住。2.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我在追问“旧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在把她带到一定的情境中。3.唤醒学生的情感。我的“留恋”一句就是在唤醒学生的情感。情感是润滑剂,能让学生记忆的通道通畅,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细节一一回忆起来。4.启迪学生深思。我的“哪一件事触动了你”一句,让她感受到外婆的老房子承载了自己的记忆,这是让自己恋恋不舍的根本原因。
其实,外婆家的老房子既是小作者的童年印象,又是小作者传递情感所借助的意象。我们发现生活,其实就是在发现生活中的意象。当你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注入情感时,这一事一物就變成了你笔下的意象。
发现生活就是发现生活中的意象;表达生活就是表达生活中的意象,当我们引导学生把印象变成意象时,作文就初步形成了。
三、感知与感觉
作文是认识事物心理历程的记录,而认识事物要经过感性过程和理性过程。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却把这个感性过程写得很简单,以至于文章内容苍白无力。为此,训练学生对表象的感知以及对心灵感觉的捕捉显得极为重要。
训练学生对表象的感知,就是让学生把一闪而过的表象留下来,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存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请看我的学生在《杨絮飘飘》一文中对自己表象的描写——
一粒纤细的种子上,扎着一根根洁白的羽翼,是那样的美。它在我面前瑟瑟地抖动着,更让我心生爱怜。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感到是那样的柔软,又似乎嗅到了一缕缕馨香。
“纤细”“洁白”“抖动”“柔软”这些都是杨絮在学生心中留有的表象。从这个表象里,渗透出了小作者对杨絮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写感知是在写实,那么写感觉就是在写虚。写感知,是在写外在世界;写感觉,就是在写内在的精神世界。感觉性的东西,是虚的,但却是真实的,它客观存在于学生内心里,最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我的学生在《幸福的三叶草》一文中,就是通过对自己感觉的捕捉与描摹,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我在恍恍惚惚中,好似发现三叶草丛中隐现着一位透出一缕缕灵气的仙子,手执一把折扇,身着绿色纱裙,在花丛中若隐若现……这就是我要找的幸福吗?幸福的到来怎么这么突然啊——
花仙子,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却出现在了“我”的精神世界里。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幻觉,但通过它,表现了我内在情感上对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