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10-26刘丽丽陈涛
刘丽丽 陈涛
摘 要: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创新能力成为考察高校人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时代发展需求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视角,分析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探讨了职业素质培养与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以创业文化教育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系列措施,以推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创业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a)-0129-02
1 职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高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后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成为社会人,参与社会分工。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性的精神、素养、知识、能力,这些精神、素养、知识、能力的总和就称为职业素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基础素质的技术类的要素,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二是属于拓展素质的非技术类的要素,主要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构成[1]。为满足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高职教育聚焦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2 创业文化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2.1 是提升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
在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中,与职业素养高度契合的创业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打好基础,进入社会工作后尽快与岗位相适应,作为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需求。
以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传统的系统课程培育出来的理论知识型人才来说,就业形势严峻,而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每年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庞大,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创业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从而以创业实现就业,进一步创造就业岗位[2]。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显得至关重要,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提升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观条件和前提。只有采用创业文化教育模式,以创业文化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创业精神,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打破学生的就业困境。
2.2 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作为多层次的全方位教育,创业文化教育正逐步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视为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包含着众多的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应用型技能,因此,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创业文化教育应当纳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应贯穿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
3 职业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既包含系统的创业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业实践经验教学,开展以大赛的平台式创业教育活动等内容[3]。针对高校学生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设计合理的创业教育方案。而职业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高职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也对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教师的知识素质和专业化的创业经验,因此,无论是在高职院校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的被动情况下,还是高校教师主动适应需求,都会有利于提升创业教育师资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拔高教师整体水平;二是通过宣传,能够强增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主动探索创业技能,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消除创业畏难心理,产生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愿望,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效果。
4 通过建立创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4.1 增加创业教育选修课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建立起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创业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仅仅是非系统化地实施一些人生规划指导、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没有针对高职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起创业文化教育类的选修课,学生缺少掌握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渠道。通过一定的整理归纳,将上述人生规划指导等内容纳入专门的选修课程体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组织社会调查等多元化的开放教育模式,激发高职生创业兴趣,同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2 形成全员参与的创业文化教育体制
目前的创业文化教育体制中,并没有将高校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教师的全程指导。为增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形成全员参与的创业文化课程实施机制,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全程开设创业文化指导的课程,并根据高职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有逻辑、有规划地实施职业规划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大一阶段的人生职业规划,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素质,从而规划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大三阶段,开展择业教育,鼓励参与创业实践。全员参与要求至少学校、学院和专业三个方面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方案。成立挂靠在校团委和就业办下的相关小组定期开展全校性质的创业相关比赛以及各种形式的技能比拼和模拟招聘等活动。通过个性化的专业活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创业文化教育体制,从整体上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4.3 建立创业文化教育环境
各种形式的创业技能比拼大赛能够考查学生创业知识学习与理论应用的效果,提升创业思维,同时形成创业文化教育的氛围,形成创业文化教育环境,帮助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可以通过每年的校企合作,举办大型校园创业比赛和各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的竞技项目,引进外部创业成功的知名人士担任评委、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形成由专业教师辅导的内部创业团队培养机制,设置奖项,扶持比赛优秀项目实际落实,为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营造一个具有创业文化性质的环境背景。
4.4 工学结合提高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的方式能够避免学生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专业理论教学,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创业实践,能够检验学生对于所掌握到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为确保创业工作可以保质保量地顺利展开,高職院校还应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给予一定的外部支持,全程的追踪、管理和指导项目实施。为促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的落实,还应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针对教师来说,可以放发一定的工作津贴。而对于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也可以设置学分激励。对于具有实践价值的创业项目,高校应该联系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通过建立工学结合的机制,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创业实践氛围,领会创业精神内涵,从而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安静宜.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5):172-173.
[2] 彭英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 朱丹果.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