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防震减灾法》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作用
2018-10-26朱科平许同旭李敬
朱科平 许同 旭李敬
摘 要:《防震减灾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防震减灾工作日益关注。在传统科普宣传之外,如何利用大量地震监测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河源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成绩和不足,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参考建议,为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防震减灾法 对策研究 服务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201-02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加强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宣传,明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基本任务与主要职责,重点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的普及宣传,防灾减灾总则提出:“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预防救灾原则。这意味着在日常中,对于地震的检测防御工作的丝毫不能松懈,对救灾任务要快准,对日后的重建工作上要耐心。此外,我国的地震的工作系统系的特点,是各大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密切配合,形成生态网络,共同维护。《防震减灾法》中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而在这个过程中,省、县、地方的地震相关部门并非“无所事事”。应从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等入手。清楚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牢记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的原则。获得规划后,积极实施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时刻与上级管理部门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
1 现状
在2017年,河源地震局新建了84个地震预警台站,10个数字化测震遥测台站和3个强震动台,新丰江台目前是广东省开展地震监测项目最多的综合型地震台,现拥有测震台网、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等四大地震监测学科,地震监测项目包括数字遥控地震台网,数字强震动观测台阵等,进一步提升了河源地震震情监测预警能力。此外,还开展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援基础能力建设。增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组织做好震情跟踪、流动观测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观测以及群测群防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这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监测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做到能读懂基础数据,无论在地震前后,都能对震况有所了解,据此作出分析、判断,为地震工作提供依据。
除了预测之外,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国务院将制定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鼓励,支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等。根据参数图,各单位做出对应预防措施。河源是地震频发地带,意味着地震预防工作是不可松懈得。在建筑物的抗震指标检测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落实“家家户户都稳定”的检测理念。硬件设施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河源市所拥有的地震监测预警设备虽然仍有在建,但仍然不足以监测预警整个地震带的活动情况仅近年来,河源市在地震应急物资和工程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首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要求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由6度提高到7度,其中,特殊设防要求的建筑物要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的基础上提高1度。其次,河源市地震震情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物资储备不断增加。
2 措施
目前,河源市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应急标识指引难以找到以及避难场所设施尚不完善,比如在河源市文化广场、公园以及卫星公园内均没有应急设备设施。
《抗震救灾法》中规定:“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通过演练不仅能增强民众应急避险的意识,还可以提高自我救助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在地震发生时掌握逃生和自我保护的技巧,减少地震伤亡率,通过增加地震应急演练的频次,不断检验和完善预案,更好的提高民众避震的能力和地震救援水平。
更可喜的是,2017年河源数字科地震科普馆上线。利用科技互联网的力量,大力推动了地震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让抗震救灾知识更轻便的抵达市民手边。除此之外,地震局在展馆内设置了一个汇报栏目,包括地震局的介绍、职能、避难所、检测台等等。
灾难随可预测、可预防,但山水无声,水火无情,地震的监测和预防,依旧无法阻止地震的到来。更何况,有时有些地震来让人措手无措。因此,对于地震中如何进行救灾,是每一位从业者,应该牢记的。地震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治队伍快速、高效地开展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活动。对所面临处境,要牢记国务局的分级处理,不同程度的受伤人员,先抢救什么,再救什么都要了然于心,才能和救援队伍积极配合。更要清楚军队,医疗人员,消防队各自的任务,相互配合。此外,地震工作者,应对地震情况、伤亡人数等信息有所了解,并保持与外界联络,积极呼叫救援,组建志愿团队。
震后的处理,更是另一场漫长的战斗,地震工作者的救援任务中挖土救人只是最基础的一步。国务院在地震发生后会对受灾地区进行调查评估,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受灾人民的过渡性安置点,应是该地区的地震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安置点的要求标准遵循国务院而定,确定地点,确保物质安全,对受灾民众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帮助群众顺利过渡回原本正常的生活中去。与此同时,修复损坏的建筑、田地,并处理好残渣、污染物等等,都需要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配合,并做好资金的申请工作确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面对建筑修补重建,应收集群众和专家意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
3 结语
综上,读完法条规章后,我对于地震工作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于個人,应该对地震知识、前沿科技、国家部署规划等业务知识有所了解,做一名称职的专业从业者。于团队,应该清楚不同时期的地震救预防援工作,都有哪些组织单位重点负责,做到尽本职,多配合,使得预防救援工作更有效的运营;于群众,应多教育,多普及。从业者有义务向身边的人进行地震预防救援知识的普及,推动地震文明的进步。然而光是得到道理是不够的,撸起袖子好好干,将从习得的知识实践起来,才算真的读了书。
个人所能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地震预防救灾的工作中足以见晓。阅读完《防震减灾法》后,看到整个防震减灾工作是环环相扣的,从地方层层链接上国务院,从地震局关联到其他部门,上下左右,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才使得这个整个系统呈现出活力运作。技术、管理方案对系统很关键,但我觉得最重要,还是每个从业人员的信仰之心。工作基础又碎屑,但缺少了每个细节的工作,系统都可能奔溃。
以上便是从《防震减灾法》中收获认识,使得更进一步了解地震工作,更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以更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让河源“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牌坊从里到外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 王凯,陶文娟,杭思琪.我国《防震减灾法》中震后恢复重建制度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6):118-122.
[2] 李红梅,刘宁.中美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比较与启示[J].国际地震动态,2017(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