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苦教育”不可缺

2018-10-26祝建波

甘肃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包办代替衣来伸手长大

祝建波

“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渡”:即过渡宠爱、过渡保护、过渡照顾、过渡期望,导致了现在大多数孩子因为“温室效应”,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象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可见,“吃苦耐劳”的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时补正,对家长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将是有害无益的。

而且,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础阶段,给他们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生活本领。

不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不足学。让孩子吃点苦,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这种吃苦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要尊重孩子意愿而不搞强迫命令,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意志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让孩子吃点苦,就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加油。

猜你喜欢

包办代替衣来伸手长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基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我长大了
有一种包办代替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