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13油田两航次调查的海底沙波差异及影响分析
2018-10-26郝高建
郝高建
摘要:通过2003年和2010年两个航次的多波束数据,结合单波束及地貌数据,对该区域沙波的形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陆丰13-1油田和陆丰13-2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区块,二者相距约12km。研究表明:在这7年中,陆丰13-2至陆丰13-1平台间的部分区域沙波发生了明显变化,沙波存在移动且进行了一定改造。
关键词:海底沙波,沙波纹,多波束,地貌
中图分类号:TU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000-00
陆丰13-1油田和陆丰13-2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区块,二者相距约12km。陆丰13-1油田于1993年投产,陆丰13-2油田于2005年投产,两个油田通过海底管线相连,是我国南海重要的海上油气产地。
依托陆丰13-2油田的开发,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对陆丰13-2至陆丰13-1平台之间的路由区域进行了工程物探调查,分别采集了多波束、单波束及地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解释,该区域存在规模较大的海底沙波,但在2003年至2010年间,海底沙波的分布范围、发育规模及变化趋势发生了较大改变(彭学超等,200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南海北部水深100m~250m的陆架斜坡和陆坡斜坡海底分布着大片沙波地貌,沙波区的底质类型以中砂、中细砂和细砂为主(吴建政等,2006。栾锡武等,2010。丁巍伟等,2010)。因此,本文主要根据这两个航次的多波束数据,结合地貌数据对海底沙波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域沙波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1数据获取与处理
2003年航次:调查船于2003年6月-7月进行了调查作业,期间采用SM-2000多波束测深系统,该多波束系统的工作水深为1m-250m,最大覆盖角度为150?,波束宽度为1.5?/3?,最大波束数为128个,最大发射频率为20Hz。数据采集时调查船以4.5kn-5kn的速度沿测线直航,并利用声速仪采集的声速剖面对多波束系统进行校正,利用配备的多波束处理系统进行后处理和成图。
2010年航次:调查船于2010年11月-12月进行作业,采用EM3002多波束测深系统,该多波束系统的工作水深为1m-200m,最大覆盖角度为130?,波束宽度为1.5?/1.5?,最大波束数为160个,最大发射频率为40Hz。数据采集时调查船以4.5kn-5kn的速度沿测线直航,并对多波束数据进行了船姿改正、换能器吃水改正、声速剖面改正等现场实时处理,对经各项改正后的数据进行了定点重复和交叉测线的精确评估,结果表明水深误差小于水深值的0.5%。
2结果
2.1形态特征
2003年航次:研究区为陆丰13-2至陆丰13-1平台之间的路由区域,水深的变化范围为132.0m-144.8m,调查区域西北部水深较浅,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水深最浅的区域位于陆丰13-2附近,最深的区域位于陆丰13-1附近。通过对单/多波束数据、地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在整个调查区域内遍布有沙波纹存在,波长约为5m-10m,走向为近南北向(图1,A区)。在海管路由的中部至陆丰13-1附近的区域内,广泛分布有沙波,并且在这个区域内沙波纹叠加发育在沙波之上,沙波波长约为80m-200m,走向为近东北-西南向,波高约为1m-3m,沙波坡度一般为2%,越靠近陆丰13-1沙波的坡度越大,最大可达8%(图2,B区、C区)。
2010年航次:在相同区域,此次水深的变化范围为131.0m-148.8m,调查区域西北部水深较浅,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水深最浅的区域位于陆丰13-2附近,水深最深的区域位于陆丰13-1附近。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调查区域范围内遍布有沙波纹(图4,a区),在管线路由西北部的沙波纹波长约5-8m,波高在0.1-0.5m,走向近南北方向。管线路由的东南端沙波纹发育在大型沙波之上。在调查区域内,管线路由中部至LF13-1之间分布有沙波区,其中靠近路由中部的沙波规模较小,沙波波长约70-90m,走向近东-西向,波高约1-2m;而靠近陆丰13-1一侧的沙波规模相对较大,沙波波长约100-120m,走向近东北-西南向,波高约2-3m。沙波坡度一般在2%,越靠近陆丰13-1沙波的坡度越大,最大可达8%(图4,b区、c区)。
2.2二者差异
从两个航次的多波束影像图中可以得出,A区和a区中的沙波纹差别不大,波长约5-10m,波高在0.1-0.5m,走向近南北方向。
B区和b区中的波高相差不大,b区的波高稍大,但是波长、走向和沙波分布规律差别较大。在B区的沙波波长约为80m-120m,而b区的沙波波长约为70m-90m,这7年间沙波的波长逐渐变小;B区地沙波走向为近东北-西南向,与C区的沙波走向基本相同,但比C区的沙波规模要小,但b区的沙波走向为近东-西向,与c区的沙波走向明显不同;在B区的沙波呈零散形的片状分布,而在b区中的沙波呈大规模的规律性分布。
C区和c区中沙波分布规律相差不大,但是沙波波长差别较大,C区的沙波波长约为120m-200m,但c区的波长较小,约为90m-120m;另外,C区比c区的波高要稍小些。
对比这两个航次的调查成果分析得出,A区和a区的沙波差别较小;B区和b区的沙波差别较大,可能是在这7年间b区域的沙波被改造过;在b区沙波北改造的同时,c区可能也同样正在被改造。
3结语
通过这7年间两个航次的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区域的沙波经过7年改造后对称指数略大于1,而且沙波呈现南陡北缓的形态;该区域的沙波在这7年间一直被改造,沙波波高稍稍增大,波长变小,尤其是管线路由中部区域的沙波形态特征变化较大。由于研究区的海底沙波可能受到现代水动力条件影响,具有一定的規模,且具备搬运和迁移特征。对于不同区域、类型的海洋工程建设来说,海底沙波将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海上钻井平台插桩及抛锚就位、导管架平台安装就位及在位运营、海底管线铺设及在位运营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降低海洋工程建设及设施在位风险,建议在工程建设前期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建政,胡日军,朱龙海,等.南海北部海底沙波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6):1019-1023.
[2]栾锡武,彭学超,王英民,邱燕。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基本特征及属性.地质学报,2010,84(2):233~247。
[3]丁巍伟,李家彪,韩喜球,黎明碧,ERWIN Suess.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32(02):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