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2018-10-26大可
大可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将天舟一号送上太空:
蛟龙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6699米:
可燃冰试采成功:
你想到了谁?
物理学家?航天科学家?船舶设计专家?海洋学家?总工程师?……
有没有想到工匠?没有他们的精益求精,飞船能上天?蛟龙能入水?可燃冰能稳定产气?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技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鲁班是建筑大师。《木经》《鲁般营造正式》《鲁班经》等古典著作中,记载了鲁班建造房舍、宝塔等,保持建筑的水平与垂直的方法,特种类型建筑的细部如何设计、制作等。
鲁班是发明家。《古史考》《事物绀珠》《物原》等古典著作中记载,以前还没有机械的时候,那些手工工具,比如曲尺、锯子、刨子、钻子、铲子、划线用的墨斗等等,都是鲁班发明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事情要遵守规矩、规则,否则不容易成功。 “规”是指圆规,可以画“圆”,木匠用来制作圆桌、圆凳、圆……“矩”是指曲尺——不是弯曲的尺,而是一长一短两把尺,不用的时候可以合拢在一起,拉开一把横、一把直,正好成一个直角,可以画“方”,木匠用来制作方(长方、正方)门、方窗、力‘……曲尺最早的名称不仅是“矩”,又叫鲁班尺。
这些下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的精准度,减轻了劳动的疲累,劳动成效也成倍增长。
鲁班还发明了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器具。《世本》《物原,器原》等古典著作巾,记载了鲁班制作的用来去掉高梁、谷子、稻子等外壳的“砻” “碾子”等。哦,有些农家院里还留着当景物的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会制造兵器。 《墨子,鲁问》《墨子,公输》等古典著作巾,记载了鲁班把常用的兵器“钩”,改为“钩强”,用在水战中。对方的战船往后退,钩强就钩住它;往前冲,钩强就顶住并推开它。他还把一般的梯子改成可以高高竖立的云梯,用米攻破城墙。
鲁班还有很多发明和建树,但“班门弄斧”,却只是针对鲁班高超的手工艺,他善于制作精巧器具,斧头用得出神入化!这就是“工匠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打造最优质产品的精神。
鲁班被奉为中国工匠的祖师爷。
如今国家级的中围建筑工程奖,就命名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和获奖企业会载入中国建筑业发展史册!
世界工匠
不仪中国有有匠精神,世界也有很多由工匠精神带来的成果。
妈妈喜欢的法国包包、爸爸中意的瑞士钟表……都是靠工匠才能成为世界著名产品的,在成名以前,很多创始人不是开小作坊,就是当小学徒。
比如大名鼎鼎的LV——路易威登包包的创始人,原本只是个小木匠,可是他哪怕做木匠,活也要做到最好。后来他当学徒学做行李箱,很快就成为制作专家。当他自己创办公司后,出现了很多冒牌货,可是,谁能比得上不断创新的、质量领先的真货?路易威登的行李箱,万一飞机失事落水后可以当救生工具,塞满了衣服重量还很轻……
“德国制造”已成质量“名片”,你可知道,“德国制造”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的《商标法》规定:所有德国产品,来到英国或者英国侵占的地方,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低等货。
德国人不甘心用大量低等货换回一点点钱,虽然也能赚钱,但这是屈辱。
他们不但培养科学家和下程师,使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还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工人。结果,出现了西门子、奔驰、宝马、汉高、阿迪达斯……一大批名牌,“德国制造”与“高品质”画上了等号。
工匠大赛
2017年4月7日下午, 日理万机的李克强总理,特意安排时间会见了世界技能组织主席巴特利,因为卜海正在中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巴特利是来进行考察评估的。
“世界技能大赛堪称‘世界技能的奥林匹克。”这是李克强总理对世界技能大赛的评价。
也许这个大赛没有奥运会那样让你熟悉,不过同样可以让你自豪: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随即连续参加了三届大赛,已经取得了5金8银7铜的“战绩”。
奥运会上的奖牌,能看出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奖牌,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能水平、制造业的实力。
世界技能大赛就是一个世界儿匠大赛!
中国“小”工匠
曾正超是中国第一个拿到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项门是焊接。
他原本的愿望是当个运动员,可是老师建议他当个电焊工。为了早点工作给家里分担重任,他去上了攀枝花技师学校,还喜欢上了这个技术活。
不过体育爱好可没有“浪费”,为了把活做得没有一点瑕疵,他每天锻炼身体一一如果身体支撑不住,是没法稳定操作的。当然,在焊接学习上花的时间更多,每天要训练10多个小时。虽然有劳动保护服装,可是长时间的练习,还是在手臂上留下了很多灼伤的疤痕,他却认为很值得。他希望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做一个技术“过得去”的操作工人。
聂凤是另一位金牌获得者,项目是美发。对的,妈妈们都离不开的美发。
聂凤喜欢美发,特意到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学习。 “不怕吃苦,勤学苦练,积极向上”是老师对她的评价。
中国参加的三届比赛中,聂凤凭着不错的手艺,前两届都参加了国内选拔赛,可是都只能当“替补队员”。当“替补队员”心里不舒服,她的“对策”是:我可以输,但决不放弃。
她不是死记硬背地练,而是很善于思考,在学习各位专家的手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技巧,所以不断地进步着。
在正式参加世界比赛时,美发是用一个个模块来进行的,聂凤给每个模块都制定了严格的完成时间,达到了零失误,这是怎样了不起的自我严格要求和精准灵巧的手艺啊。
中国“大”工匠
世界技能大赛规定,除了飞机修理等少数需要特别丰富经验的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的参赛者,年龄都必须在22岁及以下。曾正超、聂凤等都是些“小”工匠,他们背后还有“大”工匠在指导。
曾正超有国内一流焊接专家张友权教授、国家技能大师周树春悉心辅导。
聂凤有国内著名的美发大师何先泽等专家倾心帮助。
哦,还要介绍一位金牌获得者张志坤的指导老师。
张志坤参赛的是数控铣项目。老师鲁宏勋,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他所在的班组被命名为“鲁宏勋班”,简称“鲁班”——与“祖师爷”同名。他自己在20多岁的时候,就因为精湛的技术、独辟蹊径的创新,荣立一等功,后来還人选了国防科委的高级人才库。
他担任了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教练。不像其他国家的教练,用往年大赛的题目训练选手,他创造性地出了百多套题,训练选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了,获得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的三人组,也是“鲁宏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专家们训练的,牛吧。
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得主杨金龙,我们且不说他刻苦学习,在获得一手好技术后,舍弃高薪聘用,回到杭州技师学院继续磨练。
有这样大大小小的工匠,有这种培养工匠的学校,中国工匠会越来越多。
德国的一个调查说,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有的已经超越德国,未来将有更多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