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常态

2018-10-26韩小凌

综艺报 2018年20期
关键词:电影业常态影视

韩小凌

“金九银十”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句话,用来形容销售的旺季。而今年的9、10月份听到的反而是房地产降价促销的消息。同样是一年里票房重要档期的十一国庆档期,票房比去年同档期下降了20%,总人次同比下降了23%。这当然和自10月1日起取消票补有一定的关系;而“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长假七天国内接待游客7.26億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国庆国内游客和收入增速均创近10年新低,也是首次降至10%以下。”

一晃,2018年接近尾声,回看这10个月以来的中国影视行业,谁都无法回避一系列政策、消息的陆续出台,对行业的影响。可是,如果没有政府主管部门取消票补,难道票补就真的能确保中国电影市场再多15年持续30%以上的年增长率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作为社会经济中一个很小,看起来却很瞩目的板块,电影其实和整个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既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那么电影业也一样会进入新常态——换言之,持续15年的高速增长才是特例。

无论是“消费降级”,还是行业自发的“盘整”,任何一个行业都逃不脱的经济学规律就是——不会有永远的持续高增长,高增长通常处于产品或行业的成长阶段,而成长之后必然是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从业者最为期待的是保持成熟期,推迟或减缓衰退期。

其实对于希望影视行业真正健康有序发展的业内人士来说,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管理措施,还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做出的“自我净化”,都是好事。毕竟,在注水的数据和补贴出来的票房的干扰下,任何理性分析和判断都难以正常进行。持续15年的影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市场空间的扩充,因此受益的电影制作者很难不被硕大的成功冲昏头脑。可当我们回看时,这15年里留下的,可称为优秀电影作品的又有多少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风起云涌的业外资本的散去,虽然会使电影的融资难了不少,可正如很多业内同行所说,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对于影视创作规律不了解,甚至不尊重,却以资本的力量加以诱惑甚至逼迫,这对行业反而是一种伤害。

好莱坞曾经经历过“口红效应”带来的阶段性繁荣,就是说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那个时期,看电影正是这样一种廉价的娱乐方式。在今天消费降级的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却是比电影更加经济、便捷的娱乐方式。那么,究竟谁更能抓住这一“新常态”带来的机会呢?

当然,对于影视制作人才而言,做电影,抑或转战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制作生产,都是可行的。正如美剧、英剧、德剧的幕后阵容里有大量的优秀电影人一样,互联网的非线性排片理论上为优质内容提供了无上限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只要不自我设限,勇于尝试,竞争和替代关系也可能是一种机遇。

毋庸置疑,看视频长大的一代人,在抖音等短视频和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能吸引他们的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都必将发生一定的改变,这种变化已经直接反应在影视及网剧网大市场上。那么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呢?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保持对时世人心的关注和关爱。

随着影视剧开工数量的减少、制作费金额的降低,相信从业人员数量也会相应减少——一方面确实很多人无工可开,另一方面,一些人会觉得行业失去吸引力而主动离开。去芜存菁,终归是好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觉得“新常态”下的中国电影业才是常态。

猜你喜欢

电影业常态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看影视学口语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