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西郭勒沉积变质型铁矿地质特征及前景探讨

2018-10-26韩生荣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矿带斜长产状

韩生荣

(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29)

1 概述

祁漫塔格那西郭勒地区位于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特点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也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上已发现尕林格、四角羊-牛苦头、虎头崖、卡而却卡、肯德可克、它温查汉、它温查汉西、哈西亚图等一批大中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沉积变质型铁矿发现较少,研究不够,那西郭勒铁矿床发现较晚,对沉积变质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薄弱,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如何实现祁漫塔格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突破,已成为目前研究的关键。为此,笔者依托近年来承担矿床勘查和区域找矿部署研究取得的资料,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探讨矿区找矿前景和找矿方向,以期对今后矿产勘查工作有所帮助。

2 区域地质

那西郭勒地区处于秦祁昆造山系—东昆仑弧盆系,跨越祁曼塔格北坡—夏日哈岩浆弧(O-S)、祁曼塔格蛇绿混杂岩带(Pz)、北昆仑岩浆弧(Pt3-Pz1)3个三级构造单元。

古元古代是变质结晶基底形成时期,具有造山带基底性质。中元古代为柴达木古陆和东昆中陆块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早古生代奥陶—志留纪期间,祁漫塔格小洋盆或弧后盆地形成,发育海相喷流—沉积作用。晚志留世开始俯冲,早—中泥盆世柴达木陆块与昆中微陆块碰撞,至晚泥盆世发育磨拉石建造和强烈陆相火山喷发,代表了早古生代造山旋回结束。石炭纪至二叠纪期间本区处于板内拉伸环境,沉积了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浅—滨海相沉积物。三叠纪期间由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陆壳碰撞并发生叠复或陆内俯冲。早侏罗世侵入岩相对于三叠世要弱得多,多叠加出现,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代表了造山后伸展背景,代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旋回结束。晚中生代—新生代造山作用是新特提斯洋演化的一种远程效应,以发育逆冲构造和地壳水平缩短、地壳增厚为主要特征。

3 矿床特征

3.1 矿床地质背景

3.1.1 地层

那西郭勒地区出露古元古代地层为金水口岩群(Pt1J)(图1),系一套层状无序的中高级变质岩系。金水口岩群构成了柴南缘地层分区的变质结晶基底,遭受后期多期次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改造及侵蚀,呈带状或残留顶盖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地层边界多与岩体呈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

金水口岩群(Pt1J):出露面积较大。以片麻岩段(Pt1Jgn)、大理岩段(Pt1Jmb)为主,斜长角闪片岩段(Pt1Jsch)次之,该段亦为主要含矿层位。斜长角闪片岩段(Pt1Jsch):由灰黑色斜长角闪岩、灰黑色斜长角闪片岩夹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组成。与大理岩组为整合接触,是主要的赋矿岩层。

图1 那西郭勒矿区地质图

(1)黑云斜长角闪岩:灰黑色,粒柱状变晶结构,变余层理构造,岩石矿物成分主要由斜长石(15%~20%)、角闪石(65%~70%)、黑云母(10%)、石英(5%)组成。以上各组分、粒度分布不均匀,构成似变余层理构造。岩石轻碎裂,沿裂隙有方解石充填交代。岩石蚀变蚀弱,变矿物为方解石、绿泥石。岩石形成过程大致为:原岩为基性岩石→区域变质→轻碎裂、弱蚀变、弱矿化。

(2)斜长角闪片岩:黑灰—黑色,片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等。零星分布于大理岩内,往往有该岩层即能形成磁铁矿体。

(3)石英片岩:岩石主要由石英、斜长石、云母、矽线石等组成。石英呈不规则粒状,紧密镶嵌,集合体形成团块或条带。斜长石呈不规则粒状,与石英分布在一起。云母呈片状,定向排列。矽线石呈毛发状、针柱状,定向排列,集晶形成束状、放射状,岩石具鳞片柱状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4)大理岩:灰白色,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大面积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其与黑云斜长片麻岩接触带,以及岩层内部的斜长角闪片岩往往形成较大规模的沉积型磁铁矿体。

3.1.2 构造

区内构造较为发育,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主要分布在古元古代残留地块中。根据断裂走向可分为2组:北西—南东向断裂组、北东—南西向断裂组。其中北西—南东向断裂组为研究区的区域断裂组,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并有多期活动的特征。北东—南西向断裂组为后期断裂,切错了北西—南东向断裂从断裂倾向来看,北西向断裂组以北倾逆冲断裂为主;北东向断裂多数为北西倾向的逆冲性质。从时间上判断,北西向断裂组形成最早,北东向断裂组错断了北西向断裂,因此形成较晚。

3.1.3 侵入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发育,出露面积较大,约占基岩面积的30%。北部主要发育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中部主要分布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岩石呈浅灰色,变余中细粒花岗结构,似片麻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55%~60%)、钾长石(5%~10%)、石英(20%~25%)、黑云母(10%)、单斜辉石(5%)组成。岩石中获得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30Ma~237Ma,时代属中三叠世。

石英闪长岩: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岩石呈灰白色,变余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75%~80%)、石英(5%~10%)、黑云母(15%~20%)、单斜辉石(1%~5%)组成。岩石中获得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04Ma~228Ma,时代属于晚三叠世。

3.1.4 地球物理特征

那西郭勒地区1∶1万地磁异常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总体走向沿北西—南东向条带状、串珠状展布,其异常特征具有强度大、梯度变化较大,异常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从剖平图上看,异常形态规则,正负伴生,异常极大值12860nT,极小值-9460nT,矿致异常特征十分明显,且1∶5万航磁异常及1∶1万地磁异常与磁铁矿体对应性好。

良好的磁异常与有利的成矿地层是区内磁铁矿成矿的先决条件,磁异常的强弱及大小与矿体的规模、品位、埋深有很强的对应性,如异常强度大、形态规则、规模大,则矿体的规模大、品位高、埋深浅。综合那西郭勒地区找矿经验,1∶5万航磁异常、1∶1万地磁异常,金水口群地层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等,是寻找磁铁矿的必备要素,对寻找BIF型铁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2 矿带、矿点地质特征

研究区共发现4个铁矿带(图1),各带均产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角闪片岩中,具体特征如下:

Ⅰ号铁矿带呈条带状北西南东向展布,长度约2.5km,宽20~80m,产状严格受地层控制,基本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东,倾角50°~65°。矿带内主要岩性为角闪片岩,矿体一般产在角闪片岩宽度大的地段,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其次是赤铁矿化,围岩中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磁铁矿化、矽卡岩化。

Ⅱ号铁矿带呈条带状北西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3.5km,宽30~80m,产状严格受地层控制,基本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南西,倾角45°~65°。矿带内主要岩性为角闪片岩,矿体一般产在角闪片岩宽度大的地段,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其次是赤铁矿化、黄铁矿化,围岩中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磁铁矿化。

Ⅲ矿带呈条带状北西—南东向展布。矿带长2.4km,宽20~30m。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其次是赤铁矿化,蚀变主要蚀变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磁铁矿化、矽卡岩化。

Ⅳ矿带长1.2km,最大厚度约20m,倾角浅部近似直立,深部有南倾的趋势。矿化主要有磁铁矿化、其次是赤铁矿化,蚀变主要蚀变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磁铁矿化、矽卡岩化。

3.3 矿体特征

通过矿区实测地层剖面及以往地质资料,地表铁矿沿走向延长200~1840m,目前已发现4条含矿带分布28条铁矿体,平均品位:21.65%~27.60%,平均厚度0.46~15.10m。垂向上∶从上而下分为3层∶第一层为大理岩,其中不含矿。第二层为石英岩,铁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岩层中,单工程厚度达20m(图2);第三层为斜长角闪片岩。

图2 那西郭勒矿区钻孔见矿情况示意图

I矿带矿体特征:共圈出铁矿体10条(盲矿体3条),矿体长度一般在67~200m,厚度1.5~7.5m,平均品位24.18%~27.99%。矿体多呈条带状,其产状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50°~65°之间。矿化主要为磁铁矿化。矿石类型为磁铁矿石英岩(表1)。

表1 那西郭勒地区矿体特征

(1)Ⅰ-3磁铁矿体:为Ⅰ矿带主矿体,Ⅰ-3位于Ⅰ矿带西北部,矿体产于角闪片岩(石英岩)中,矿体的产状整体北倾,产状在50°左右,矿体长640m,矿体延深176m,平均厚度为2.05m,TFe平均品位24.79%。顶板为大理岩,底板为角闪片岩。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

(2)Ⅰ-6磁铁矿体:位于Ⅰ矿带东南部,矿体产于角闪片岩中,矿体产状整体北倾,倾角45°左右,矿体长380m,平均厚度为2.88m,TFe平均品位28.08%。顶板为石英岩,底板为斜长角闪岩。主要矿化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

(3)Ⅰ-7磁铁矿体:位于Ⅰ矿带东南部,矿体产于角闪片岩中,矿体产状北倾,产状在45°~55°左右,矿体长1020m,平均厚度为2.23m,TFe平均品位24.30%。顶板为大理岩,底板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主要矿化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

Ⅱ矿带矿体特征:共圈出13条矿体,除Ⅱ-3、Ⅱ-6、Ⅱ-7主矿体外,矿体长度一般在140~200m,厚度1.02~13.02m,平均品位22.85%~27.41%之间。矿体多呈条带状,其产状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西—南东向,矿体的产状南倾,倾角40°~70°之间。矿化主要为磁铁矿化。矿石类型为磁铁矿石英岩(表1),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

(1)Ⅱ-3矿体位于Ⅱ矿带西北部,矿体产于石英岩及角闪片岩中,矿体长374m,矿体平均厚度2.44m,产状南倾,倾角48°~56°。TFe平均品位24.35%,矿体的顶底板均为大理岩。主要矿石矿物是磁铁矿。

(2)Ⅱ-6矿体位于Ⅱ矿带中部,产于片岩中,矿体长1840m,平均厚度13.01m,产状南倾,倾角为40°~70°,TFe平均品位24.65%,矿体的顶板均为大理岩,底板为石英岩。主要矿石矿物是磁铁矿。

(3)Ⅱ-7矿体位于Ⅱ矿带中部,产于片岩中,矿体长400m,平均厚度9.55m,产状南倾,倾角为40°~70°,TFe平均品位24.22%,矿体的顶底板均为斜长角闪片岩。主要矿石矿物是磁铁矿。

Ⅲ矿带矿体特征:共圈定4条矿体,除Ⅲ-1主矿体外,矿体长度一般在400m,厚度1.00~1.2m,平均品位24.05%~28.83%。矿体多呈条带状,其产状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西—南东向,产状南倾,倾角40°~70°之间。矿化主要为磁铁矿化。矿石类型为磁铁矿石英岩,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主矿体特征如下:

Ⅲ-1矿体:位于Ⅱ矿带南侧,矿体长400m,厚度4.10m, 倾向南,倾角37°~48°左右,TFe品位24.01%。矿体呈层状、条带状分布,矿体沿走向延伸较为稳定。矿体赋存于以石英岩为主的地层中,顶底板为大理岩,局部受构造控制,向深部有产状变陡的趋势。

4 成矿作用及找矿前景探讨

区内铁矿成因初步认为是沉积变质型,矿体均产于斜长角闪片岩中,矿体空间延伸具有一定的层位,并受一定的岩性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一般清晰,产状一致。由此说明:地层在本区成矿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

区域变质作用中,受变质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作用下,释出岩石中的附着水及一部分进入矿物晶格中的结晶水,形成变质水热液。变质水热液沿着岩石中的裂隙、空隙活动,吸收周围岩石中的成矿物质,“搬运”到适宜的地点成矿。

综上所述,变质矿床是受原含矿地质体控制的,而原含矿地质体有多位层状。通过已验证的钻孔发现,铁矿赋存于变质岩中,经后期热液叠加铁矿富集呈明显带状及褶皱状构造。区内矿床受后期断层影响在局部范围内呈背斜构造产出。因此认为本区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改造型铁矿床。

猜你喜欢

矿带斜长产状
浅谈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大湖、灵湖深部金矿控矿构造与蚀变特征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一)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二)
“三点解析法”估算地质体产状及应用
金矿外围的混杂矿带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山坑石墨矿中的应用
吉林省桦甸县老金厂太古宙麻粒岩中的斜长岩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随枣北部桐柏杂岩表壳岩特征、成因及时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