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会昌青龙山铜矿区找矿实践与启示

2018-10-26侯珊珊郑云飞戴林太陈友锋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角砾岩铜矿品位

侯珊珊,郑云飞,戴林太,陈友锋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赣州341000)

关健词:青龙山;铜矿;勘查实践;启示

1 成矿背景与找矿条件

1.1 地质背景

青龙山矿区处于石城—寻乌北北东向深大断裂、上杭—赣州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及会昌环状构造的交汇部位(图1)。与其西约20km的岩背大型锡矿床和其东约60km的福建上杭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处在同一成矿带(会昌—云霄铜金矿带),成矿环境相近。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是目前武夷山西坡南段最具找矿远景的铜矿靶区。

1∶20万区域化探显示为Cu-Au-Ag组合异常,异常具有规模大、衬度大、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指示区域成矿背景优越。

1.2 成矿条件

1.2.1 断裂构造与隐爆角砾岩筒复合的成矿构造系统

区内构造发育(图2),主要表现有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筒构造和围绕角砾岩筒呈放射状或环状展布的一系列NE向、近EW向断裂构造,相互交织成网状,NW向与近EW向断裂复合控制了隐爆角砾岩及岩体的空间展布。同时在环状裂隙中常赋存有破碎蚀变岩型金铜矿(化)体。

青龙山角砾岩筒是一个完整和典型的火山机构,是一个平面上呈近圆形,直径800m,面积约0.6km2,剖面上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其产状上部总体外倾、下部总体内倾,倾角70°左右,岩筒外接触带构造较为复杂,发育枝叉状向外发散的角砾岩构造带和密集的隐爆成因裂隙构造系统。隐爆角砾岩筒由外至内分布有集块岩、角砾岩和次火山岩。以隐爆角砾岩筒为中心的矿床矿化、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分带明显。

图1 青龙山矿区区域构造简图

1.2.2 燕山晚期岩体为成矿母岩

岩浆岩按时间先后依次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呈岩瘤和岩脉状和晚白垩世火山管道的玄武安山岩,尚未发现岩株。花岗闪长斑岩化学成分:SiO255.36%、Al2O315.47%、Ti020.83%、TFe2O39.10%、MnO 0.27%、MgO 4.65%、CaO 4.02%、Na20 2.65%、K2O 3.42%、P2O50.30%。岩石含Cu丰度较高211×10-6,显示与铜矿化关系密切。花岗闪长斑岩为成铜岩石,岩体同位素年龄113.14Ma±0.21Ma(LAICPMS锆石U-Pb法)。

1.2.3 寻乌岩组变质岩为成矿围岩

寻乌岩组变质岩岩性为一套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岩石类型主要有片麻岩、变粒岩及片岩3大类,据1997年中村幅、羊角(半)幅地质图说明书,中村花岗片麻岩为变质深成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627Ma±30Ma),园岽片岩段中获得1850Ma(Sm-Nd)模式年龄测定值。地层中Cu低于地壳丰度值,成矿元素Pb、Ag、Zn含量高于地壳丰度值,是地壳丰度值的1~2倍。成矿元素Au虽未有准确丰度值数据,但矿区内土壤中金异常及矿区外围的小河背和小照等金矿点均分布于此变质岩中。

2 勘查实践与找矿成果

区域地质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化探工作揭开区域找铜金矿的序幕。青龙山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始于1975年,具体分为3个阶段(图2),1975~2009年开展在隐爆角砾岩筒内的第一阶段勘查工作,2010~2014年开展了隐爆角砾岩筒外带的第二阶段勘查工作,2015年至今开展了隐爆角砾岩筒与围岩接触带的第三阶段勘查工作。

2.1 第一阶段:隐爆角砾岩筒内

该阶段工作时间具体可分为2次,第一次是1975~1977年九0九大队在青龙山矿区开展普查找矿工作,施工了7个钻孔计2946m,槽探10361m3;第二次是2001年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调查大队取得探矿权证施工了2个钻孔计783.7m,槽探2847.69m3。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隐伏金矿化体产于隐爆角砾岩(筒)内,呈细脉浸染状,筒内钻孔中均有见及(图3),其中最大假厚达160.4m的金矿化体,平均品位达0.1g/t,单样最高品位达0.3g/t。另在隐爆角砾岩(筒)内的花岗闪长斑岩脉中见有假厚3m,平均品位为0.489%的铜矿体。

2.2 第二阶段:隐爆角砾岩筒外带

2010年,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在青龙山矿区开展了1∶10000土壤测量工作,发现Cu、Au、Pb三个元素的异常形态较好,具有三级浓度分带,异常有一定的规模,且其综合异常主要分布于隐爆角砾岩筒的4个角。

结合地表发现的6条破碎蚀变岩型铜金矿(化)体,选择地表金品位达7.61g/t,铜品位达0.663%的V2先后施工了2个钻孔,钻孔均在对应位置揭露到含铜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破碎蚀变带,但矿化未达工业品位要求。

图2 会昌青龙山铜矿区地质简图

2.3 第三阶段:隐爆角砾岩筒与围岩接触带

近几年红山铜矿田苎坑矿段、会昌官村银多金属矿区在隐爆角砾岩筒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控制了厚大的细脉浸染型铜矿体、银矿体。周边矿区同类型矿床的找矿突破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未了解青龙山角砾岩筒的形态及矿化,2014年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频谱激电法(SIP)3条剖面计6.76km,推测以低阻异常为特征的隐爆角砾岩,在断面中部呈现不规则形态;相对高极化异常主要分布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认为这一类异常与交界面附近金属硫化物矿(化)体关系密切(图3)。选择角砾岩的东北角结合物化探异常及地表线索,选择施工了ZK302-1、ZK302-2,揭露有6层铜矿体、2层硫铁矿体,矿化体累计水平厚度103.06m,铜品位0.289%、伴生金0.324g/t,单层最厚91.31m,铜品位0.303%、伴生金0.386g/t;边界品位以上矿体53.96m,铜品位0.448%、伴生金0.483g/t,单层最厚9.59m,铜品位0.871%、伴生金0.476g/t。目前正勘查中。

3 勘查实践的启示

3.1 找矿信心是前提

地质找矿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很多找矿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经历了几代地质工作者“几上几下再上”的探索。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青龙山矿区自1975年开始勘查,经历了“五上五下再上”的找矿历程,若不是大家坚信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有找矿突破的可能,也许该项目早已搁浅了。

图3 会昌县青龙山矿区302号勘探线剖面图

3.2 地物化多方合作是重要途径

早在2007年江西地矿局就提出要强化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高咨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作用。要完善技术路线,在遵循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物探扫面工作,敢于钻探验证,做到“地质出思路、物探出靶区、钻探作验证”三位一体。青龙山矿区3个阶段的找矿工作,先后从传统的地质到化探(2010年1∶1万土壤测量)再到2014年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频谱激电法(SIP)测量,地物化手段的结合、局高咨中心专家的指导是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

3.3 矿集区综合找矿、整体分析是趋势

矿集区是地质找矿的“特区”,在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上具有相似性或共同点,勘查实践中要着眼于矿集区的整体性,切实把点与面的地质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注意保持矿集区地质工作的连续性,不断把地质认识与找矿工作步步引向深入。石城-寻乌深大断裂两侧见有角砾岩筒有十余处,近年来红山苎坑铜矿、官村银矿在角砾岩筒与围岩接触带发现有规模较大的细脉浸染型铜、银矿体,给青龙山矿区找矿提供了启示,同时给区内其它角砾岩筒也提供了找矿方向。

猜你喜欢

角砾岩铜矿品位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金矿床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
氧化铜矿硫酸搅拌浸出工艺研究
富水角砾岩岩溶隧道综合加固效应及基底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