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市梁溪区水环境提升整治策略研究

2018-10-26王兴华郝凌颖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2期
关键词:河道雨水整治

王兴华 郝凌颖 纪 媛

(无锡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23)

1 项目概况

梁溪区面积71.5km2,其中水面积4.819km2,约占总面积的6.84%。梁溪区水系是无锡市区水系的组成部分,水的自然属性使其与市区水系融为一体,根据无锡市区水系规划,梁溪区需要构建“大引大排”、“引排有序”的骨干河道大框架。

2 存在问题及必要性

2.1 综合整治是促进环境改善的需要

梁溪区位于水网密集的江南水乡,但是从目前河道水环境现状来看,水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河道纳污能力大大超出河道的自净能力,导致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河道水质普遍较差。由于截污不彻底以及周边居民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河道沿线有污水直排入河现象,加上河道水体流动缓慢,水体复氧能力不断衰退,河道整体水质为劣V类,部分河段甚至达到黑臭。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控源截污措施,可以从源头处理污水,减缓后期治污压力,全面提升河道污水治理水平。

2.2 综合整治是增强水体流动的需要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及时提出水系规划,“与河争地”现象普遍,河网水系不断受到小区、商业、道路等各类建设的破坏和侵占,从而形成数量众多的“断头浜”。虽然有的水系用管涵相互沟通,但这极大缩减了河道过流能力,后期清淤维护等问题也非常明显。水循环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溪区地处平原,河道平缓,坡降较小,加上存在众多“断头浜”,河道水流不畅,接近静水条件。通过河道畅流活水工程,可以有效增加河道过流断面,增强河道行洪、调水引流能力。

2.3 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地、水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通过河内生态系统重建,利用生态浮岛及各类水生植物,打造健康完整的食物链,恢复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4 综合整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景观绿化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紧密结合时代的主题、社会的需求、城市的发展,不仅具备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潜藏巨大的环境效益。梁溪区部分河道基本上为直立式硬质驳岸,驳岸生硬单调,沿岸绿色植物较少,景观性较差。在构建河内水生态的同时,对河岸的绿化进行种植、修整,延伸景观视线,使水-岸景观协调。同时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选取部分河段进行亮点设计,提升区域景观层次,增加城市吸引力,为人们生活娱乐提供休闲场所。

3 相关策略研究

3.1 控源截污

针对河道现场调查发现的排污口实行点源拦截,因沿岸小区市政纳管系统较健全,部分区域已做截污纳管,点源污染处理遵循纳管优先的原则,将排污口的污水接入附近的市政管网或已实施截污纳管的管线内。对于排口已封堵但墙身有污水渗出的类型,将查明渗漏原因,切断污染源,对于无法查清的岸段,采用河内生态廊道净化的方式对污染物进行削减。对于岸上有潜在污染风险源的点源污染(公厕、化粪池垃圾堆放点等)采用迁移或隔绝的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地表径流,包括雨水对周边地面冲刷入河的污染及雨水口排放的初期雨水污染,对此采取不同的措施。河内市政雨水口及地块集中排放的大型排水口的初期雨水污染,采用截污沉淀、初期弃流井等措施,进行削减。岸边面源污染的应对措施,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与绿化带相结合,在河道两边能利用的地方,设置沉淀截污池、生态渗透塘等滞留渗透措施,使地表径流得到初步沉淀、过滤处理。另外考虑到河网的沟通,为减少外河水质差时对治理河道内河的冲击影响,在几处河道连通处布置软性生态透水围隔,保证河道治理效果。

3.1.1 初期降雨弃流井

降雨初期雨水,顾名思义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甚至超出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经雨水管直排入河道,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初期降雨弃流井功能在于初期降雨时,前2~5mm的雨水一般污染严重,流量也比较小,在流经初期弃流过滤装置时,因重力的作用,雨水将首先通过低位敞口的排污水管排放掉。在雨量增大后,打在挡板上的压力增大,位于排污管上端的浮球在水流压力的作用下将排污管关闭,桶中液位升高,雨水通过水平的过滤网进行过滤后流向出水口,进行收集。雨停后,随装置中存储的雨水的减少,浮球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将桶中过滤产生的垃圾带出,从而实现初期雨水的弃流、自动排污等多功能,原理及构造图如图1所示。

图1 初期降雨弃流井原理及构造示意图

3.1.2 浅层调蓄-沉淀截污装置

浅层调蓄-沉淀截污装置是雨水调蓄设施的一种,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原理:设置在建筑小区内部或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以及可以利用面积的公共区域。超过设计标准的暴雨储存在调蓄设施中,待雨峰过后再排除,从而提高已建雨水系统防汛标准或者降低新建排水系统下游管道管径的目标,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3.2 景观绿化

(1)生态策略:多样性景观驳岸结合层层入水的科学植被结构,增加林下地被与水生种植,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2)水景策略: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的水网,并呈现河流自然形态;

(3)功能策略:建立滨水游憩系统,增强水体廊道空间的市民参与功能,对应城市用地等因素,打造舒适的亲水空间。

现有部分河道现状驳岸边水生植物缺失,杂草丛生,黄土裸露,景观效果较差。改造方式是增加水生植物黄菖蒲、千屈菜等。

河道两侧为民宅、围墙或空地的,现状能保留的树尽量保留,绿化种植以香樟、栾树以及中山杉为背景林,前面种植些开花灌木紫薇、金桂、日本早樱等,并点植些球类。靠近驳岸的地方种植一排行道树垂柳,营造“垂柳依依、渔歌互答的水乡美景”。

对于原有建筑临水处发黑,可以在靠近水面处铺设面砖,起到防水耐脏的作用,上面的建筑墙面用白色涂料进行粉刷。驳岸进行清理,栏杆上种植垂挂植物黄馨等,倒影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原有树穴清理杂草,长势不佳的植物替换。地被可以采用开花的葱兰、红花酢酱草等,大乔木采用落叶树朴树、乌桕等。

3.3 系统修复工程

本次综合整治工程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水生植物,应选择耐污、抗污,适宜整治河道水质条件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同时,水生植物选择应便于后期管理,四季常绿或驯化后具有一定的美化景观效果及一定经济价值。因河道现状水质浑浊,且水深较深,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批种植(如图2)。

图2 水环境系统修复工程原理及构造示意图

4 结语

对于梁溪区水环境提升整治策略的若干探索必须按照“截污优先、底泥改良、动力提升、水质净化、生态恢复、长效管理”的技术方针,在研究中重点关注水环境改善、增强水体流动、提高生态自净、构建系统等方面。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梁溪区水环境保护能力和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满足梁溪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河道雨水整治
农事 雨水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专项整治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