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迹坪隧道断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

2018-10-26徐锋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2期
关键词:钢架拱顶间距

徐锋

(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1 工程概况

1.1 地质水文情况

古迹坪隧道位于甘肃省渭源县与漳县交界处,进口位于渭源县莲峰镇古迹坪村左侧,线路里程DK142+310~DK151+500,全长9.19km,设计为双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753m,属全线高风险隧道。二分部负责施工隧道进口段DK142+310~DK146+520段共4210m,该段隧道属于祁连褶皱系中的祁连中间隆起带,属于陇西系旋卷构造插入秦岭的旋回褶带部分,该段共跨越三条大型断层及其破碎带,其里程部位及断层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隧道断层位置及性质统计表

1.2 隧道设计参数

1.2.1 超前支护

单层φ42mm小导管超前预支护,长度4.0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2.4m,注1:1水泥浆;

1.2.2 初期支护

I20b工字钢钢架,间距0.6m,全断面设置,间距0.6m,采用φ22mm螺纹钢筋链接,锚杆长度4m,间距1.2×1.0m,梅花形布置。

1.2.3 二次衬砌

C35钢筋混凝土,拱墙厚度0.5m,仰拱厚度0.55m,环向主筋φ22@200mm,间隔双筋布置,纵向钢筋φ14@200mm,箍筋φ8mm。

1.3 施工变形情况

断层带施工过程中沉降与水平收敛变形都很大,初期支护最大沉降变形达549mm,最大收敛变形为461mm,一般变形量为200~450mm。断层带沉降变形的总体情况如表2示。

表2 隧道断层带沉降变形统计表

2 隧道断层带沉降变形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断层带沉降变形特点

(1)变形量大,分布不均匀

古迹坪隧道DK144+875~DK145+105段断层带施工过程中,最大沉降变形549mm,平均沉降值也达到423mm,水平收敛值最大461mm,平均值也达到377mm。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含水量、施工方法等原因变形量沿隧道纵向分布并不均匀。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地仍占据大多数,而对于农村而言,在种植无法得到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养殖成为其不二选择,但是,这也导致养殖污染现象及其普遍,若以治理工业污染的方式加以整治,明显不可取。对此,提高全面生态意识,使群众真正认识到畜牧业污染的严重性,是治理畜牧业污染,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因重视,积极对群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建设教育,提高农民对畜牧业污染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以此境地污染,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时间长

在隧道断面开挖支护完成后,一般1~6d沉降变形变化速率较快,一般会达到100~200mm不等的变形值,一般半个月以后变形速率逐步减小,45d大部分地段无法形成稳定状态,仍有3~5mm/d变形速率。其中DK144+927位置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变化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 DK144+927位置拱顶下沉变化示意图

图2 DK144+927位置水平收敛变化示意图

(3)遇水变形剧烈

在断层带施工过程中出现渗漏水的部位,拱顶沉降变形以及水平收敛变形都会明显增大,特别是拱顶沉降一度出现过46mm/d的下沉速度。

(4)优化支护和加固措施后变形控制效果明显

在断层带施工过程中,针对隧道出现大变形的情况,在施工方法和支护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后期f4-2断层带施工过程中,隧道沉降变形以及水平收敛变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拱顶沉降最大值279mm,平均值231mm,水平收敛最大值263mm,平均值219mm。

2.2 断层带沉降变形的原因分析

断层破碎带断层上盘为三迭系中统灰岩夹砂岩,局部夹页岩,断层带内为压碎岩,压碎岩(Cur)主要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内,青灰、灰黑色,压碎结构,岩体被挤压后产状零乱,揉被、褶皱明显,σ[0]=500kPa。

由于隧道埋深大于300m,地应力较大,在掌子面爆破开挖完成后,由于围岩破碎,层理较发育,整体性差,随着暴露时间增长,围岩自稳能力很快下降,周边岩体出现松动,变形量较大。

(2)断层带岩层含水量大

断层带岩层含水量较大,也是加剧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压碎岩、页岩、灰岩以及砂岩等围岩暴露在空气中遇水后强度迅速下降,围岩整体性很快遭到破坏,自稳能力很差,只有在爆破开挖后迅速施工初期支护结构才能避免塌方等事故。

(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不当也会造成隧道稳定性变差,沉降变形加剧,主要表现在台阶法开挖台阶高度及长度、开挖暴露时间、封闭成环时间、隧道渗流水的处理等几个方面。

(4)支护及加固措施不充分

该段隧道按照Ⅴ级围岩加强支护参数施工,设计预留变形量10~15cm,实际施工中发现该支护措施及预留变形量不能满足隧道变形要求。

3 隧道断层带沉降变形控制措施

3.1 优化三台阶开挖方法

隧道开挖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①每循环必须保证核心土预留到位,确保周边围岩稳定,增强周边围岩自稳能力;②上中下台阶长度控制,缩短初期支护封闭成环时间,上、中、下台阶长度调整后为4m、4m、6m,中、下台阶左右不得对称开挖,错开2榀拱架以上间距;③循环开挖进尺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不超过0.6m;④隧道二衬安全步距控制在30~45m。通过以上开挖方法优化,隧道初期变形得到明显改善。

3.2 锁脚锚杆加强

拱脚稳定性及锁脚锚杆的设置也是影响隧道变形的重要因素,每榀拱架立架时在拱脚处整平夯实地面,垫临时支撑木板,保证拱脚稳定。原设计长度4m的砂浆锚杆改为长度为6m的R32N自进式锚杆,并及时注浆。钢架拱脚部位往往是隧道支护结构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强锁脚锚杆锚固深度,增强拱脚稳定性。

3.3 钢架横向连接加强

原设计钢架纵向连接采用φ22mm螺纹钢筋,环向间距1m。为增强强钢架整体性和抵御隧道纵向位移能力,提高初期支护稳定性,在上中下台阶拱脚位置增设2根通长纵向连接钢筋。

3.4 径向注浆加固

针对隧道断层带围岩自稳能力较差以及遇水松散的特性,隧道开挖后对隧道全断面进行径向注浆,降低围岩渗透系数,到达加固围岩并堵水的效果,防止围岩过大变形。径向注浆钻孔孔径φ52mm,钻孔深度3m,环向间距1.8m,纵向间距2.6m,孔口管采用φ50×3.5mm热轧无缝钢管,单根长度1m,注1:1水泥浆。

3.5 加强监控量测

增加监控量测断面(如图3所示)和监测频率,量测断面纵向间距5m,监测频率加强,变形速度超过10mm/d时,每天量测4h/次。通过量测及时掌握施工各阶段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并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及时调整预留量、支护参数等。

图3 围岩监控量测点布置示意图

3.6 调整预留变形量

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隧道变形规律,并据此动态调整下一步施工预留变形量,DK144+095~+155段最大预留变形量40cm,DK144+875~DK145+105段预留变形逐步调整为最大60cm,DK145+595~+880段逐步调整为30cm。

4 隧道断层带沉降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在采取了一系列沉降变形控制措施后,隧道沉降变形、钢架扭曲开裂等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全断面径向注浆后,初期支护后期稳定性明显增强,沉降变形逐步趋于稳定,在DK145+595~+880段f4-2断层施工过程中,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变形的最大值、变形速率及稳定时间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该段拱顶沉降变形及水平收敛变形累计值数据特点如图4所示,其中一个典型断面变形规律如图5所示。

图4 f4-2断层累计变形值曲线

图5 DK145+765断面变形规律曲线

5 结语

古迹坪隧道属高风险隧道,断层带围岩破碎、富水,地应力较大,施工过程中隧道出现大变形,初支扭曲变形。过程中通过优化开挖方式加快初期支护封闭成环,通过加强锁脚锚杆和钢架横向连接等措施增强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通过径向注浆加固周边围岩,增强围岩自稳能力,同时合理预留变形量,保证二次衬砌净空,避免出现拆换拱现象。通过上述措施隧道拱顶沉降变形以及水平收敛变形逐步得到控制,在后期f4-2断层带施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钢架拱顶间距
继承“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六)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中国钢架雪车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浅谈辊道窑拱顶开裂或塌陷原因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钢架雪车项目文化交流研究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