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立馆,点亮未来

2018-10-26周旭君

当代美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年鉴当代艺术美术馆

周旭君

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展览现场

2栾佳齐震波与浮沉系列:528赫兹浮雕铸不锈钢直径120cm2016克拉尼- 涟漪装置金属纳米水、声音振动装置1.20cm×120cm×30cm2016震波与浮尘装置振动装置、金属纳米粉末200cm×200cm×200cm2016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系列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已经举办四届,您认为该展览对于美术馆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周旭君(以下简称“周”):我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自开馆起就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为使命,明确“学术立馆”的办馆方向。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带领团队持续十几年进行着“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学术研究,用编年体的方式踏实而系统地记录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他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责任感与我们美术馆的使命与办馆方向是高度契合的,所以我们和朱老师团队一拍即合,决定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这样一个高价值的当代艺术学术成果进一步转化成展览,以视觉形式呈现给研究者、艺术家和广大的社会公众。

这个展览举行至今是第四届了,每年举办一届。前两届的年鉴展成为国家艺术基金持续资助的展览项目,还在南京、重庆两个地方实现了巡展,现在已经是我们美术馆最重要的品牌展览项目,受到了社会公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也为我们美术馆的学术品牌带来了很好的声誉。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其实是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成果打开的一个窗口。当代艺术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更需要普及和推广。我们在展览现场会设置观众留言区域,我会定期去看一看了解观众的想法。从2015年开馆做第一次年鉴展到今年第四次举行,随着展览的品牌影响,前来看展的公众范围不断扩大,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当代艺术的公众看了展览之后,都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好奇心。不管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作品,我觉得有好奇心就是进入当代艺术的第一步,再从不解到喜欢。这也让我们觉得这个展览的举办对于当代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相比前三届展览您认为有什么不同的亮点吗?

周:首先,它是一个记录历史、系统呈现的展览,在2017年发生的近3800个展览、12000多位艺术家中甄选出141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其中邀请原作37件,其余以文献的方式系统呈现。因此此次展览也是展示空间更大、展期更长、传播更广、投入更多的一届。

3童昆鸟艺术垃圾桶钢结构、铝皮、霓虹灯、电机、感应器、视频、杂物等各种艺术垃圾390cm×390cm×560cm2017

其次,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展览,这里不看年龄,也不管资历、身份,只看作品的思想活力和语言创新的能力。

第三,这是一个揭示和反映当下文化观念和发展趋势的展览,通过一年来当代艺术创作的变量,反映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的创造性反应。比如对身份、劳工、消费主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问题的关注和反映。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新媒体、新技术等媒介运用占主导的发展趋势,反映出时代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第四,这是一个鼓励实验、推动创新的展览,除了参展作品所体现的先锋标准,展览还专门设置“中转站——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在近三个月的展览期间,不定期地让科学家、艺术家、史评家等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基本问题开展跨界讨论与碰撞。

第五,展览的价值指向与业界的重要判断产生很好的链接,参展艺术作品均选自相关艺术机构的重要展览,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荣获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7年度出版物大奖”,“年鉴展2017”的参展艺术家陈界仁和曹雨分别获得“AAC年度艺术家”和“年度青年艺术家”,从中也反映出年鉴展的价值和分量。

当:从2015年开馆到今天,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已经举办了超过30个展览以及三百多场活动。根据您的观察,能否从艺术生态和受众群的角度来谈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北京馆的差异?

周: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两个中心。从艺术生态和受众的角度来看,北京和上海是有很多差异性的。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定位影响着城市的性格,自然也会赋予艺术行业不同的调性,这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这些年上海的艺术生态建设确实蓬勃向上,有很多私人美术馆在那里兴起并举办了不少高质量的国际展览,也有高品质的国际艺术博览会成为艺术市场的热点,这些都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活力,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城市平台。上海的观众更习惯买票看展,特别是参观一些世界级大师和国际品牌展览,这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时尚。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艺术生态中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这就给行业生态注入了核心动力。总体而言,北京的艺术生态能量是巨大的。当然,北京的观众买票看展览的习惯与上海还是有一定差距。实际上,北京民生开馆以来,在分享北京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美术馆的“在地性”贡献。我们持续不断地推出优质展览和公共活动,也是希望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外,能够为北京的当代都市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当代语境中更好地展现魅力和价值发挥美术馆应尽的职责。

当:从2015年开始,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多位知名艺术家个展,如方力钧、王璜生、邱志杰、向京、张大力、白明、李磊、夏小万、王迈等。对于青年艺术家民生美术馆是否也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呢?在选择青年艺术家的时候,民生美术馆看中的是哪些方面的素质呢?

周:展览是美术馆最主要的业务,也是美术馆的核心职能所在。我们美术馆秉持“学术立馆”的理念,过去的三年非常注重通过学术性的规划构建展览体系,青年艺术家便是展览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开馆三年我们不仅在诸多群展里面展示了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扶持举办了一些青年艺术家个展,比如邬建安、管勇、汤南南、廖国核、申树斌、章犇等。2016年我们推出邬建安和汤南南的个展,之后邬建安和汤南南成为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学术判断力和对青年艺术家的推动力。在选择青年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坚持从学术性的角度进行判断,希望展出的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上有独特的探索和贡献,或者对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体现出创新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艺术家才是值得美术馆扶持和推出的。

当: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公共活动版块举办了很多活动,如美术馆之夜、音乐现场表演、现代舞和各种类型讲座等,这些强调现场的活动形式丰富了美术馆的功能,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您认为今天的美术馆是否面临着功能的转型?如何留住观众是否是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急待解决的问题?

周:美术馆在今天社会的功能转型,已经成为业界话题之一。在信息互联和人工智能兴起的当下时代,美术馆的功能当然不能和以往一样了,转型的基础当然是能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美术馆,但是如何转型仍然是一个需要业界长时间共同探讨和实践的。我认为当下的美术馆应该保持“人文主义”的立场,以艺术作为媒介,对历史、当下与未来进行联结与整合。它不能只是一个小圈子的场所,而应该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作为开放思想和行动的平台,激发公众的感性和智识,以对现实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300多场公共活动,开创了民生FAN空间、MS童乐园、展览发生场、MS美术馆之夜等品牌公共项目,这既是我们为吸引更多公众所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我们对美术馆功能转型的探索。我们积极构筑跨界交流,思想碰撞和创造更新的知识生产平台,希望通过这种多元而丰富的公共活动培育参观美术馆的社会风气,为充满文化生机和活力的北京提供源源不断民间的力量。

当:近几年来,上海和北京相继举办了多场国外著名艺术家的大型个展,也得到了圈内外的一致好评,如《雨屋》《隐道无名》等。您如何看待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公众仍然具有较大吸引力这一现实?

周:改革开放四十年,伴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对话的深入,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受过较好教育的公众对于西方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陌生,一方面他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出国参观美术馆和各种当代艺术展览,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机构也在不断地引进很多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好的展览在世界范围都是稀缺的,所以《雨屋》《隐道无名》《透明的声音》《无相万象》《虚构》这样的国际展览,对中国公众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也说明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现在公众对展览的接受度和西方艺术世界处在一个频道上。我特别想说的是,对于美术馆这样的专业机构,在引进和合作举办国际展览的时候还要有更加全球化的眼光和鲜明的问题意识,而不能仅仅跟风或者追逐热点。国际交流是北京民生展览线索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在这方面反而更加注意对非西方国家的观察。我们提出“金砖四国”的计划,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的展览,也得到了圈内外的一致好评。把这些非中心地区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引进中国,我想这不仅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全球视野的开阔,也会对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而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当:请您谈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

周:北京民生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术性方面,我们希望继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特别注重文脉相承和文化基因激活,积极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梳理与书写,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获得更大话语权发挥一份民间的推动作用。

第二是公共性方面。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座当代美术馆,我们期望能够真正成为北京的一个地标性当代文化场所,向公众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首都更多公众参与到先锋艺术、前沿学术、跨界碰撞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为北京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激发城市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三是“民生文化艺术生态园”建设。开馆之初,我们便响应国家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策划构想和落实“民生文化艺术生态园”,希望其成为一个汇聚创意产业,引领未来文化和艺术生活的高品质园区。经过这两年的努力,以美术馆和民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核心打造的“民生文化艺术生态园”已经初见雏形。目前生态园已经进驻10家高品质相关企业,涵盖建筑、艺术设计、影视动漫、创意服务、演出经纪、创客空间、产业孵化、传统活化、科技、媒体、旅游等多个产业门类。“民生文化艺术生态园”的形成,一方面希望可以成为展现首都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美术馆,并产生更加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给美术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更好地实现美术馆未来发展的自我造血。我们期望“民生文化艺术生态园”能够为民营美术馆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生之路。

猜你喜欢

年鉴当代艺术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