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出发”的引申
2018-10-26吕澎
吕澎
1毛同强地契装置2018第二届银川双年展参展作品
从沙漠出发——边界上的生态学
2018年6月10日—9月19日
总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
策展团队:安德里斯·布林克马尼斯、
保罗·卡法尼、萨沙·科拉、陆兴华
展览地点: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内的
银川当代美术馆、
国际艺术家村和惠农渠生态公园
第二届银川双年展的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及其团队成员安德里斯·布林克马尼斯、保罗·卡法尼、萨沙·科拉、陆兴华所共同完成的展览主旨非常有趣,策展人试图“通过知识考古学(福柯)方法对当代世界(不仅是中国)的迫切性给予回应”。
的确,在中国的宁夏地区使用“从沙漠出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秦,尤其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与不同族群和文明沟通与冲突,联想到马可·波罗对威尼斯人讲述的故事……不过,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来说,“沙漠”不仅仅是古代人说的“西域”,也意味着世界任何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地区——例如中东地区,也意味着全球化的无处不在。
然而,正如从古至今都存在着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障碍一样,无处不在的沟通也存在着没有止境的问题。双年展试图通过“四个相互关联(时有交错)的主题板块”,来呈现全球化浪潮中的复杂性及其难以躲避的问题:
在一个多元而完全不同于古代世界的环境里,什么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游牧空间与农耕空间及其相关的生命形式?所谓交叉点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就像古代的月氏与大夏或者塞族交织出来的难以缕清的种族与民族和文明边界。
今天的自然力与文明力究竟是如何地相互对冲?策展人将劳动与自然联系起来的思考在更为当代的经济社会中非常具有洞察力,身体以及对身体的制度化控制永远是人类的一个课题——展览中的这个板块提示出来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视点。
“考虑到没有语言的声音是种无声的语言,这也直接涉及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因而也关系到政治的维度。”那么口语、记述以及文本将在什么条件下构成被接受的意义?
展览里关于“少数性与多样性”的板块具有一种特殊的象征暗示,这种策划可以打开观众的思维空间,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探讨社会存在的问题:身份、位置、归属以及个体权力的可能性。
本届双年展拓展了在中国其他城市举办的双年展的策略和视野,将主题安排为一种无限边界又有纵深发展的结构——展览的物理空间也十分自由,这能够帮助观众进入思考,而不仅仅限于视觉的愉悦。同时,还能够刺激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全新的认识。
关于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当代美术馆,占地约35亩,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是中国西北最大的单体当代美术馆。由WAA国际建筑设计团队精心设计,其设计灵感来自千年来黄河丰富的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作为非营利性公共美术馆,自2015年8月正式开馆后,银川当代美术馆正努力打造成为向公众开放的一个多元的当代文化展示窗口和全球化视野下的学习平台,在为城市文化景观带来改变,与世界艺术交流提供窗口的同时,促其成为一个承载文化交往的场所,一个激发创造与想象的源泉,一个具备包容性与交融性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