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策供给视角的非省会高校发展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18-10-26胡景乾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省会安康师范学院

胡景乾,谢 军

(1.安康学院 教务处,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学院 党政办公室,陕西 安康 725000)

截止2017年,陕西有非省会城市普通高校29所(其中本科13所,高职、专科16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35.8%。13所本科高校中有部属高校1所,外省高校1所,陕西省属公办高校9所,民办高校2所;从地域分布看,关中8所,陕南3所,陕北2所。16所高职、专科学校,省教育厅主管5所,行业主管2所,地级市政府主管9所;从地域分布看,关中9所,陕南4所,陕北3所。上述情况表明,陕西非省会城市高校构成情况较为复杂,为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仅以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9所高校为样本,重点研究非省会城市公办本科高校(以下简称“非省会高校”)发展政策问题。

一、陕西非省会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制定发展政策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上述9所高校,依据办学历史可分为新建本科高校和老本科高校两类。这两类高校由于创建背景和办学基础不同,在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性。

安康学院和商洛学院2006年升本,榆林学院2003年升本,咸阳师范学院2001年升本,渭南师范学院2000年升本,这5所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升格为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成为必然选择,其中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这些学校的办学定位大致相同:以本科教育为主(少数学校保留有高职专业),多学科结构、教学型办学、服务地方,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曾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所中医院校之一。陕西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16年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经历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宝鸡师范学院等办学历程,1992年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这4所老本科高校创建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倾向学术型办学,目前基本处于“教学研究型”阶段,但在学科特色、发展目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陕西中医药大学1981年即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举办研究生教育历史最早;在学科结构上,延安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是行业特色高校,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属于多学科结构,但已经形成各自的学科特色。

高校愿景传达对未来发展的期盼,是学校发展目标、办学定位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愿景可以折射历史、预示未来,不仅承载发展愿望,也昭示大学的社会使命与担当。

表1 陕西非省会高校发展愿景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的愿景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致力于建设行业特色高校,前者的愿景是建成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后者建设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而陕西理工大学、咸阳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的愿景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二、陕西非省会高校办学现状调查分析

办学现状也是制定发展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查阅9所非省会高校官网公布的信息,结合对部分高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及电话、QQ等方式寻访,与省会城市同类高校相比,非省会高校的发展明显滞后。但从总体上看,5所新建本科高校不仅完成了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而且初步彰显出各自的办学特色;4所老本科高校由于长期的办学积累,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理工大学顺利更名为“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被列入“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一)办学基本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有效地促进了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据调查统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各校生师比在16.0~19.7之间;高职称教师比在33%~48%之间,其中正高级职称达100人以上的学校4所;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在74%~87%之间,其中博士达100人以上的学校6所。

在校园校舍建设方面,校园面积最小在800亩以上,最大达2000余亩;各校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其中延安大学5个校区、渭南师院4个校区、榆林学院和商洛学院3个校区。教学、办公及生活用房满足办学需求。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方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升本较晚,仪器设备总值在1亿元以下,其它各校均超过1亿元,其中陕西理工大学达3亿余元。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馆藏纸质图书除商洛学院外,其它各校都在100万册以上,其中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藏书达200余万册。各校都拥有一批数量不等的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并建成较为完备的校园网和体育设施,以满足办学需要。

(二)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合理

延安大学拥有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属于综合性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科门类较少,只有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符合医学类院校的特点;其余7所学校所设学科门类都在9个以上,均属于多科性高校,其中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拥有10个学科门类,比较接近综合性高校的学科框架。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陕西理工大学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榆林学院、商洛学院偏重理工科,安康学院在保持教师教育、农学等特色的基础上,人文学科发展较快。

从学科结构看,文、理、工、管、法、教、艺等学科是非省会高校普遍设置的学科(陕西中医药大学未设置法学、教育学、艺术学);设置农学的有5所学校,分别是安康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延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设置医学的有3所学校,除陕西中医药大学、延安大学外,安康学院的医学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从专业设置看,各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数量都很可观,陕西中医药大学开设22个本科专业,相对较少;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延安大学开设60余个本科专业,咸阳师范学院和榆林学院开设50余个本科专业,升本最晚的安康学院、商洛学院,也开设近40个本科专业。

综合考量各高校自身科学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等多种因素,课题组认为,非省会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基本合理,学科专业设置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水平,各校学科专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于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各校学科专业布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接较为紧密,尤其是升本较晚的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和商洛学院对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较突出。

(三)办学职能活动有序推进

9所学校的院(系部) 设置在10至17个之间,其中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达15个以上。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和榆林学院设有高职学院,保留少量高职专业。各校均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开展成人继续教育。9所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在1万人以上,其中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达2万人以上,延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在1.5万至2万人之间。4所老本科高校均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延安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在1000名以上;5所新建本科高校暂无硕士点,其中部分院校开始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国际合作教育成为热点,各校都发展了一批国(境)外友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先后为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3000多名中医人才,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等高校开始接纳少量留学生。

各校重视教学质量建设,拥有一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陕西中医药大学、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分别取得国家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各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康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重视科学研究,各校都建有若干个省级科研平台,其中6所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各校都承担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陕西理工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延安大学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分别达100项左右,陕西中医药大学仅2017年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1项;各校都产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延安大学成为新时期延安精神传播中心,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重要贡献。安康学院坚持“三服务”办学方向,成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人才基地”“产业伙伴”和“地方智库”。商洛学院大力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助推商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榆林学院着力打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学科专业,服务榆林市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陕西是革命圣地,又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延安大学的中共党史研究、渭南师范学院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咸阳师范学院的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的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商洛学院的贾平凹研究独树一帜。安康学院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围绕地域文化、民间文艺、民俗方言、旅游文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在安康方言、紫阳民歌、汉调二黄、“三沈”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服务安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非省会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非省会高校地处省会城市之外,相比省会城市高校,制约因素多、发展空间小,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生源质量、办学资源获取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削弱了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一)办学资金不足

据了解,陕西非省会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级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而陕西是地处西部的高等教育大省,“粥少僧多”省级财政对高校的投入有限;同时,物价部门对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控制严格,除允许省内部属高校和西北大学等重点、行业特色高校上浮学费标准之外,包括非省会高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学费标准一直偏低。陕西医药大学、延安大学的附属医院有部分收入,但主要用于医院自身发展。其它高校除少量的培训收入、横向项目收入外,几乎没有其它收入。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对省属高校的支持也很少。一些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底子薄,建设发展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这些高校疲于应付正常运转,在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非省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高层次人才短缺

由于地处省会中心城市之外,无法提供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工作、生活环境;加之办学经费不足,在安家费及薪金收入方面难以满足人才的收益预期,致使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引进之后稳定难。陕北、陕南远离省会城市的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尤为困难,高校自己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出也比较严重,导致这些高校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除陕西中医药大学等少数高校外,非省会高校普遍缺乏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学科专业水平较低

9所非省会高校均无国家级重点学科,有省级重点学科49个(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其中陕西中医药大学23个,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各6个,5所新建本科高校共计8个。省级“一流专业”69个(含培育专业),其中建设专业17个,校均不足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少,国家级科研立项少,高水平成果少。

(四)转型发展遭遇瓶颈

非省会高校中的部分高校属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而这些高校远离省会城市,所在地规模以上工商企业较少,就近寻求合作企业的难度较大。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对合作企业的优惠、鼓励性政策,企业缺少动力,即使有适合的企业,也很少有合作的意愿,无形中加大了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难度,甚至使得一些合作项目无法实施。因此,急需政府牵头,从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入手,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破解高校转型发展难题[1]。

四、支持非省会高校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陕西实行高校人事管理权、绩效工资分配权、职称评审权下放,允许部分高校实行高职教育单招,并于2017年启动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这些政策措施已惠及到非省会高校。但非省会高校发展的政策供给仍显得严重不足,急需政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支持这些高校加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原则

制定和实施非省会高校发展政策,应立足陕西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着眼于非省会高校自身的内涵发展、省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激发活力、分类支持、兼顾均衡”的原则,有效发挥支持政策对非省会高校的激励功能、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助力非省会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供给重点

制定非省会高校发展政策,必须准确把握政策需求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在办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部分高校领导、中层干部及院校研究人员的访谈,通过综合分析研判,课题组认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办学资源(保障条件)建设,以及转型发展的机制建设关乎学校长远发展,是制约非省会高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作为非省会高校发展政策的重点。

1.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全面加强非省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支持非省会高校实施博士引进培养计划。建立非省会高校博士专项基金,对非省会高校引进的博士(含学成返校博士),由省级财政给予5—8年的年金补贴;明令禁止省会高校从本省非省会高校引进博士。二是支持实施知名教授计划。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支持非省会高校造就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话语权,或服务区域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教授,使之成为非省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军人才。三是支持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激励培养机制、常态的遴选机制和动态的管理机制,支持非省会高校培养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为非省会高校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2.以项目支持为引擎,全面加强非省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高校的办学水平,而项目支持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式。建议省教育厅在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资助方面对非省会高校给予支持,支持领域包括: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项目建设;以及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项目、产教融合项目及创新创业教育等项目建设。

3.建立省市两级财政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非省会高校办学保障能力。要以省市共建为抓手,建立省市两级财政和政策支持体系[3],共同推进非省会高校发展。省政府要保证财政投入稳中有增,协调建立非省会高校博士基金,协调解决部分高校的债务化解问题,并通过地方立法,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合作育人,支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省教育厅重点支持非省会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非省会高校所在的地级市人民政府要通过机制和平台建设,为所在高校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造条件;通过地方专项、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所在高校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建共享,让所在高校享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

(三) 政策供给策略

为保障非省会高校的政策供给,建议制定《支持非省会城市高等学校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任务及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支持政策时,应注意政策供给策略。

1.把握需求,分类支持。对老本科高校,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和博士点建设,力争把陕西中医药大学建成国内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把延安大学的文史类学科建成国内高水平学科;把陕西理工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宝鸡文理学院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建成国内知名、省内高水平的专业群。统筹推进一流学院、非一流学院建设,重点支持新建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进一步强化榆林学院的能源化工、商洛学院的绿色食品、安康学院的人文社科,以及渭南师院和咸阳师院的教师教育特色。

2.多措并举,激发活力。强化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实行普惠性扶持和竞争性扶持相结合、扶优扶特和扶弱扶需相结合,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引导非省会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普惠性扶持照顾公平,以竞争性扶持提高效率;扶优扶特以增强竞争优势,扶弱扶需以促进结构优化。竞争性扶持应以扶优扶特为原则,注重横向比较,重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普惠性扶持应以扶需扶弱为导向,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新兴产业与地方主导产业。

3.突出重点,适当倾斜。在制定扶持政策,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时,扶持力度须有所区别,应着重向陕南、陕北高校倾斜,重点支持远离省会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

4.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服务主导功能,鼓励省内部属高校、省属高水平高校对口支援非省会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为非省会高校提供指导帮助。组织成立非省会高校联盟,定期举行联盟会议,交流发展经验,研讨发展对策,促进非省会高校间的相互学习借鉴、高校与政府间的沟通对话,为非省会高校加快发展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省会安康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A Trip to Xi’an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端午安康
洛阳师范学院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省会攻略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