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工程重庆外迁移民返迁基本情况与政策建议
——基于对193户772名返迁移民的实地调研

2018-10-26骆永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移民政策

骆永菊,王 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国内学者对三峡工程外迁移民返迁研究综述

工程性外迁移民安置是否能够实现“移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目标,是检验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否出现外迁移民返迁或返迁人数多少又是检验移民安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1]。因此、三峡工程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外迁移民,覆盖11个省市,其适应和“返迁”(有的学者称“返流”“返回”)问题二十多年来一直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过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科技期刊网、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相关移民“返迁”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只有19篇,著作1部,其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说,认为移民和当地居民在文化之间的差异、摩擦、冲突导致“返迁”[2],以王茂福、黄勤、丁力先为代表。二是社会关系说,认为移民和当地居民关系不融合,日常冲突升级、利益冲突剧烈,作为弱势的移民一方会选择“返迁”[3],以王茂福、罗天莹作为代表。三是制度因素说,认为制度变迁会影响移民返迁[4],以王茂福、史铮作为代表。四是环境因素说,迁入地和迁出地环境的反差也是导致移民“返迁”的因素[5],以王茂福、张明义作为代表。五是移民心态说,认为移民心态会影响返迁[4],以王茂福、史铮作为代表。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成果是在移民搬迁实施之前形成的,即成果都产生在三峡外迁移民正在实施中的2006年之前,而在2006年以来的十年外迁移民安置和发展过程正,也就是外迁移民“返迁”的重要时期却缺乏跟踪研究和监控,政府对返迁回到库区的外迁移民如何应对也束手无策;二是对移民“返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追究导致“返迁”的直接原因上,而忽略了间接原因的研究。

二、数据采集基本情况

(一)调研概况

2014年、2016年7—9月,课题组组织了4人深入三峡库区外迁移民迁出地进行外迁返迁移民的入户调查。政府组织的集体外迁移民返迁回三峡库区老家的人员集中在重庆市的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等10个区县的114工乡镇。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乡镇逐个进行调查,通过在群众中广泛打听、由当地群众介绍、在群众中了解返迁移民的基本情况后,然后再直接找返迁移民本人。在实施过程中,返迁移民调查非常困难,他们有不少顾虑和担心,必须打消他们的顾虑调查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要多次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要向他们说明我们调查的目的,资料不会对他们产生不利影响,且对资料保密。历时50多天的走访,完成现场入户问卷200份,其中资料完整和比较完整、符合要求的问卷200份。另外,在外迁移民数据采集过程中,收集到了49份愿意返迁、但客观条件不能返迁的移民样本(属于返迁移民类型)49份,共计249份,数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有效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31日。

(二)数据统计

表1 迁出地户数统计表

由表 1可见,外迁返迁移民户数主要集中在忠县 58 户(占30.05%)、云阳50户(占25.91%)、奉节34户(占17.62%)。

表2 迁出地(返迁地)户数统计表

由表2可见,从省外返迁回库区的户数排在前五的是湖北省 46户(占 23.83%)、山东 35户(占 18.13)、湖南 25户(占 12.95%)、江苏 24户(占 12.44%)、浙江 21户(占 10.88%)。

表3 性别结构统计表

由表3可见,迁出男性2536人(占79.78),返迁男性630人(占81.6%);迁出女性643人(占20.22%),返迁女性142人(占18.4%)。

由表4可见,返迁移民193户主要是来自湖北、山东、湖南,返回地主要集中在忠县、云阳、奉节3个县。

表4 返迁移民户数统计(户)

由表 5可见,返迁移民共计 772人,返回云阳 210人(占27.2%)、返回忠县201人(占26.04%)、返回奉节140 人(占18.13%)。

表5 返迁移民人数统计(人)(注:把重庆江津、铜梁返回库区的纳入外迁反迁)

表7 返迁居住情况统计

由表6和表7可知,外迁移民户和外迁移民返回地主要 集中在场镇,其次是乡村,最后是城市。

表8 返迁后生活来源依托(多选)

表9 坚定返迁信心的主要原因

由上页表8可知,返迁移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职业技术、自己的房屋、原来的事业和子女。

三、移民返迁的主要原因

由表9可知,移民返迁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总体变低,占比40.96%;二是耕地没有落实(或者耕地质量不好、而且又分散),占比18.45%;三是住房质量差或没有落实(调查中发现,有的住房质量差,漏水现象严重,实际面积也比原来老家的要少得多),占比8.12%;四是与邻居关系相处不好,占比7.01%;在调查中发现,移民与当地居民关系不够友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双方的心态都有待调整;五是居住环境差或不适应,占比6.64%,特别是在库区居住条件好的移民很不适应;六是出行不方便(交通道路不畅和交通工具落后),占比5,54%;七是当地政府对待移民和当地居民的态度的差异性,占比3.69%;八是事业在老家,占比2.58%;九是住房没有落实和家庭变故,分别占比2.21%;有的外迁移民的住房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外迁移民由于疾病等原因离世,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移民返迁;十是土地没有落实,占比1.48%;十一是身体疾病,占比1.11%。

四、政策建议

第一,设计和规划好移民政策。一是在选择移民安置方式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根据移民的意愿自由选择安置方式——集中安置方式或分散安置方式,改变以前由政府决策、移民只是服从,不能选择不科学的做法,要使移民作为移民搬迁工作的客观主体,自觉主动参与,政府只能起到牵线搭桥、协调沟通的作用,调动移民在移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移民安置方式更能促进移民社会适应性成都的提高,从而减少返迁移民的数量。二是移民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的制定必须人性化,要充分考虑移民的意愿和客观要求,特别在制定各项安置指标的时要考虑更细、更全、更人性。要在广泛调研、充分听证的基础上制定,要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实施,要彻底解决过去移民安置政策形成路径不清晰,执行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致使移民对国家移民政策不信任,而对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执行渠道不信任,进而导致移民与政府的对立,群体上访、群体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移民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化为移民政策的全面执行奠定了基础,移民政策的全面落实能够很好的促进移民社会是适应性的提高,从而减少移民返迁的客观事实。三是在制定和执行移民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移民政策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减少移民返迁的数量。具体而言,要充分考虑或最大限度利用移民政策中的“安置方式”与“居住条件”“后期扶持政策”与“家庭移民”“移民安置政策”与”“居住条件”“安置政策”与“家庭收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移民社会适应程度的影响作用,实现相关因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或协调,从而致使移民受益最大化,客观上会打消移民返迁的念头。

第二,坚持“双优先”原则安置移民。具体而言,政府在选择移民安置区的时候,坚持“优先选择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安置区”和“优先选择在城镇或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村作为安置点”的“双优先”原则。优先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比迁出地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沿海东部地区或者是中西部中心城市地区作为移民安置区,在此基础上选择安置地的时候,要优先安置在城镇或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村,避免安置在离城镇较远的、比较偏僻的农村腹地,让移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恢复、发展的宏观环境,促进移民安置的稳定性而减少返迁移民。

第三,坚持“分类遴选、分类安置”的原则安置移民。政府在制定或遴选移民对象过程中要坚持“分类遴选、分类安置”的原则。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年龄标准作为分类遴选安置的基本条件,原则上把35岁及其以下的人作为外迁移民的遴选对象,35岁以上的人采取自愿原则或在自愿原则基础上采取随迁政策给予鼓励,但不作为强制安置的对象;而把35岁以上的移民作为库区后靠安置或就近安置的对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移民安置质量的提高,减少移民的返迁数量。

第四,实施移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移民安置前后要对移民全面系统地实施“职业技能规划提升计划”,实现移民“职业技术人人有”的目标。要针对安置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产业布局对劳动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客观要求,由职业规划师根据每一个移民的年龄特征、接受教育的程度、个人修养、兴趣爱好、现有职业技能水平等因素结合迁入地对劳动力需求,规划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政府根据这个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搬迁前后系统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政府出钱免费为移民进行的职业技术培训,让每一个成年移民掌握一门娴熟的职业技能,让未成年人移民最差也要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门职业技术,增强移民的生存技能,从而更加快速地适应当地环境,减少返迁移民数量。

第五,制定和实施鼓励外迁移民家庭人员随迁的人性化政策。针对移民家庭人员一同搬迁人数越多,移民返迁数量就越少的特点,在制定移民政策和规划中,把属于同家族的移民,包括移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堂兄堂弟等内亲外戚作为同一个安置点的对象一同搬迁迁入,个别不属于移民对象而本人又愿意一同迁出的,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增强非自愿移民的人性化,提升移民安稳适应的能力,减少返迁移民的数量。

猜你喜欢

移民政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政策
政策
移民火星
政策
助企政策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