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老人社会救助对策研究
2018-10-26陈子明
陈子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一、走失老人社会问题调查及现状分析
走失老人社会问题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得到翔实的数据,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对比和分析,对老人走失问题的社会现状进一步深入了解。
(一)关于走失老人问题的抽样调查
本文以潍坊市奎文区为抽样对象,随机抽查73户家庭作为调查目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的家庭养老方面的需求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含了家中老人需要被照看的原因;对家中老人游玩嗜好的了解;家中老人是否存在走丢风险;老人走丢后子女会率先采取的做法;哪些措施能够帮助子女降低老人走失风险,以及子女当前是否需要一些政策或者举措来解决老人走失问题。问卷调查结果,经整理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57.5%的家庭中有需要被照顾的老人。家庭养老作为当前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老人都选择在家庭中进行养老,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反哺式”养老传统习惯影响,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养老,能够从子女身上获得物质的帮助扶持和精神慰藉。
从表2可以看出,家庭中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严重,被迫需要子女的照顾。而需要照顾的原因中,76.7%的老年人是由于腿脚不便,23.3%的老人是由于意识障碍类疾病。而导致老人走失的直接原因中,就包含了意识障碍疾病。
表2 家中老人需要被照看的原因
表3 家中老人游玩嗜好
家庭养老模式下,子女负担较重,再加上21世纪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较强,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老人在子女上班期间无人陪伴,就会倾向于出门溜达散心,一旦老人出门,身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就面临着走失的风险。从表3可以看出,30.1%的老人都喜爱游玩,不愿待在家中。从表4可以看出,61%的家庭子女担心家庭中老人走失,在生活中也有老人走失的困扰,事实上,老人走失问题是一 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表4 是否担心老人走失
表5 家中老人走失后,您的做法
从表5可以看出,在面对老人走失的问题,93%的人第一时间都会选择通过亲人寻找和报警的方式来解决;7%的人会选择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人的帮助。
从表6可以看出,67%的人认为使用高科技产品可以有效解决老人走失问题;32%的人认为看护紧些,寸步不离才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老人走失;仅有1%的人选择将老人锁在家中。
表6 哪些措施能够更好地防止老人走失
(二)老人走失问题现状分析
去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来,全国每年都会有大约50万老人走失的惨痛悲剧发生,平均每天至少走失老人1 370名,其中约有1/4的老人会出现反复走失的状况。记忆力减退作为老年人的普遍特征,既给老年人带来了行为举止和认知上的障碍,又给家庭中的子女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家庭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子女忙于工作疲于生计还要照顾好老人,防止老人走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
二、走失老人社会问题原因分析
走失老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种问题的起因亟待我们去发掘。只有将其原因发掘出来,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探索出更好的解决走失老人社会问题的办法。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探索观察的丰富经验,笔者积极思考总结,给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失智导致的老人走失
失智就是指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年痴呆症。通常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退化、失忆、语言功能丧失,严重时会导致失去分辨人和事物的能力。
失智作为导致老人走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老人走失是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压抑、消极的心理,进而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焦虑症、抑郁症等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大脑功能逐步退化和衰弱,使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大大降低。在晚年生活期间,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遭受疾病的折磨,这使得老年人身心备受摧残。再加上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大大下降,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感觉能力等受到干扰,从而更容易导致走失问题的产生。
(二)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腾飞,年轻人口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身边缺少子女的陪伴,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农村老人多半患有疾病,无法享受到安逸的晚年生活。在这种疏于照顾的情况下,老人常常容易发生走失的现象。
(三)贫困导致的“主动走失”
我国当前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面对如今物价上涨、子女教育需求、住房需求,“421”模式的家庭不仅要负担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担负起双方老人的养老职责,年轻家庭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而且,老人在由于年龄增长,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深感无处体现自己的价值,内心产生年老无用感。在家庭拮据的情况下,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家庭添麻烦,最终选择“主动走失”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家庭。
三、完善走失老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走失老人社会救助体系
为走失老人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立足于现实需求,共同为走失老人构建一个温暖的帮扶体系。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着手。
1.免费发放爱心手环,提高公众认知。可以借鉴日本的“生命吊坠”,向老年人免费发放爱心手环。设计为颜色鲜亮的爱心手环,外表看起来像是手表,腕带正面印有一行字“我走失了,请帮我联系家人”。手环中间有一个信息存放芯片,用来存放老人的家庭子女电话、老人的姓名及病史、家庭住址等信息。
2.运用GPS定位系统化解走失风险。事实上,在科技发展迅猛的21世纪,运用GPS定位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取得老人的位置,再也不用担心老人走失。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家庭子女为容易走失的老人配备一双定位鞋子,或者定位手表等具有定位功能的物件在身上,再将其连接到自己的手机上,就能够在任何时段查找到老人实时位置。
3.建立走失老人救助资源库。在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利用持续突破的前提下,为容易走失老人建立救助资源库,也是可以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走失老人问题之所以难以攻克存是因为两方面的障碍:一方面,他们多半具有认知障碍,很难向施救者传递自己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针对易走失老人人群,耗费大量人力仍然经常出现反复丢、反复找的情况。走失老人救助资源库主要是指当地警方对地区内易走失或具有潜在走失风险的老人,进行登记并信息录入。警方建立这个数据库的好处是,能够破解老人反复找、反复丢的难题,帮助老人更快回归家庭。
(二)呼吁并强化全社会的关爱与责任意识
老人走失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要针对老人走失问题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救助体系不是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一笔钱就能解决的,是需要在政府介入下动用全社会的爱心和力量才能完成的。
社会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第二家庭,如果能够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防护,一定会使走失老人平安回归家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并支持民间走失老人社会救助团体的成立发展,让社会成员担负一份责任。同时对于走失老人社会问题,要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开展走失老人相关社会问题宣讲会,让社会舆论关注到走失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唤醒人们心中的尊老、敬老、爱老、护老的责任意识。
(三)增加并完善社区托老机构
相比国内,国外的社区托老机构比较普遍。将托老机构设在社区,让老人近距离享受养老生活,就如同在自己家中养老一样舒适惬意。
社区托老机构具有以下三大优势:首先,在社区内开展养老托老机构,能够使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安心养老,避免了老年人远离家庭造成的心理负担,更容易让老人接受;其次,由于养老机构设置在社区内,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费用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女养老负担,还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最后,社区托老养老机构的开办,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帮助解决地区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