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国学来

2018-10-25黄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2期

黄娜

摘 要:国学,底蕴深厚、包罗万象。它我班级建设的重要引领,班主任工作的源头。在班级管理上,追求清正之气。教学生眀晰规矩,践行规矩,树立担责意识。在学生道德提升上,营造清和之象培养学生“孝”、“忠”、“仁”、“信”、“礼”之品格。在学风形成上,创设清静之境。做到以志引学,以学带学,榜样激学。在个性塑造上,支持清扬之风。以张扬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特长。

关键词:清正 清和 清静 清扬

巍巍中华,历史星空:帝王诸侯,谁主沉浮;文臣武将,尽显风流;百家争鸣,各成体系;书法丹青,写意飘逸;诗词曲赋,嘤嘤成韵……太多的太多,无不彰显着我们文明古国的泱泱大气;一切的一切,必将源远流长,光耀千秋。同时也都回归成了一个名词:国学。

国学,底蕴深厚、包罗万象。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辉、独树一帜。那来自千年前的字字珠玑、金玉良言,足以令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顶礼膜拜,稽首倾听。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努力的吸取着国学之精髓要义;作为语文老师,我尽力的给学生传播国学精粹;作为班主任,我的理想是培养出有中华气度的青少年。因而国学成了我班级建设的重要引领,班主任工作的源头。

清,在国学里是“清泉石上流”的澄清透明;是“濯清涟而不妖”的内敛涵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它不单单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君子风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在班级建设中,我崇尚“清”的境界!

一、班级管理,追求清正之气。

提到管理,不得不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当今法治社会更是彰显了法规在治理上的重要地位。法规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曲直、功过及行事的客观标准,是普天下之民众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证国家或集体得以平稳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当下的一个班集体,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实在有必要用法规的“清正”来影响他们。让法规,在他们心中拥一派清明,溢一股正气。

1.明晰规矩。儒家亚圣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开始之初我会不厌其烦地有计划地与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管理条例。挑出学生们容易触犯的方面与他们详细的分析,并举例分析触犯其的危害性和所要承担的后果等。还会告诉他们在法律中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是半刑事责任人和已满16周岁的是完全刑事责任人的法律界定。有时还根据班中情况制定一些班规细则。用这些来给学生脑海里植入法理的概念,理性的因子。让学生明白言行守正的必要性。

2.践行规矩。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子有说 :“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明朝的改革家张居正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对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始终如一地实行量化管理,以做错事扣分和做好事奖励分的形式施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每个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考核分数出来,根据这个分数评价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这样的方式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言行有止、做事有度,法规无情、不可触犯。

3.担责意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学生血气方刚,做事容易冲动,难免会犯错误。每每在教育学生让学生写检讨的时候,就有学生写“我知道错了,下次不会了”这样的敷衍的话来。有些老师可能就满意的,而忽略了让他们承担这一次犯错的责任。我在这些工作处理中可不“轻饶”,跟据情况依据相关条例规矩,该补救得补救,该道歉的道歉,该班上检讨的检讨,该赔偿的赔偿,该记过的记过。在原则上不会让步,班主任的“清正”之气就像法官,在学生心中树起“法纪责任”的丰碑。

拥有清正之气的青少年,彰显了一身正气、守法遵规的中华气度。当然,一个班集体,不可能单靠理性的“法纪”,还应有感性的,更充实学生心灵的精神意识。这恰恰是我们国学里最为出色的元素。

二、道德提升,营造清和之象。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一个班集体的“和”会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有众志成城,所向披靡的气魄。为了达到“和”这样的班级现象效果,我做很多道德上的辅助教育工作。我从国学里借鉴了几个响铛铛的字眼——“孝”、“忠”、“仁”、“信”、“礼”。

1.和在孝心教育里。“百善孝为先”,孝是是中华民族的极为重要的优良传统,孝是指回报父母的养育,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根据观察,凡是听父母话的孩子性格比较温顺,能与人友好相处,都比较听从老师的话。在开展孝心教育工作中,我先给学生释字,从“孝”字的造字法的会意角度上引导学生理解:儿是要肩负起老的。告诉学生要履行养老的义务。然后从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中获得“孝”的具体行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再在班级中展开讨论古时“二十四孝图”的内容,引导学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清醒认识“孝”。最后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你们对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班会总结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最大的孝顺是让自己成才”。“孝”唤醒了学生道德的觉悟。带的孝的最高意愿,学生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和在爱国教育里。“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之心最崇高的体现。爱国是一腔热血,在青少年的血气方刚的年龄里都有一个英雄的梦。于是我开展了“走进英雄”为主题的一系列班级活动:(1)积累英雄名言诗句。(2)講述英雄故事。(3)举报手抄报《我心中的英雄》。让学生的心灵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跳跃;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洗礼;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不是英雄的事,也不是有地位的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学生更认识到“管理好自己,不给国家添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是爱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是爱国。“忠”加深了学生道德的深度。带着“爱国热情”,学生们有了奋斗的动力。

3.和在仁爱教育里。“仁爱”思想在国学里内涵丰富。它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襟;它包括“急人之所急”义气善举;它包括“拾金不昧”的无私厚道;它包括“相逢一笑泯恩仇”宽容大度……其实这些品德就隐藏在各个学生的生活当中,我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我身边的榜样》”让同学用眼睛挖掘身边人的道德闪光点。去认识“仁爱”的魅力,知道自己就生活在“仁爱”的世界里。“仁”拓展了学生道德的宽度。拥着“仁爱之心”,学生们生活有了美好的质感。

4.和在诚信教育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为人之本”……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名言警句告诫人们以诚信立身立世的道理。在教育学生的工作细节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守承诺的习惯。有一些学生在作错事之后,会许下“今后不会的”这样的承诺,针对这一点,我会在班主任的《跟踪教育》本子里进行记录,把他们的承诺写下,让班干或同学进行监督。每违犯一次就记录一次,多几次他都会不好意思了。同时会在班中表扬守信的同学。也会在期末总结表彰“守信标兵”。“信”让学生增加了道德的厚度。携着“诚信美德”,学生们有了立世之基。

5.和在礼仪教育里。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是呀,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我们有《中学生礼仪常规》,但往往被我们筑之高阁,形同虚设。我在平时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时,就要针对这些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书面反省材料。哪些是我做到的,哪些需要我加强的,学生都有明确的方向。并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用礼仪的习惯,例如:对师长的态度,运用礼貌用语等。“礼”提升了学生道德的高度,行着“礼仪规范”,学生们有了个人的魅力。

在“孝”、“忠”、“仁”、“信”、“礼”的清和之象中彰显了青少年谦和仁爱、宽厚大度的中华气度。

然而,对人才的定义是:德才兼备。我们还要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出更多文化人才。

三、学风形成,创设清静之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语出诸葛亮的《诫子书》。阐述了清静治学的必要性。学问的得来需要“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心无旁骛;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辛苦坚持。所以外部环境清静和内在思想清静都很重要。

1.为学,创清静之环境。教室是学习的重要场所,营造教室的学习氛围很重要。除了发动班干管理之外,我还会让学生自拟标语进行自我警醒,例如:“静,为你争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来要轻,入室就静,入座就学”,“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等标语就很有感染力。另外,在教室一角设一个“静思位”是用来警醒个别自觉性不够的同学。

2.为学,养清静之心境。专心致志,潜心治学,需要一颗清静之心。引导学生追求“守一颗清静治学之心,创一段美好人生”的人生境界。虽说环境影响人,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还要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着手。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好学之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志引学。志向是一个人的前进奋斗的动力。在与每个学生谈心时,大都会谈及“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具体答出来的同学,就鼓励他们为之努力。说有,但难于实现,信心不足的,就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分析志向的可行性,提供克服困难的方法,激励他们鼓起勇气,继续奋斗。说没想过的,就要提醒他们该找好人生方向,并针对其个人特点提供努力方向。这样让每个学生及早的作好人生规划,人生志向的树立促使他们学习更上进。

(2)以学带学。向先进的理念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大小,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采用好带中等,中等带后进的方式,以达到尖子生教学相长,既能给中等生提携,又能督促后进生的效果。

(3)榜样激学。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激励机制长施不怠。表扬身边的勤学奋斗的先进学生,给同学树起榜样;介绍名人刻苦学习终有所成的例子;诵读古今中外励志名言;举行励志演讲等等

在治学上进入清静之境,彰显了青少年志向远大、好学上进的中华气度。

四、个性塑造,支持清扬之风

国学中很早就有 “因材施教”主张,而现在社会也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特长,呵护他们的个性,一展他们的风采。秉着“美好青春,扬我风采”的理念,体育好的学生,我会鼓励支持他们参加校体队;擅长表演的,建议他们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喜欢书法绘画的;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学习园地……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个性风采,或活泼开朗,或沉静内敛,或幽默风趣……都无不展示了他们的青春风采。

个性清扬,彰显了青少年蓬勃朝气,多才多艺的中华气度。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国学来。感谢博大精深的国学让我在班级建设中收获良多!感谢博大精深的国学滋养了我的一个个学生的心灵!我将带领学生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