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母语迁移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

2018-10-25吕长缨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母语迁移不足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二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述评为契机,分析国内母语迁移研究发展与现状,通过与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对比分析,以企为国内母语迁移研究提供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借鉴,并就国内二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研究发展趋势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母语迁移;发展趋势;现状;不足

【作者简介】吕长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一、前言

迁移(transfer)本是一心理学名词,它被定义为:假设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20世纪50年代(1957 Odlin)在语言教学研究中吸纳了迁移理论。从此母语迁移被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但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现象历来持有较大的争议。20世纪早期的迁移研究遵循的是行为主义观点,例如,Lado (1957 :2) 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说把来自母语的负迁移看作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语言对比,找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区别,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和纠正负迁移。由于对比分析对语言迁移的解释过于简单,不能解释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行为主义迁移理论遭到激烈的抨击, 母语迁移研究也一度受陷入了低谷。70年代末80年代初, 基于普遍语法的标记理论框架下的迁移研究再次成为语言习得领域的热门话题,该理论试图把语言差异和标记关系结合起来解释迁移现象,克服了行为主义迁移观的不足。但是,由于标记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得这一理论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人类认知科学的发展,国外语言迁移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基于认知理论框架下的理论模型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例如,Pienemann(1998,7) 提出了语言可加工性( Processability Theory) ,试图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过程和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预示中介语的发展途径。该理论在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的框架内观察迁移现象,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国内母语迁移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本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以“母语迁移”为关键词检索了1979年至2018年外语类期刊上的論文,检索结果显示了国内外语类期刊直到1994年才开始发表以“母语迁移”为关键词的论文,共554篇,其中分为源于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论文和源于二手资料的文献研究论文;属实证研究论文210篇,占总量的38%,属文献研究论文344篇,占62%,标示着当前国内母语迁移研究的最新水平。

二、国内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1.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决定了研究的性质,更充分体现了研究的质量和价值(戴炜栋 2000)。总体上看,国内母语迁移的研究方法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把研究建立在实证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来验证假设的实证研究,包括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定量研究,以访谈、观察等材料为基础的定性研究,以及两种方法兼顾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另一类是源于二手资料的文献研究,包括以思辨方法进行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性探讨的理论性研究,介绍和总结学科发展新动向为目的的简介性研究和较少有文献支持的个人经验性研究。在国内,大多数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中,都属于后一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单一化, 像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构建方程模等有可能揭示母语迁移规律的统计方法在所检索到的论文中都很少用上,这表明,国内有关母语迁移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工具还是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都还有待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以揭示语言习得结果背后的规律(戴炜栋 2000)。需要说明的是, 指标的多样化并非是越多越好,要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而定。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运用两种以上调查工具,避免了单一情景下搜集到的材料具有单一性的弊端,可以更全面、更有深度地研究问题(Wingate 2003) 。研究结论在这里指对实证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是评估实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因为研究前期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在对结果的陈述分析和论断中,以实现研究的价值。

2.研究内容。当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加工能力不仅制约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而且也制约母语迁移的发生。根据SchwartzSprou(1996:4) 提出的“完全迁移/ 完全可及假设”,学习者借助其母语表征来解释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母语迁移现象。由此可以推论,学习者通常是利用母语的加工程序来处理第二语言的。目前国际上已达成的共识是,迁移在语音层面比在句法层面上更显著( Ellis 1999) ,然而国内迁移在语音层面上的研究力量薄弱,急需进一步突破。而且,国内判定迁移发生的标准简单,仅仅关注到中介语(interlanguage)与母语的相似性,而忽略了中介语组内同一性和组际相异性(Odin 2003)的研究。此外,社会因素对迁移的作用、迁移双向性等问题上,国内学者在研究上都可以有所创建的。以上为国内母语迁移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三、思考与展望

1.完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在母语迁移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没有经过实验数据验证前,任何二语习得理论都只是假设而已(Hatch 1978) 。然而国内研究主要采用了非材料实验性的方法,国内材料性研究起步晚,成果有限,总体水平落后于国外,所以国内母语迁移研究尤其需要加大实证研究材料的收集,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假设,推动实证研究的力度。对此,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工具。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收集资料时只采用了单一的工具,不便于更全面客观地把握母语迁移的规律和特点,也不利于验证现有理论的可行性;二是调查对象。国内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大学生或高中学生,对初学者或儿童的研究很少,然而对他们母语迁移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于整体了解母语迁移的完整发展过程至关重要。最后是研究的时间角度问题,应该在做好共时研究的同时,加强历时研究,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2.丰富研究内容。母语迁移是一种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现象,传统的迁移研究试图解释影响语言迁移的内外部因素,没有考虑到语言场等外部因素,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全部母语迁移问题。母语迁移的研究内容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待丰富,宏观上,可以结合心理学、认知学、社会学、人类学或神经语言学等学科成果,做出更多的交叉研究,拓宽现有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微观上,应该加强和语用研究,变异性研究,中间语研究和石化研究等相结合。

3.落实研究的应用。母语迁移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上,国内绝大多数的研究提到了母語迁移理论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但缺忽视了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干扰;文献成果研究谈到的多是教学理念的可借鉴性,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

四、结论

迁移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整体落后于国际水平,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有活力,发展快,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全面把握母语迁移的规律和特点,用于指导国内二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青海: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5.

[2]戴炜栋,菜君梅.国内中介语的研究[J].上海:外语研究,2006,1.

[3]刘弛.论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J].青海: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H.kansson.G.M.Pienemann & S.Sayehli.“Transfer and typological proximityin the context of L2 processing”[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2.

[6]Hatch,E.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8.

[7]Robert L.Solso.& M.Kimberly Maclin.Cognitive Psychology[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3.

[8]Jean Berko Gleason.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2.

猜你喜欢

母语迁移不足发展趋势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