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8-10-25路伟兴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承文化发展

摘 要:纵观其他国家的教师标准中,英国和美国等都会提到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习本国语言,尤其是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当前,我国也是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教育,尤其是让学生从小就要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本文通过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厘清语文课程应该有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论证历史文化背景教学在语文教育和文学常识教学中必要性,通过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重视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67-02

1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角度

基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相关“文化标准”的要求和整合,本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梳理出以下几个维度的标准和要求,统称为“文化角度”。

1.1 文化认识的初步养成阶段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初步拥有文化选择能力。

1.2 文化认识的中级养成阶段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古今中外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1.3 文化认识的高层养成阶段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文化品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尊重文化多样性。

通过如上的梳理,我们之前忽视的文化养成,在语文课标中对“文化角度”的相关标准是有十分清晰的界定的,这些要求如何在语文课堂当中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语文课本、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其他辅助学科能够做到的,还应该注重语文课程本身相关“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教学的相关探索,立足于语文课程实际,立足于教师对“文化”知识的直接传授和学生在课堂的实际获得。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文化”相关课程以及“文学常识教学中历史文化背景”教学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通过总结归纳和思考如下原因:

首先,就学生而言,直接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他们学习消化是有点困难的,并没有进行分级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文化”相关知识存在于语文课本本身,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同时就是在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相关的知识传授在小学被当做是一种“隐性”传授,教师在讲授时并不会十分强调这是“文化”的讲授和传承。

同时,关于“文化养成、传承与发展”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学,通常会放在语文课文教学之前,为学生罗列出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经历,作为一种语文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也没有更多教学设计。同时,部分学校会开设有关“文化”的校本课程、“课后一小时”、国学课程和名著阅读。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课程在“文化”方面教学的缺失。但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承载语文本身的任务将会更加弱化,并没有关注到“文化传承与发展”能够单独作为一种语文能力进行培养。

最后,语文课程忽视了文化传承、发展、传播和教育能力,十分重视课文本身的教学,侧重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反而不重视内涵文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做出如下尝试:

3 改进策略

3.1 “文化培养”的分级教学

教学原则与时机应该完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角度的标准。同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历史文化背景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应当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同时更应该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分级教学,可以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创新划分如下: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也就是1-2年级段,是意识的养成阶段,在这个初步培养的时期,应该让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中华历史和文化,为学生不断树立历史文化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拥有文化选择的意识。

在小学中年级教学阶段,也就是3-4年级段,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接受和理解优秀文化思想并不断受其熏陶感染,主动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通过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给学生树立长远意识,能够借助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典故和案例的学习,运用到当今时代下的为人做事的道理,并能够开始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同时也开始学习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阶段,也就是5-6年级段,要通过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取材于课本却把思想性高于课本。

在初中学习阶段,也就是7-9年级段,通过历史文化的实践运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和素质,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文化品味,同时还应树立创新文化学习的意识。

3.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笔者认为文学常识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的养成,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培养放到首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教师的口头的讲授既不能吸引学生,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将讲授的知识由抽象的变为具体可感的,枯燥无味的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知识。

于是尝试在课件上多一些教学手段,在文字、影音、图象等方面进行制作和展示,吸引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笔者也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历史的小故事讲解,这就为历史时代背景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样更可以提倡客观性与多样性、启发性与发展性、激励性与鞭策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推进文学常识教学的有效实施。

3.3 重视文化培养的常规化

在学生的“学”上,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要不断地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年级组织常规学习,注意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与文本学习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背后所赋予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要加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要让学生在历史文化背景下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2]鼓励学生日常学习探索,创新和发展文化,鼓勵学生在常规的文化学习中提出新想法及个性理解。这样融入日常语文教学的文化培养的语文学习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和更利于学生发展的。

总之,文化传承发展教育,没有课程设置、不融入语文教学是不可能落实的。学生的历史文化也不会过于混乱,给学生一个清晰地文化观,在语文学习中会使他们更加有时代认同感,更好地突出教学实用性,也会让学生更能理解。同时,这样养的语文教学也会增加文化底蕴,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作者简介:路伟兴(1995-),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语文教育教学,国学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