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辞世:一个人照亮一片晴空
2018-10-25
2018年7月10日上午,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田家炳博士安详辞世,享年99岁。
因为先生生性低调,甚少见诸报端,内地的多数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事,甚至许多人或许是在今天才第一次知道老先生长什么样子。但是,就是他1982年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在其后几十年里,他极尽个人之力捐助教育事业——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还有170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遍及国内所有省级行政区,他也因之被尊称为“中国百校之父”。他不是捐钱最多的企业家,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就是田家炳。
田家炳生于1919年,祖籍广东大埔,早年奔波于异乡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筚路蓝缕,于艰难困苦中凭借胆识与智慧创下商业帝国,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
那么,田家炳为什么对捐助教育情有独钟?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16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在少年辍学的田家炳身上,天然的有着一种基础教育情结。他资助的重点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学,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捐助了大量的学校,为乡村孩子们日后改变命运打下了基础。在捐赠给大学的时候,他主要捐给师范大学,几乎每一所省级以上的师范大学,都有一座田家炳教育书院。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位亿万富豪,在香港却过着十分节俭、堪称清贫的生活。他在生意场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在他80岁大寿时,很多名流政商要为他庆祝,可他坚持不摆酒、不办席。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平时都是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他戴的电子表,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在外人看来,田家炳过着刻板的晚年生活:早上6点起床锻炼,做自创体操、散步;四片面包涂果酱的早餐四十多年未变;每月生活开支仅仅是3000元。2009年,在一次捐助活动上,有记者不经意间发现田老翻开的左边的衣襟露出内袋一个小布贴,上有服装店的电话,号码只有6位数,这是1960年代香港电话号码的时代印记。原来,田老身上穿的西装,竟然是40多年前的。为此,田家炳常常被别人称为“吝啬”,但这个对自己十分“苛刻”的老人,对教育却极度大方,大笔一挥给学校捐款就是数百万元。
2001年,受香港金融风暴影响,田家炳基金会的资金收入急剧下降。为了兑现早已承诺的捐赠项目,他把自己居住了37年、位于香港九龙塘高尚住宅区的700多平方米豪宅,以5600万港元卖出,自己和太太却住进了面积很小的出租房。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的配对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田家炳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这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并且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田家炳说:“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而且,捐资又不是浪费,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什么是富?拥有什么才叫满足?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特別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
虽然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很难找到他的名字。“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我在内地捐资助学,有友人曾要推荐我为全国政协委员,被我婉谢了。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田家炳在2006年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这样说。而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他的唯一专访。
他无私捐资助学,却低到尘埃里去,自封为“一尘老人”,说“自己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如此的赤子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毕生都在倾其所有践行教育强国的理念。
广东梅州大埔田家炳小学是田家炳在中国资助的第一所学校。现任校长房顺康在20多年前见过老先生一面,当时的房顺康还只是一名教师。当时田家炳来到学校举行座谈会,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他强调得最多的是教育学生品德的重要性。房顺康回忆,田老先生穿着朴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老先生离开会议室时,发现夫人还有半杯茶没喝,立刻让她回去把剩下的茶喝掉。这个举动给房顺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6年,田家炳来到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满头鹤发、耄耋之年,但见精神矍铄。“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说完,当年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向着全场的中学校长们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这种谦卑与尊师重教,怎能不令人动容!
田家炳先生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1996年英国女皇在白金汉宫授予他M.B.E勋章。当记者问道“您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哪一个最让您开心和看重”,他说:“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 5 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如今,斯人已逝,但校园里永远有座田家炳楼。先生捐建的学校与教学楼,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让无数学子们举目仰望——田家炳先生为中国教育付出的一切,就像1994年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田家炳星”的第2886 号小行星一样,与日月同辉,在天地永恒。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照亮一片天空。
热议锐评:纵观田家炳的一生,有万千财富却坚守内心的澄静从容,受世人尊敬却淡泊明志,可谓“有松柏之实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风而不矜其节”。田家炳代表了一代华人企业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没有只满足构建个人商业帝国,财富帝国背后站着的是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对教育事业、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热爱。斯人已逝,精神永恒。以田家炳为代表的老一代企业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是过去一百年华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新一代企业家深思和学习。(张丰《新京报》)
素材运用:慈善;奉献;教育强国;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人生的意义;低调与淡泊;谦卑与从容;胸怀与境界;简朴的生活与精神的享受;先生;价值;影响;精神永恒……
(资料来源:新华社、 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观察者网、红网、《环球时报》《南方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华西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