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

2018-10-25王晓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育人

王晓燕

开展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自从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仅仅一年多时间,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引来众多社会参与机构和投资者。当前,研学旅行已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譬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组织方良莠不齐,缺乏专业审核;不少研学旅行缺乏课程设计,让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究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研学旅行的概念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开发缺乏科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但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使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的现象,就必须把课程开发作为重要工作。目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

第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

第三,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设计原则

为使研学旅行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要按照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通过体验、体悟、体认、践行的教育过程,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立足教育性。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

毫无疑义,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等等,都应该是落实的核心要点。

第二,突出实践性。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其理解终归是浅层次的,要想真正掌握其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要通过亲自实践来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智慧的转化。突出实践性,正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特点。

研学旅行课程的优势就在于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融合性。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整合。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

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同时,活动课程还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第四,提高专业性。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包括讲解员的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等,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使教师能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承担起课程开发、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方面的责任。

第五,确保安全性。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上,开放性非常强,所以安全性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需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为此,学校和相关组织方务必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要制订安全手册,进行安全培训,对研学线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天气与交通、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都要做好详细说明。同时,教育、旅游、交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特别建议在活动中一定要配备经过科学专业训练的安全指导人员。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

研学旅行作为新时代我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研学旅行拓展了教育的空间,打破了以学校为单一场所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博物馆、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等校外资源的育人功能,立足于大教育观,系统推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学生们脱离唯“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长才能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及社会进步的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研学旅行依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

未来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需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实践性课程的特点,重视课程内涵的打造。没有深入的内涵打造,研学旅行很难走远。对于研学旅行来说,内涵打造是需要时间的,但这也是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必不可缺的,对于学校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或研学机构来说,做好课程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各地中小学校、相关委托企业或机构在推进研学旅行过程中,务必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只有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升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将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因素统合起来整体设计,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