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后,“唤醒”经远舰
2018-10-25龚新叶
龚新叶
考古领队周春水介绍,从舰上打捞出文物500余件,解决了诸多历史争议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在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经远舰的残骸,沉埋海底124年的殉国战舰终于得见天日。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对于甲午海战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是木质风帆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以后,世界海军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各国海军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经远舰作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之一,不像定远舰、镇远舰,二舰那样装备了能与日本海军对抗的坚甲巨炮,也不像致远舰那样,留下了发起决死冲击,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但不幸中道沉没的令人扼腕、众口流传的故事。在甲午海战的悲壮画卷中,经远舰似乎并不那么起眼,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值得一说的故事。
9月29日,《环球人物》记者来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访了此次考古调查的领队周春水,听他讲述发现经远舰的始末。
战前紧急添置装备
见到周春水时,他刚从辽宁收工回京,一切似乎有些仓促。考古的人本就不善言谈,而被同事评价为“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周春水就更是惜字如金,关于自己的事情,他闭口不谈。只有提到这次历时两个半月的经远舰考古时,他才逐渐打开话匣子。
“其实,2014年在辽宁东港市大鹿岛海域寻找致远舰的时候,我们听说在庄河海域也有一艘沉没的军舰,就临时起意过去看了一下,发现其位置正好与日军拍摄 经远舰沉灭照片所显示的海域一致,但当时还不确定。”周春水说。关于经远舰沉没的位置,一直众说纷纭。记者了解到,在找到这艘“庄河沉船”之前,有关经远舰沉没的位置,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比如有的是日本海军战斗报告的坐标,有的是当地县志给出的大概位置”,但坐标彼此间相去甚远。尽管当时已经发现了这艘沉船,并有99%的可能性判断这艘沉船就是经远舰,但在没有见到“经远”两个字前,所有专家都不敢把话说死。
作为此次水下考古的参与人员,于海明说,确认该沉船为经远舰是在考古的中后期,即9月15日,“经远”二字被发现的时候。“当天台风马上就要来了,早上6点多,一位考古老师就下水调查了,他先拍到了经远舰舷边上的‘远字,那时候风浪已经很大了,我们让他赶紧出水,然后大家在仪器上观察,认为这艘沉舰就是经远舰。随后我们又顺利地发现了‘经字,大伙儿都非常激动,经远舰的身份就这么确认了。”
说起来寥寥数语,但发现的过程却是艰难不易的。周春水告诉记者,判断一处船骸是不是经远舰,首先要确认它的舰名。而舷边上是有舰名的,所以要找到舷边。但是船身被埋在泥沙里,要抽沙才能让舷边露出来,所以抽沙的位置就变得至关重要。“必须先从船的沉态开始研究,确认它是正的还是翻扣的。我们发现它是后者,那么它的左边就是右舷,右边就是左舷。另外,史书上记载经远舰左舷方向迎敌,左舷应该破损严重,不便于找到舰名,于是我们就抽右舷那边的泥沙。”这些都是周春水的经验之谈,“判断抽沙的位置非常关键,因为抽沙很耗时间,比如抽一个2米宽、3米深的沙坑就要十来天,如果没抽准,这十来天就白费工夫了,抽得不对还会引起塌方,所以抽沙选点一定要很准。而且一定要找舷边抽,才能让船身显出轮廓来,如果抽到了仓库,什么信息都看不到。”
经远舰的发现,印证了一些史料记载。首先是解决了经远舰沉没地的争议。在此之前,存在大鹿岛、庄河、海洋岛等沉没地点的争议,而收集到的日方经纬度,已经标注到岸上。随着“经远”铭牌的发现,确证了经远舰沉没于庄河老人石的南面,与民国《庄河县志》的记载“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最为接近。
这次考古出水大量遗物,择选出的标本达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药筒、120毫米炮弹引信,这两类武器均不见于经远舰的出厂档案,应属甲午海战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另外,“经远”铭牌也是首次发现的北洋海军军舰的舰铭牌。
惊动“铁血宰相”俾斯麦
周春水向记者介绍,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并销往国外的最早案例之一,甚至惊动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曾亲自过问了两艘“经远”级军舰的建造,指出“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具有重大意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在马江一役中,福建水师在法国海军的攻击下全军覆灭。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新约》。同年,清廷颁布上谕,指出“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认为在中法战争中清朝“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因而决心“当此事定之时,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海防大筹议,也推动了中国购买新式军舰的又一波热潮。但此时,清朝的财政状况已无力再购买像“定远”“镇远”那样的大型铁甲舰,于是决定再订购4艘“快船”,经远舰即是这一计划中的四艘“快船”之一。
当时,英国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巡洋舰——穹甲巡洋舰。所谓穹甲,即中间平、两边坡形的穹面装甲,它的中间部位高出水线之上,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一时也难以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内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传统巡洋舰则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早些时候,中国曾向德国订购了一艘穹甲巡洋舰,后来被命名为“济远”。但德国当时并没有任何穹甲巡洋舰的设计、建造经验。中国订造的这艘新式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
清朝后来向德国订购装甲巡洋舰“经远”的同时,李鸿章也和英国签订了两艘“致远”级军舰。由于之前被德国抢走穹甲巡洋舰订单,英国人借此次订单的机会表达了强烈不满。也正是因为这场两国出口军舰的事情,让俾斯麦格外重视清朝的订单,在德国政府的集中关注下,两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比合同约定日期提前完工。
1887年底,经远舰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由林永升出任管带。
经远舰“刺激”日本发展海军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经远舰曾到访日本。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实力较强,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海军则还远不及后来的规模。周春水告诉记者,经远舰曾在日本访问期间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刺激的日本人随后制定了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的政策。
甲午海战爆发后,经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遭到日本“吉野”等4艘新式巡洋舰的围攻,林永升不幸“突中敌弹,脑裂死亡”。但剩下的官兵仍顽强抵抗,毫无惧意。据说,当时住在海边的老百姓都听见了海上传来的隆隆炮击声。曾经在庄河市史志办工作过的张天贵还清楚地记得老辈人向他讲述的战争往事:“甲午海战那一天,农民要上山干活,忽然听到海里炮声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经过一下午的激烈战斗,经远舰终于不敌,沉没海底,管带以下231人壮烈殉国,16人生还。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舰,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表示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追赠太子少保”。
關于这场战争,在1921年版的《庄河县志》中这样记载:“是时,舰在虾老石(即老人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扁锁仓门,危坐以殉。”周春水则对记者说,甲午海战是东亚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对于大清帝国而言,这一战争终止了光绪皇帝、李鸿章等晚清上层统治者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进程,中国彻底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于日本方面而言,冒险决战、一战而扬名于天下,终以战胜者的姿态重新审视中国,从而助长了其征服中国、独霸东亚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