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痹汤结合针灸治疗尪痹湿热型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5王银宁宋秀娟哈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湿热型病程疗程

王银宁,宋秀娟,哈静

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1

尪痹是一类关节肿大疼痛、僵化、变形、屈伸不利、骨质破坏痹病的统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等,其中以RA最常见[1]。R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改变以关节滑膜增生、关节损害为主,患者常见多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等症状[2]。RA的致残率高,迁延难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大。该研究以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宣痹汤结合针灸治疗湿热型RA,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RA患者,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推出的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及系统严重病变或肿瘤晚期;(2)妊娠、哺乳期妇女[3]。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 22 例,年龄 38~74 岁,平均年龄(50.64±8.87)岁;病程9个月~5.5年,平均病程(2.80±1.08)年;研究组男17例,女 23 例,年龄 41~71 岁,平均年龄(48.49±7.03)岁;病程 8个月~6年,平均病程(2.77±0.94)年;两组以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宣痹汤治疗,方剂组成:防己l5 g、薏苡仁 15 g、滑石 15 g、法半夏 9 g、赤小豆 9 g、连翘 9 g、海桐皮 9 g、杏仁 15 g、山慈菇 10 g、晚蚕沙 9 g、山栀子9 g、大枣15 g、甘草10 g。 随症加减,1剂/d,水煎2次,混匀,分2次饮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方法:主要选风池、风市、解溪、丘墟、曲池、八邪、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根据疼痛肿胀部位急性期循经取穴,缓解期于病变关节处取穴,根据寒热虚实行补法、泻法,1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1个疗程结束后停2~3 d。

表1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

表1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IL-6/pg·ml-1治疗前 治疗后68.8±8.6 70.7±9.4 0.177 0.859(16.4±4.7)*(37.5±6.1)*17.206 0.000 IL-1/pg·ml-1治疗前 治疗后51.9±8.6 49.61±7.3 1.307 0.195(11.0±3.1)*(21.6±4.7)*11.835 0.000 IFN-α/pg·ml-1治疗前 治疗后43.9±6.3 43.09±7.2 0.571 0.569(17.5±5.6)*(27.6±5.9)*7.754 0.000 RF/IU·L-1治疗前 治疗后90.7±13.2 88.4±12.9 0.829 0.409(31.2±6..0)*(47.6±9.3)*9.079 0.000 ESR/mm·h-1治疗前 治疗后70.1±13.0 69.1±9.0 0.398 0.691(30.1±8.0)*(44.1±7.3)*8.116 0.000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介素(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类风湿因子(RF)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屈伸积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证候消失,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减少>90%为临床痊愈;70%~90%为显效;20%~70%为有效;<20%为无效[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 IL-6、IL-1、TNF-α、RF 及 ESR 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医对RA的认识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指出痹症的总病因病机与风寒湿有关,而《金匮要略》中又补充到“经热则痹”。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湿热痹阻是RA最为常见的分型[5]。宣痹汤出自 《温病条辨》,它由风、湿、热入手,专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其治疗RA的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通”是治疗痹症的关键,针刺风池、风市穴有益祛风通络;解溪、丘墟有益通经止痛;曲池、八邪、外关有益行血痛经;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有益健脾益胃[6]。针灸以上穴位可起到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培补后天之本的作用。该研究表明,与单用中药相比,中药与针灸合用可将总有效率从82.5%提高到95.0%。

RA为关节组织慢性炎症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研究发现,在RA患者的血清与关节液中IL-1、IL-6、TNF-α等因子的水平均呈过度表达[7-8]。该研究表明,中药与针灸合用可进一步降低IL-6、IL-1、TNF-α、RF 及 ESR 水平。药理学研究表明,防己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法半夏具有燥湿化痰作用;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此外,研究也发现针灸能改善机体的血流变学,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以及能减少自由基释放,促进镇痛介质释放。

综上所述,宣痹汤结合针灸可有效降低湿热型RA患者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增进疗效。

猜你喜欢

湿热型病程疗程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治子宫脱垂
传染性软疣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