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分析

2018-10-25顾尚武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伤口肢体情况

顾尚武

四川现代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因外伤致肢体创伤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肢体创伤一般会伴有部分肢体功能障碍,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1],在情况发生时需要对伤口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避免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因此该文选取该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对于下肢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判断为下肢骨科创伤,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16~65 岁,平均年龄(40.1±22.4)岁;骨折类型:单侧骨折11例,胫骨骨折5例,髌骨骨折3例,足部骨折6例;对照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3.7±26.8)岁;骨折类型:单侧骨折 5例,胫骨骨折9例,髌骨骨折4例,足部骨折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基础信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床上治疗方案进行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外科手术治疗,按照正常的手术流程进行,患者在入院后先进行CT或者X线影像检查,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流程符合相关标准;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方案进行急救治疗,整个治疗疗程分为3部分[2]。

第一部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第一时间做出急救处理,在经过紧急处理后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情况,并检查患者的呼吸气管以及体表的出血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急救方案,并进行实施,首先是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理以及止血等工作,防止伤口暴露时间过久出现伤口感染等现象;如果患者是开放性的骨折要对骨折伤口进行及时的清理,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血容量进行补充[3];如果患者是闭合性骨折则需要采用石膏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的方法也有两种,内、外固定。内固定容易出现内部感染等风险,如果采取外部固定能够达到效果尽量选取外部固定;如果患者的肢体损伤较为严重,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截肢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体内酸碱失衡等症状,要及时地为患者补充必要的体液来调节酸碱平衡。酸碱失衡容易使患者出现头晕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等,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严重的影响;同时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心脏等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血压异常或心脏失常等症状,要进行及时的补救,只有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急救措施;伤口的张力会影响到周围的供血组织,因此在对伤口进行缝合时要注意尽量在伤口无张力的情况下进行[4];第二部分:在经过第一部分的紧急处理后,需要对患者的肢体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如果评分低于20分以下需要将患者送至骨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的肢体损伤评分超过20分以上,则需要将患者送至ICU进行紧急治疗,帮助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等工作,其中具体包括纠酸,凝血功能恢复以及保持体温的稳定,如果患者出现窒息等呼吸困难症状,可以采取辅助呼吸等进行治疗[5];第三部分:在上述步骤完成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基本稳定,此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泌尿情况以及血常规指标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在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判定治疗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定标准:对指标疗效的评定标准:显效:骨折部位完全愈合,采用X线等影像设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良好,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骨折部位愈合有延迟,观察骨折的对位情况有下移倾向,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骨折部位没有愈合,或者发生畸形愈合,肢体功能及关节功能存在障碍,没有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并发症的观察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骨不连等现象[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且无死亡现象出现,可以进行随访调查。在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上,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参考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包括伤口以及肺部感染,骨不连等,对照组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4/25),其中伤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骨不连症状1例;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25),出现伤口感染患者1例。所有的伤口感染以及肺部感染患者在经过相对应的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骨不连症状的患者在经过二次手术后也恢复正常。研究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04)。

3 讨论

对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早期为其进行有效治疗是治疗总体疗效的关键。因此对于早期急救措施的探讨十分重要。对于大多数骨折现象比较严重的患者,常常伴有颅脑外伤以及胸腔损伤等症状,手术方案较为复杂,在进行手术时,由于时间较久以及牵涉范围较广容易使患者在术后中或者手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7],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更有甚者会因为血量供应不足等影响到患者的心肺功能,从而使患者出现供需不足而窒息等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损伤控制理论在骨折患者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多发性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医护人员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急救措施。在病情面请,医生需要争分夺秒同死神抗争,节约的每一秒时间都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方案,能够减少急救措施中的失误现象,从而减少了急救的时间[8],为患者赢取了更加充分的生存可能性。损伤控制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对患者伤口进行止血工作等进行控制,提高了患者手术的耐受率,以及手术的成功率。在采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急救时,首先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骨折损伤的程度,然后分为三部分进行急救工作,首先为患者清理创伤伤口以及止血工作,然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为其选择治疗方案,病情严重者需要送入ICU进行监护治疗,最后是根据患者的体征情以及血常规指标等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9]。损伤控制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患者的病情,维持其生命体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10]。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损伤控制理论在骨折损伤患者的前期治疗中具有显著意义;且研究组在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损伤控制理论急救措施的安全性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理论能够有效地对骨折损伤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能够较快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以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伤口肢体情况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伤口“小管家”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