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储蓄率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8-10-25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8年10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国民

□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一、我国国民储蓄率基本情况

居民储蓄率的计算方法大概有3个方面:第一,居民个人每一年存起来的钱占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的比例有多少,这是根据居民收入来计算的。第二,居民个人每一年存款的钱占GDP的比例有多少,这是GDP统计的口径。第三为世界银行所定义的国民储蓄率。

表1 我国居民储蓄率变化表

上表可以得出,以GDP口径统计,我国居民储蓄率为9.3%,以居民收入口径统计,我国居民储蓄率为21%。不仅如此,我国居民储蓄率还有下降的趋势。

表2 我国储蓄率变化情况表

从2000-2015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从37%升到了47%,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都有明显增长,但是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化,一直稳定在20%。(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关于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需要的相关数据未公开)。

2000-2016年国民储蓄率的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0-2008年国民储蓄率急速上升阶段。2000年到2008年我国国民储蓄率飞速增长大幅上升,从2000年的37.56%一路高升至2008年的51.91%,提高了14.35个百分点,涨幅38.21%。2000年至2008年,我国国民储蓄率贡献最多的为政府储蓄,政府储蓄率由-1.37%上涨至5.89%,实现了7.26个百分点的飞跃,贡献度超一半,达到了50.59%。其次企业储蓄率也稳步上升了4.8个百分点,由原来的17.94%上升至22.74%,涨幅26.76%,贡献了33.45%。最后一部分由居民储蓄率贡献,贡献度15.96%,居民储蓄率上升了2.29个百分点,由原来的20.99%到23.28%。因此,2000-2008年我国国民储蓄率大幅提升,是政府、企业与居民三方储蓄率共同提升的结果。二是2008-2015年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阶段。国民储蓄率的下降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储蓄率均下降产生的结果,至2015年,国民储蓄率下降至47.16%,从2008年的51.91%下降了4.7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储蓄率下降最为明显,由22.74%下降至19.81%,下降率2.93个百分点,下降影响过半,达到了61.68%的影响因素。政府储蓄率由2008年的5.89%下降至2015年的4.51%,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降幅最小,影响也最小,由2008年的23.28%下降至2015年的22.85%,下降仅0.43个百分点,贡献了9.05%。但总体而言,我国国民储蓄率仍位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高储蓄率带来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模型指出,人均资本增量等于新增人均储蓄减去新增人均资本和人均折旧。换句话说,经济要增长,就需要大量的资本,而人均储蓄(投资)以资本存量的形势存在,是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的深度集合,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因此,高储蓄率能够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给定一个不变的生产函数,储蓄率上升,资本存量便会提高,在没有达到稳态水平之前,经济会持续高速地增长下去。因此,短期内,也就是在资本存量小于稳态水平的资本存量时,提高储蓄率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知,当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的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个特定的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当资本投入过多,经济非但不能增长,进而可能被抑制从而呈现衰退的趋势。在长期内,经济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新时代初期,人均资本存量低,高储蓄率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过高的储蓄率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地去对待储蓄率的问题。

(一)积极影响。一是有效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根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来看,中国年均一成的GDP增长率中,除了1/3来自于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贡献,剩下的2/3增长率都是来自于资本(投资)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储蓄率在逐步提高,2003年至2007年我国连续4年GDP年增长率都稳定在10%以上,这足以说明我国高储蓄率推动经济增长并逐渐走向繁荣。进入新时代以后,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还能有个人储蓄。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当时还没有像现在如此之多的理财方式,基本都存于银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居民的闲钱越来越多,银行把居民的存款用作商业贷款,贷给企业加大投资、扩大规模,存款、消费资金便转化成了积累资金,因此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增长。二是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稳定性。较高的储蓄率带来了大量资金。资金可以使用的时间变长了,能够满足企业的长期生产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保证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对于银行来说,只要储蓄率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银行就会有不间断的社会闲置资金流入。银行最大限度用最小代价将居民暂时闲置的资金聚拢起来,将借贷双方结合在一起,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不论是活期还是定期,都能存取自由,保证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个体决策者,自己做决策时不受他人决策的影响,因此就不太可能会出现同时存取的情景。因而,银行账面余额还是会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由此银行就可以经营长期贷款业务。通常,储蓄率越高效果越好,同时也必须要求投资需求大于储蓄的量,而储蓄又能高效、迅速地转化为投资。

(二)消极影响。一是经济发展不协调。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高储蓄严重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滞缓。高储蓄意味着居民的存款增加,消费增长速度缓慢。消费不足会导致内需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信贷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既不能刺激消费,又不能推动投资增加。投资率不断提升是高储蓄率的必然结果,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便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率高,但是投资回报率低,投资资金不能最大限度利用,经济增长缓慢。二是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高储蓄率不能从根本上为生产成本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当银行不能获利,负债累累的银行经营风险便会陡增,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也会出现问题。三是加剧贫富差距。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离不开高额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而政府领导的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单一,各个方面的收入差距较大,分配结构不协调,使得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各行各业差距越拉越大。四是公共服务停滞。以政府为领导的经济发展,资源更多的是投入到竞争性领域。政府独揽大权,会造成经济建设为主,公共服务为辅,公共服务可能得不到政府的优先财政拨款而脱节,居民更高的权益很难得到保证。不仅如此,过高的储蓄率也会掩盖我国商业银行各种内部的问题,阻碍了银行的改革、创新发展。

三、我国高储蓄率的应对措施

(一)多策并举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经济结构中,一方面是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投资,另一方面是对外贸易。这两者占据主要地位。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贸发展更加迅速。这使得外国商品容易进入并占据我国消费市场,获得巨大的利润,还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协调,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因此,应该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打破现有的僵局,推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勇于创新。身处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我国要想在国际分工的顶端,拉动经济增长,在加大要素投入的同时,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新技术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使得经济的增长从要素主导到效率和创新主导的转变。同时,政府也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完善制度方面,使市场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因此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工业生产的模式,创新技术发展,加快工业之间的转化,调整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境况。我国土地广阔,地势、地形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了各区域、城市群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靠着地理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先者,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自然因素,发展缓慢。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推动全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实施合理收入分配体制,缩小贫富差距。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很不均衡。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政府应致力于提高中低层收入居民的收入,既能刺激中低层居民的消费,又可以间接地降低过高的储蓄率,可以使得经济协调发展,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社会福利也能达到最优状态。另外,也要加大税收转移力度。通过对大型垄断企业提高资源税,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相对储蓄减少;把从企业征得的税投入到民生建设领域,使百姓共享改革成果,人民富起来了,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五)多元化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美联储实行着低储蓄率来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其根本在于美国金融系统的运作当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多。新时代以来,我国储蓄率较西方发达国家明显偏高,这与储蓄与投资之间转化方式过于单调有着密不可分的的关系。因此,要拓展渠道,加快储蓄向投资的直接转化。要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进政府以公共服务为主、经济建设为辅的职能转变;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体制,让商业银行成为市场的支柱;改革金融结构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等等。

(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财政政策是政府改变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内部体系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适当的财政政策,例如累进税、比例税等等,能够暂时改变国民收入结构,收入低的少纳税甚至不纳税,收入高的多纳税。这样一来,政府收入减少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收入差距也被缩小,能够有效地降低储蓄率。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改变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国家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混合使用。因此,将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变革税收制度,用好“看不见的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收入结构,降低储蓄率。

(七)加大资本的对外输出。要想降低我国现阶段过高的储蓄率,必须减少储蓄增加投资。换句话说,将储蓄高效地转化为投资,能降低储蓄率,实现经济增长。加大对外资本的输出,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储蓄率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外汇储备是我国金融系统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也已实现突破,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全球利益分配之中。然而,虽说资产多且规模巨大,却始终是表面层次的储蓄者的角色。因此,我国应该加大资本的对外输出,改变资本资产的结构等。鉴于近几年全球的金融投资环境,大量资本直接对外输出存在一定的风险。海外投资成功率较低,收益也不太可观,但我们要注意到,海外投资存在着大量的机会,这对我国刚起步的海外投资事业来说前景是比较好的。因此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之中,获取全球价值链顶端更多的利益。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国民
一直难忘
高地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