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梓园忆斯人—纪念陈从周一百周年诞辰

2018-10-25朱逸平

中华书画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盐园林

□ 朱逸平

初夏的南北湖水绿山青、荇菜参差、荷叶田田。万苍山下,西涧草堂紧挨北湖,往上,山腰粉墙黑瓦、绿树掩映处即梓园,陈从周先生安息处。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著有《说园》《园林谈丛》《梓室余墨》等。

南北湖自古有小西湖之称,南宋常棠《澉水志》云:“四周皆山,中间小堤,春时游人竞渡行乐,号为小西湖。”1983年,陈从周来到浙江海盐调研绮园,得缘游览南北湖,当他看到面积仅1600亩的小湖,是那般的秀丽雅致,便十分倾心,随口道出:“比杭州西湖玲珑,比扬州瘦西湖逸秀,湖上碧波粼粼,白鹭飞舞,湖周是成片的桂林和桃园,春日桃红柳绿,秋季硕果累累,加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点缀其中,组成了一幅朴素、典雅的农村风光图画。”而“日月并升天下奇,山重水复景无双”更是他身临其境的倾心之词。随后几年,陈从周一直很关心南北湖,为南北湖开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也为南北湖成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区四处奔波。

陈从周(1918-2000)

陈从周问学于朱启钤

陈从周与贝聿铭(右)

陈从周向陈植介绍豫园东部建设情况

1991年,《中国环境报》刊登南北湖风景区开山炮声不绝于耳、且有大量丝网布张山林间捕杀鸟类的报道,陈从周愤然拍案,上书中央领导,信由北京转到省里,省长批示到县里,终于使开山放炮、打鸟捕鸟的行为得到制止,南北湖风景生态得以保护。

梓室,乃赵朴初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典出子厚的《梓人传》。盖先生工木土,故赵以梓人称之。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梓室之陋,仅七平方米,但文房书香充盈。“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心他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但陈从周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夜读挥毫,将对古园林事业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煌煌八十万言的《梓室馀墨》,堪称他的园林小品之集大成。他的《说园》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仅日本就有六家出版社同时翻译了他的这本著作。“多才好学,博识能文”,俞平伯如是评说陈从周。

从梓室、梓人,到梓园,南北湖为陈从周先生留了一角净土、一抔怀念。

梓园内设陈从周艺术馆,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1年5月28日扩建后对外开放。艺术馆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馆前高耸着一块太湖石,上书“陈从周艺术馆”。走进梓园,庭院西面是陈从周墓地,上有他的半身雕像,2001年5月7日,陈从周的骨灰从上海运到这里,安放在梓园内,实现了先生“魂归南北湖”的夙愿。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今人论中国园林,必涉苏州园林。而说苏州园林,则绕不开他。他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他将自己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园林事业。他热爱的诗歌、散文、昆曲、书画等等,在梓园内三个楼面的展厅陈列、记录里,均能读到这些艺术与园林研究的相同之处。梓园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于1984年赴美国为纽约园林设计“明轩”的再现。

梓园毗邻西涧草堂,仿佛命运暗藏的隐喻。西涧草堂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是一座五楼五底的典型民居建筑,原为海宁硖石蒋氏丙舍。咸丰年间,草堂主人、藏书家蒋光焴(1825-1895)为避兵祸,移来硖石衍芬草堂藏书数十万卷作名山之藏,其中颇多珍秘之本。后蒋光焴携善本辗转多地,终于使这些文化宝藏得以保全。陈从周先生恰是海宁蒋家女婿。

南北湖

《说园》蜚声海内外,无须赘述,陈从周和内侄蒋启霆合作选编的《园踪》,影响之广虽未及前者,但于园林爱好者而言,是难得的中国古典园林资料集萃。蒋启霆系先生妻侄,海宁蒋家后人。《园踪》付之剞劂在两位谢世后。陈从周题《园踪小序》云:“余从事园林建筑,垂五十馀年矣,每见昔人有关名园记事,辄录存以备稽阅。岁己未(1979),适雨田内阮垂老退休,每与语及此事,拟便扩而充之,以成专帙,俾汇历代名园史料,以供园林专家之参考。雨田遂穷数年之力,采摭群书,上括于西晋,终于清季,凡得二百十六家,共三百二十二篇,几经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吾两人之名,不掩其助成之力也。”时在1994年5月。蒋启霆,字雨田,衍芬草堂主人后裔。幼承家学,擅诗词,善书法,以行书见长,曾为陈从周缮写《说园》《豫园新咏》等书。

《园踪》问世,是弘扬中国园林文化的一项大举,是两位先生对我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一大贡献。“文革”结束后陈从周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刘天华,在《后记》这样描述:“先生让我们驱车去蒋启霆先生家中取文稿。哇!见到的文稿足有一尺高,令我们十分吃惊。文稿绝大部分是先生和蒋先生亲手抄录的,有的是两位老先生在阅读古籍时有所发现后随手抄录的;有的是专程去图书馆查找,当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还为此提供了特别的方便;有的甚至是专访私人藏书后抄录的。所以原稿用纸各式各样,其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今可能找到的所有的园记。”一纸一页皆心血。在先生一百年诞辰之际,翻书阅文,敬钦前辈治学精神。全书收录322篇,浙江60篇,其中海盐涉园内容竟达6篇。涉园在陈从周先生眼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涉园是清代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也是浙江海盐有史记载的最大园林。由于清代不少文人雅士曾到过涉园,留下不少诗词联赋,更有长住园内潜心文化学术研究著述者,如清初诗人王士禛(1634-1711)(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曾官刑部尚书)的学术专著《带经堂诗话》就是在涉园内完成的,且作序者正是涉园主人张宗柟(系商务印书馆原馆长张元济先生的六世祖)。涉园在有清一代,尤其是康、乾、嘉三朝,其盛名远扬,绝非一般私家园林所能企及。可惜这座园林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焚毁,复经一百多年的斫伐耕耙和农田改造,踪影杳然。大约在收集《园踪》材料期间,1989年,陈从周先生提议海盐根据资料复原涉园图,海盐诗人张冬心和弟子黄心培接下了这一任务。

《园踪》收录的有关涉园的文章分别为清叶夑《涉园记》、清王熙《涉园图记》、清张英《涉园图记》、张元济《涉园题咏续跋》、淡文灴《游张氏涉园废址记》等。其中《涉园图记》云“给谏(张元济先祖)构此园,经营有年,后居京邸,时时念之不置”,“系官于朝,乃绘此图置之笥箧中,时一展对”。后涉园图失传,在各类文字记载中不复踪影。

几篇涉园文章,似园林生命周期的精缩版:赏实物之园,实物不得则图,图不得则诗文题咏,最后游赏残园废址。童雋先生《江南园林志》,引龚自珍诗:“未济终焉心缥渺,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童先生认为造园亦必通此消息,荒园非不可游,残篇非不可读,佳者虽零锦碎玉亦是珍品,犹能予人留恋,存其珍耳。

捧读《园踪》,忆昔日涉园,犹窥零锦碎玉而想曾经风物。我脑海里亦映出了张氏师徒走访街坊邻居、考证记载、查阅数据和研究探讨,比照叶燮《涉园记》所描述的涉园全貌进行复原的情景。据黄心培介绍,复原图晒了三份:一份赠陈从周先生,一份赠县博物馆,一份保存在县城建局。

陈从周《说园》书中附《海盐徐园图》册页32幅,亲与复制涉园图的张冬心读到《说园》,十分感慨,著文云:“不啻旧梦重温,坠欢再拾,摩挲展玩,爱不忍释。盖不仅有感于陈教授对此三十二幅册页之什袭珍藏、艰辛护存达数十年之久,而今日复得,以使之在祖国园林艺术史上重放光彩,更为子孙后代留得一份珍贵之文物遗产。其苦心孤诣,令人敬佩;抑且纳我以重睹乡国佳园于画图中之难能眼福,桑榆老人能无所感?当不特为教授庆,而尤当为教授寿者也。”海盐徐园及徐园图,凭藉《说园》,为广大园林爱好者所熟知。

梓园

陈从周像

陈从周艺术馆内景

徐园是清末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徐用仪的私家园林。徐园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十亩,该园建于徐氏旧宅一隅。全园以“竹隐庐”为主体,长廊、亭榭、石桥依高低起伏的地势而“因势巧合”,廊壁上镶嵌方石20多方,镌刻图文,记载该园兴建始末,并载“时政章疏”及文人墨客唱和雅集之作,园南隅以墙相隔,营半亩花圃,可谓构思精到。

有一年陈从周和内侄蒋启霆同赴海盐调研,述及徐园图由来,海盐博物馆馆长鲍祥麟转述先生的话(他说,这是陈从周教授亲口跟他说的,当时蒋启霆也在场):古代叠石造园,不比现在有尺寸精准的设计图,一般是工匠根据主人要求,画出大致示意图,再对照施工。建造徐园时,海盐工匠把造园示意图寄给供职北京的徐用仪审看,看了后不甚满意的地方做修改,再寄回。所以现存32幅《徐园图》,有的图上有徐用仪写的小字(曾有观点,认为《徐园图》为徐用仪所绘。先生说法似乎更合理)。园建好后,示意图存留在徐家后人处,也没当有特别价值的宝贝。陈从周是海宁蒋家女婿,一次走亲,徐家媳妇用一叠纸打鞋样,他一看是造园示意图,赶紧讨了,才使这些珍贵的清代造园图免遭废纸剪刀的灭顶厄运。

《徐园图》第二次险遭厄运在“文革”时。陈从周《说园》书稿完成,还未付梓出版,“文革”时期破四旧,他不敢将书稿放家里,连《徐园图》一起,包好放在办公室废纸篓,上面扔些废纸盖住,方逃过被抄家毁损之劫。

《说园》所附《徐园图》,徐用仪亲笔修改的叠山理水、植树构亭建议,清晰可辨,如在标注“层峦坡影”页,写着:“方台闻樨靠后,接有东坡半亭,靠壁面北,有层峦陂陀形。坡影者,东坡及山形双阙也,此页宜写方亭,后半亭,面北层峦有高亭,左右廊。”标注“双山梧荫”页,写着:“加桐三四,此竹隐庐厅后大竹。两山之间画竹梢。”标注“槿篱小憩”页,写着:“观澜阁之下,东有平屋三间,即槿篱小憩。左首之篱相接,篱后尽画竹,加高阁,竹至此止。去桐。竹自此起。”

赖先生呵藏珍图,我们得窥前人营构园林之匠心,有助今人理解古代私园的山水意趣、文人情怀。

徐园约建于同治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之前,毁于抗日战争之初,住宅“尚书厅”为日寇纵火焚毁;园林建筑及树木则为“大炼钢铁”时期所拆除,所伐树木单银杏就达数十株之多,良可慨也!明刘士龙《乌有园记》云:“金谷繁华,平泉佳丽,以及洛阳诸名园,皆胜甲一时。迄于今求颓垣断瓦之仿佛而不可得,归于乌有矣。所据以传者,纸上园耳。”徐园湮没在光阴的河流里,已难觅其踪,有传县城东南民宅错落间,或可还剩片石。幸好有志书、有诗文、有游历者的生动文字、有口耳相传的故事、有陈从周细心保护下来的《徐园图》,昔日徐园,诚如刘士龙所言,成纸上园耳。纸上烟云亦能让后人依稀想见胜时梗概。

读《徐园图》、品徐用仪造景小语、悟前人园林之妙语,“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为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童雋《江南园林志》),更怀对陈从周先生的感激之情。

绮园全景图(陈从周绘)

绮园

“吴兴、嘉兴二地南宋以后多园林,吴兴今以南浔为鲁殿灵光,嘉兴则此海盐绮园硕果仅存了。但是我们从已存极少量的浙江园林来说,绮园可说惟我独尊,‘浙中第一’”。

1983年2月27日,陈从周第二次到海盐考察绮园,回沪后撰写的《此园浙中数第一》一文,发表于4月7日上海《新民晚报》,文中评价绮园“实为研究造园学与园林史的重要实例。绮园是海盐的眼睛,亦是浙江的明珠”。

陈从周第一次考察绮园,可追溯到1960年,当时他应浙江省文管会邀请,对浙江古建园林作第二次全面调查时来海盐,对绮园评价颇高。调查后在1963年第7期《文物》杂志撰文,指出:“这园在浙江现存私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亦最好,是不可多得的佳构。它的特点:(一)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近;(二)园面积大,自成一区,不附属于住宅内;(三)用大面积水,以聚为主,散为辅,形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布局;(四)东北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不像苏州园林因面积小而略其北面的作法。”

陈从周第二次考察绮园,鲍祥麟全程陪同,他回忆,陈教授在园中边走边看,对绮园在十年动乱中基本无损连声赞好,频频用照相机把湖面、虹桥、大石峰等景都照了下来。走到前山,他问:“这里还有两棵玉兰呢?”当回答已经枯死时,他说:“可惜,可惜,这是两株名贵玉兰,名‘双骄’呀!”我们听后,深为陈教授真情关心绮园、在调查二十多年后尚记忆如此清晰而感动,也为自己没有把园管好而惭愧。走到九曲桥时,陈教授看到桥栏杆漆成大红色,就说:“这种颜色不对,如拍成彩色照片就不能出国,因为不符合江南园林的风格,应当改成茶褐色才对。”当看到四面厅和水阁当时都关闭着未开放时,陈教授表示遗憾,指出是否与管理不善有关。陈教授还细微地观察了绮园的周围环境,认为四周不宜盖高楼,冯家的住宅应该保留。他说:“绮园是古典园林,是冯家的后花园,因此冯家住宅应该保留,应列入绮园保护范围,才能体现绮园的完整性。”离开绮园前,陈教授站在绮园简介牌前对文化局负责同志说:“绮园是浙江省目前最大、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园林,它体现了浙江造园的各种手法,这些可在简介里写明。”同时,他还建议加强绮园的宣传工作,提高绮园知名度,如印制介绍绮园的折页和明信片,在报刊上发表介绍文章等。陈教授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出力。

鲍祥麟提到,第二天陈教授在嘉兴城建学会作报告,他抓住27、28日两个晚上,请陈教授为绮园和南北湖的景点题词。陈教授不辞辛劳,欣然应允,为绮园四面厅题名“潭影轩”,水阁题名“卧虹水阁”,山巅亭子题名“依云亭”,大假山石题名“美人照镜”。这一次真是大大的丰收,满载而归。鲍祥麟特别说明,陈从周教授在嘉兴宾馆下榻处,连续两个晚上为绮园题写“美人照镜”等匾额四幅,都是有感而发、义务书写、分文不取。

两次绮园之行,陈从周绘制出《绮园全景图》《绮园平面图》。

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绮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生功莫大焉。

梓室、梓人、梓园;涉园、徐园、绮园。一个江南小县,留下了陈从周先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深情、厚厚意!

猜你喜欢

海盐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海盐可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