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61—2010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

2018-10-25王建兵汪治桂蒋友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干旱区年际湿润

王建兵 ,汪治桂, 蒋友严

(1.甘肃省甘南州气象局,甘肃 合作 747000;2.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交汇过渡区,同时也是农牧过渡带,区域内各地海拔高度变化大,气候差异明显[1-4]。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气温在1987年出现暖突变[5],生长季降水量减少[6],在青海高原东部秋季降水量从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7],区域内干旱频发,造成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8,9],洮河径流量减少[10],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目前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和温度变化方面,对其地表干燥度的变化研究较少[11-12]。由于地表干燥度是从大气水分平衡角度出发,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气候的干湿状况,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气候变化,同时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范围为100°-105.7°E,33.5°-36.5°N(图1),行政区域包括青海省海东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三个州的部分地方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兰州市4市(州)的大部分地方。

图1 研究区位置及站点示意图(▲:站点位置)Fig.1 The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1.2 资 料

研究资料选取区域内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气象数据来自西北区域气候中心,资料序列完整。在18个气象站中青海有5个,甘肃有13个,站点海拔高度在1 728.8 m(陇西,甘肃)—3 663.8 m(泽库,青海)之间。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13-16]。自1990年以来,提出的干燥度指数算法达22种,较常用的Penman公式法虽然计算合理,精确度高,有较好的物理学意义,但计算复杂,所需的气象要素较多。Holdridge方法计算干燥度十分简便,在近年来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17-20]。

Holdridge方法计算干燥度的公式为:

PER=PE/P

PE=58.93×ABT

式中,PER为可能蒸散率(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PE为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为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ABT为年生物温度(annual biotemperature)。

ABT(annual biotemperature,年生物温度)是出现在植物营养生长范围内的平均温度,一般认为在0~30℃之间,日均温低于0℃与高于30℃者均排除在外,超过30℃的平均温度按30℃计算,低于0℃的按0℃计算。

可能蒸散率(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PER)为可能蒸散量(PE)与年降水量(P)的比率,其值愈高,表明愈干燥,其所在地区的植被愈趋于干旱化,PER值0.125~0.25的地区为超湿润区,0.25~0.50为极湿润区,0.50~1.00为湿润区,1.00~2.00为亚湿润区,2.00~4.00为半干旱区,4.00~8.00为干旱区,8.00~16.00为极干旱区,16.00~32.00为超干旱区[13,14]。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内PER的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内PER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点(图2),西南部及南部部分地方属于极湿润区,中部、东南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属于湿润区,另外位于东部但海拔较高的华家岭也属于湿润区,东部及北部大部分地方属于亚湿润区,位于北部的循化属于半干旱区。PER空间上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出现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的区域内,从34°N到36°N之间,出现了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该区域也是过渡区内海拔高度、地形等变化最大的地方。

图2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PER的空间分布(▲:站点位置)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R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between the Qin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Loess Plateau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2.1.1 PER年际变化区域分布特征 区域内PER的年际变化趋势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其沿甘、青省界有一低值带,之后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同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图3),说明甘、青交界区域虽然是PER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地方,但这一区域内地表干燥度的年际变化并不明显,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区域内低值中心位于青海循化,为-0.02/10a,高值中心位于甘肃会宁,为0.14/10a。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内PER的变化特征,根据区域内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布,按不同气候区对其PER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

极湿润区有1个站,为青海泽库县,其PER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1/10a,通过90%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极湿润区有变干的趋势。

湿润区有10个站,是面积最大的区域,区域内PER的平均变化趋势为0.04/10a,各地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0-0.08/10a之间,其中青海贵南最小,为0.00/10a,无明显变化,其余各地均为正值,大值中心位于甘肃宕昌,为0.08/10a,有6个站(临洮、华家岭、合作、岷县、宕昌、同德)通过99%信度检验,1个站(临潭)通过95%信度检验,说明在湿润区内大部分地方存在着明显变干的趋势。

亚湿润区有6个站,区域内PER的平均变化趋势为0.06/10a,各地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1(临夏)-0.14(会宁)/10a之间,有2个站(会宁、定西)通过99%信度检验,1个站(陇西)通过95%信度检验,该区域内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方均在东部,离青藏高原主体较远的地方有明显的变干趋势。

半干旱区只有一个站,是青海省的循化县,其PER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2/10a(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半干旱区PER降低,有变湿的趋势。

2.1.2 PER年际变化特征 由于本研究区域主要为湿润区和亚湿润区,为进一步分析PER的变化特征,分别选取合作、定西为湿润区、亚湿润区代表站(图4),对其年际变化进行分析。

1961-2010年,合作、定西的PER均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分别为0.02/10a、0.08/10a,均通过99%信度检验。

注:■:通过90%信度检验,▲:通过95%信度检验,●:通过99%信度检验,○:低于90%信度检验。Note: ■:significance at the 90% level,▲:significance at the 95% level, ●:significance at the 99% level , ○:significance lower than the 90% level.图3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布(单位:/10a)Fig.3 The annual variety trend distribution about PER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theQin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unit:/10a)

通过对其年代际变化分析发现,合作、定西的PER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明显增大,1991-2010年PER的平均值比1961-1990年分别上升了0.23、0.07,定西上升幅度非常明显,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2.2 区域内PER的突变分析

为进一步对区域内PER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Mann-Kendall法对各地的PER进行突变分析[21],仍按不同气候区进行分析。

极湿润区中泽库的PER未发生突变,说明虽然在极湿润区部分地方有变干的趋势,但变化不显著。

湿润区10个站中只有渭源、贵南未检测到突变,其余各站均发生了突变,其中在1985年-1987年有3站,1991年-1997年有5站,宕昌发生突变时间最早,出现在1985年,同德最迟,出现在1997年,合作出现在1994年(图5a)。通过对湿润区8个检测到突变的站PER值突变前后的比较,发现湿润区PER突变后比突变前平均上升了0.14,变干趋势非常明显。

亚湿润区有6个站,其中有3个站(定西、陇西、会宁)检测到突变,定西(图5b)和陇西出现在1991年,会宁出现在1994年,突变前后PER的差值平均为0.6,远高于湿润区的平均值,说明在亚湿润区部分地方有非常明显的变干趋势。

属于半干旱区的循化未检测到突变。

图4 合作(a)、定西(b)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单位:/a)Fig.4 The annual variety trend of PER in the Hezuo(a),Dingxi(b)(unit: /a)

图5 合作(a)、定西(b)PER的M-K检验Fig.5 The Mann-Kendall test of annual PER about Hezuo(a),Dingxi(b)

3 讨 论

3.1 PER的变化原因分析

根据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的计算方法,PER的变化主要由降水和生物温度决定,因此主要对区域内降水、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区域内气温及生物温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趋势为0.2~0.73℃·10a-1, 其中青海同德上升趋势最明显,达0.73 ℃·10a-1(图6a);生物温度上升趋势为1.31~4.75 ℃·10a-1,其中甘肃会宁上升趋势最明显,达4.75 ℃·10a-1。区域内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北部小于南部,同时东部和西部大,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区域内小的特征。

区域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西升东降的特点(图6b),位于东部甘肃境内的会宁、华家岭、陇西、岷县和宕昌下降最明显,下降趋势为-17.4~-29.7 mm·10a-1, 而位于西部青海境内的循化、贵南和泽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为5.5~11.0 mm·10a-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东部和西部大,甘肃和青海交界区小的特征。

根据区域内降水量、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东部PER升高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在贵南、循化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故其变化最小。

PER、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表明,在区域内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有弱的暖湿化趋势,而在东部,则出现了明显了暖干化趋势,暖干化出现的时间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其余地方也出现了暖干化趋势,但比东部弱。

图6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气温(a,单位:℃·10a-1)和降水(b,单位:mm·10a-1)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布Fig.6 The annual variety trend distribution about temperature(a, unit:℃·10a-1)and precipitation (b, unit:mm·10a-1)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the Qin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3.2 PER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区域内除了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有弱的暖湿化趋势外,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研究表明[22],青海省东部地方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没有显著增加,河川径流略有减少,导致该地区干旱频繁发生;由于气候变暖[23],导致青海高原中、东部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及消失,伴随着冻土退化,高寒环境也显著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高寒沼泽湿地和河湖萎缩,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造成了地表覆被条件改变;暖干化对甘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洮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洮河流域的降水与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径流比1980年代减少达35%[24-25]。由于暖干化的影响,甘南草原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大幅下降,草地退化、沙漠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甘南高原已经出现了水资源明显减少的趋势[26-27]。青海高原和甘南高原牧草的发育期发生了明显变化[28-29],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减弱[11]。气候变暖,气温持续升高,蒸发量增大,是造成干旱受灾面积扩大、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影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0-31]。现有的研究表明,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但针对该区域地表干燥度变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对区域内的暖干化趋势及其影响还需要更进一步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 结 论

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由于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造成了明显的气候差异。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区域内PER的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征,PER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出现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的区域内。

区域内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为0.01/10a、 0.04/10a、0.06/10a和-0.02/10a,在湿润区、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而在半干旱区出现了暖湿化的趋势。突变分析表明,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湿润区、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PER出现了突变,湿润区、亚湿润区PER突变后比突变前分别上升了0.14、0.6,在亚湿润区有非常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区域东部PE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而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故其变化最小,有暖湿化的趋势。

猜你喜欢

干旱区年际湿润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The Desert Problem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ENSO强度模拟差异对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大气变化预估结果的影响❋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海边的沙漠
近25年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弹性恢复的影响
干旱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