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文化底蕴的古诗课堂
2018-10-24杜鹏
杜鹏
古诗教学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是古汉语学习,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如何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有文化底蕴的古诗课堂?
一、开掘历史背景文化,启迪人文情感
教学中,除了理解古诗的意思,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及个人政治理想等知人论世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诗人、诗意和诗情,真实感受古诗的精髓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时,我让学生想象:难道李白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通过一个“孤”字,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课上交流。理解之后,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他们每每读到最后一句时,一遍比一遍深情,把作者对朋友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正感受到了诗句的情之真、意之浓。
二、利用时令节气文化,感悟自然情怀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背后是一个细腻诗意的世界,一花一草、一云一雨都饱含着古人对自然的体悟。语文课堂上巧学妙用,可让每一个纯真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召唤,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代代传承。
例如,我将《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首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主题“不同节气的雨”中,让孩子们读诗并根据诗句想象意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雨?”大家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表现诗人喜悦的雨。”“在诗人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我适时小结:“对呀,早春、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有关。那清明时节的雨呢?夏至时节的雨呢?我们一起走進杜牧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找寻答案。”孩子们通过小组学习,汇报交流,发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声音。
课下,我布置孩子们回去继续搜集有关节气的诗句,孩子们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三、品味辞赋对联文化,体会汉字魅力
古诗中隐藏着许多对联。我们可以从学对对子开始,走近我国的对联文化。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后,我抓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做文章。这两句诗对仗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欢乐绚丽的春景图。
在课堂上,我也会有意识地加入一点对联教学。如由苏轼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给出“一溪春水绿”的上联,孩子们对出“两岸桃花红”“几只黄鹂飞”,虽然不是十分工整对仗,但也玩出了点文字的味道。
引导学生欣赏对联,颇有趣味。而学生撰写简单的对联,又能打下用字、炼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
四、运用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风俗人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还是一份历史资料。透过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古时的一些风俗、习惯、人情等。
王安石在《元日》中这样描述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短短四句诗,却向我们描述了王安石所处年代的人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放鞭炮,贴对联。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古代的春节,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的春节。从古诗中,孩子们感受时光的变迁、历史的厚重、传统文化的积淀。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金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