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整本书阅读”奏鸣曲
2018-10-24彭玉龙
彭玉龙
读书,读经典,读整本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整本书阅读如何落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中又该怎么操作?
候场:书目选择须科学
小学高年级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实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书目的选择”。这解决的是整本书阅读“读什么”的问题,其结果是阅读成败的关键。通过对多个较权威推荐书目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具体的选书原则有:
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情感世界日益丰富,汉语母语的语音、词汇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的篇章阅读能力得到发展,开始放眼未知世界,对周围环境、人文历史、科技时事、哲学思考等各方面人类知识逐渐产生了解、探寻的欲望,渴望阅读有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书籍。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推荐一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世界观建构的书籍,如《城南旧事》《爱的教育》《夏洛的网》等。
二要符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发展目标中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指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和诗歌的具体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还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书目选择上,可以是人物形象丰富的,如《草房子》;可以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如《列那狐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伊索寓言》,关于成长与梦想的《绿山墙上的安妮》。另外,科普类书籍也应有所涉及,如《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
三要着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以传统纸质书本为主,旨在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上具有优势。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参与推荐书目。书目强调作品的经典性的同时,要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经典的同时,兼顾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前奏:课前备教要精心
前奏,在一首歌曲开始之前,预示着歌曲的主题思想。整本书阅读的“前奏”则是教师的精心备课。
首先,教研组制订学期教师读书计划,开展教师读书分享会。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是语文教材的开发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承担者。语文教师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阅读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高度。提高语文教师读书、读整本书的兴趣,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表达感受能力,可以从教师方面为整本书阅读打下坚实的实施基础。
其次,集体研读经典,聚“智”备课。在每一位教师的“先读”和教研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期教学内容和单元语文训练要素、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开展名著阅读部分的集体备课。由一两位教师主备,其他教师讨论,提供意见、建议,最终确定课堂教学时数、重点、内容、环节设计、拓展阅读、练习设计等,形成完整的单课时、整学期或学年教案。
再次,教师个人阅读体验融入备课内容。教师利用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结合班级学情差异、学生特点,灵活自由地处理实施。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读后的感受、体验、收获都是迥然不一的。教师独特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阅读经历是教师授课时独特背景性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这一点,使教师个体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中与学生的阅读体会产生心灵的交流,激起思维的碰撞,激发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间奏:课中指导求高效
间奏,是歌曲的乐段或乐句之间的过渡、衔接,具有承前启后、贯穿整体的作用。课堂教学实施的课中指导,即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间奏”。
一是学习评点式阅读,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评点即评注,是用来记录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体悟、质疑、理解和评价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行之有效的读书、阅读方法。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胭脂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式阅读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指导并提醒学生借鉴古人读书法,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能动性,遵循阅读规律,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优化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评点式、批注式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整本书阅读,课内课文的学习同样可以合理采用。
二是教师指导品读,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目的是要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制订阅读计划:一是制定学期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期必读书目和自选书目,制定进度表,安排阅读时间;二是制定阶段目标,教师每周、每月定期提醒学生阅读,通过小组互促、自我提示等多样方式完成阶段目标;三是制定量化目标,由教师每日硬性规定、布置适量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阅读方法指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价值。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名著的序、跋和目录。书的序和跋能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和写作目的。对于结构复杂、头绪繁多的文学作品,先了解书的目录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切入点。再次,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文学体裁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小说类的要让学生多种方法并用,用略读、跳读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利用精读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阅读理解能力。
三是学生交流品读,增强成就感,让学生乐读。课堂指导可用讲故事比赛、小论文写作、读书比赛、小课题研究、名著问答等方法。通过课堂中学生的交流展示、分享评价,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学”的高效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后讨论交流,既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又能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交流讨论以后,教师及时指导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增加阅读收获的成就感,让学生乐读、愿读、想读,日积月累培养学生深读深思的好习惯。
尾奏:课后维系留余韵
尾奏是一个乐章、一段乐曲的终结乐段。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指导也有“尾奏”,即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的活动设计。课后活动的设计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巩固,所获能力持续进步的有力“工具”。
一是定期举行阅读分享会。课堂之外,在班内开展名著推荐活动,由学生做简介和“一句话”推介;在年级或校内举行阅读成果分享会,如“读书达人秀”“我与名著的故事”等活动;用演讲、当场答辩、舞台演绎、读书心得展评等形式展示學生推荐名著、作品阅读成果。通过推荐、分享活动,学生有了展示的舞台、个性表达的场所,读书的热情被点燃,阅读的自我内驱力被唤醒。以此维持整本书阅读的热情,激发阅读期待,形成良好的“推荐+竞争+展示”集体阅读氛围和有益的“化学反应”。
二是适量“练习”,检测辅助。可以在日常小考小测中插入“阅读计划”内的名著节选内容,以较少的分值、灵活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考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质量。可在学期中、末各做一次阅读测评或阅读汇报,以书面或口头汇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进度、感受,掌握学生阅读的难点、疑惑。测评和汇报以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为主,不设标准答案、不强调答案的统一性和唯一性,重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使学生保持继续阅读的热情。
三是家长陪伴式共读。家长陪伴式共读有两方面意义:身教和督促。身教为家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陪伴阅读使父母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涵养并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孩子在家庭阅读情境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督促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他们的阅读经历、所思所想、可能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这既有利于协调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又能辅导、督促、检查学生阅读成果。方法与策略上,可通过互问、复述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陪伴阅读。在阅读中交流讨论,家长利用自身成长经历和职业特性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以名著阅读为媒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校外知识和生活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永顺县万坪镇中心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