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验空间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
2018-10-24王一岚谷庆巍边哲王桂莉
王一岚 谷庆巍 边哲 王桂莉
[摘要]乡村体验设计是乡村振兴的一大主要途径,而体验空间的设计是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从乡村体验空间的表现形式入手,分别对空间形态和材料的选择进行分析,通过表现形式加强空间的体验性,使人群充分融入环境,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感。
[关键词]乡村体验;体验空间;表现形式 文章编号:2095-4085(2018)05-0027-02
1 体验空间概述
体验空间从字面上是由“体验”和“空间”两部分构成,本小节从“空间”和“体验”的获得两方面解读“体验式空间”。
1.1 空间的概念
“空间”实际上由“空”与“界面”共同构成,界面的围合产生不同性质的空间,当人们在此范围内进行活动,空间就产生了使用意义。要想对空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就要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空间的组织和创造。
1.2 体验式空间
体验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获得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体会,由此获得知识以及对自身内心的思考,是个体主观的感受。
本文中所指的体验空间是室内外具有参与性的、引起人们互动的空间。在某空间中,通过感官体验吸引感知者的注意,实现人的身体与环境的零距离接触,使人主动参与到空间中来,加强人与空间的互动。虽然体验是个体主观地感受,但通过特殊的方式与手法对空间进行设计,使人们在想象的激发下产生共鸣,更具乐趣。
2 乡村体验空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乡村旅游中的生活体验。如江南水乡乌镇,通过对古老材质与建筑色调的描绘,给人独特的知觉享受。然而在空间设计上,这些案例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完善。
我国乡村民居存在着空间划分不明确、缺乏形式感等问题。现在的民居布局结构散乱,在空间组织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同时,农村与城市地区缺乏双向沟通,民居建设忽略了本村的地域文化,村民游客缺乏依恋感和归属感。如何来营造空间中的形式感,既保留地域特色,又能汲取当地文化元素用于现代化空间设计,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3 乡村体验空间的表现形式
乡村体验空间的表现形式离不开设计语言,本文主要从空间形态和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强化空间体验对主题和内容的支持,力求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情景。
3.1 空间形态
人们对乡村的认知与感受,是通过对此乡村空间形态的观察来实现的。“形”指形状,指乡村建筑、道路、园林等围合成的轮廓;“态”指内在发展方式,即每个物体与所占空间的密切关系。体验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形式感来增强体验性。
在乡村的体验空间中,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体验设计的重点在于将每个空间根据使用要求适宜地进行组合与划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这是乡村的教学空间。该校园运用完整的空间组织形式体现了项目所在农村的本土特性。设计中引入该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和场景,注重游人在建筑中穿行的步行交通体验。几处教学楼通过建筑间的相互借景和蜿蜒曲折的路径组织在一起,在为使用者带来兴奋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间上冗余的台阶和坡道,通过空间中交通路线的组织设计,成功营造出一种独特景致与具有地域特色的步行体验。因此,乡村民居的体验设计中要考虑空间的形态,,通过视线的外延和渗透,使整个空间更具有层次性和节奏感。
3.2 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运用是突出空间主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新型材料的结合,使乡村各个空间具有良好的地域特色的同时,又能解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
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能够清晰地表现该地区的文化与特色,有利于体验空间中对主题感的塑造。比如,甘肃武威的房屋建筑材料多采用夯土材料,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将其作为军事防御堡垒,后发展成为民居建筑材料,具有冬暖夏凉、价格低廉、绿色节能的特点。地域性材料有利于空間主题特色的表达,调节空间氛围,也可营造人流聚焦的空间节点。
3.3 智能与新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体验内容也得到进一步表现。智能化技术的加入使新颖的空间应运而生,这些体验空间以不同形式展示,使游人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更具体验性与趣味性。例如,桂林芦笛岩溶洞的大型水舞秀,利用悬浮影像与真实模型结合的大型幻影成像装置,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人们参与其中并产生互动,大大增强了空间的体验性。
4 结语
本文从体验空间的形态、材料及智能技术方面表现空间的主题性,增强人们在乡村居住体验的舒适度和感受度,让体验成为一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总之,乡村体验空间设计途径是有待研究的,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上加以思考,了解村民与游客的需求,协调好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才能唤醒具有乡土性的体验空间设计,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中国乡村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7.
[2]曲睿.古村落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