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2018-10-24吴爱华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客家人谚语对联

吴爱华

近千年來,在炎陵这方古老而绚丽的土地上,客家人以其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坚韧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创造出悠远而璀璨的客家文化。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人,我们借助《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的课题,结合炎陵县和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尝试把客家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为教学充实一些乡土教育资源,也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体现,做到走出教室学语文,开门学语文。

一、为语言积累添砖加瓦

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众多反映生产生活的谚语。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向家长、邻居、亲戚朋友等询问谚语,记录下来,分类整理。每月就学生搜集的谚语在班上交流、评比一次。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搜集到不少谚语,有体现客家人重视农业生产的,如“清明前好莳田,清明后好种豆”“,立夏起东风,禾苗收成丰”;有客家先民凡事克俭、诸事克勤的生动写照,如“田要日日到,屋要朝朝扫”,“扁担是条龙,一生食唔(不)穷”;有反映客家人“和为贵”思想的,如“家中唔和外人欺,公婆唔和子嫂欺”,“骂人的不高,挨骂的不矮”;也有反映客家人的乡土情结的,如“摘瓜寻藤,念祖寻根”,“金窝银窝,当不得自家狗窝”;还有客家人由对小家、对故乡的爱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国家的热爱的,如“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英雄,爱国方成大丈夫”等。

这样的客家谚语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德、处事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要求。学生积累、传承、发扬这些谚语,既有助于传扬客家传统美德,也有助于提升大众文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二、为“趣味语文”学习注入源头活水

客家方言语音优雅悠长、柔和缠绵,口头文化生动、形象,是汉语八大语系之一,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语言保护工程。与教材中的“趣味语文”学习结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本地方言土语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如板薯(形容人性格倔强)、推盘子(平整宅基地)、当昼(正午时分)、冇品相(形容一个人没有正经的样子)、聊(戏弄别人)、装文(推辞、很拘礼的样子)、打破(挑拨离间,破坏别人的婚姻等好事情)……这些方言土语十分有趣、传神,让这样的方言土语走进教室、走进语文课堂,丰富了语文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客家童谣是用客家方言吟唱、诵读的一种儿歌,代表性的有《月光光》《摇摇摆摆》《老鼠子,叫叽叽》《两兄弟》《斋公斋婆》等。比如《两兄弟》童谣,“两兄弟,学唱戏。戏难学,学补锅。补锅难扯炉(意即拉风箱),学打屠。打屠难买猪,学教书。教书细子(意即小学生)会燥耳(意即太烦人),学粜米。粜米难刮斗,学蒸酒……”谐趣幽默、韵律鲜明、朗朗上口,充分显示了儿童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童趣。学生在传唱中得到文化的浸润和美的熏陶。

三、为口语交际、习作提供素材

客家美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是客家人招待客人、拜年送礼不可或缺的。常见的客家美食有烫皮、姜糖丝、米豆腐、馓子、酿豆腐、印花米果、艾叶米果等。这样的美食,学生几乎每年都会跟着大人学做一回。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在班级群里先与家长沟通、协调好,要求家长尽量让孩子全程参与、全程体验。

舞龙耍狮是客家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沔渡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龙狮艺术之乡”,十都镇是“湖南省龙灯艺术之乡”,十都镇洋歧畲族村的“三人龙”曾获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金牌。舞龙耍狮表演时讲究扭绕、穿梭、翻转、钻窜,动作舒展,遒劲刚健,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和爆竹礼花的助兴,更显色彩缤纷、气势恢宏,蔚为热闹、壮观。

这些美食制作、民俗表演,学生参与后、看后都兴奋不已。在以“民风民俗”“夸家乡”“教你学一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中,学生因为获得了独有的体验,总感到有道不尽的事、说不完的话。

四、在生活中学语文

客家人素有贴对联的习惯。在男婚女嫁、新居乔迁、子女升学、庆贺新年、操办丧事等重大活动中,都一定要请当地的文化人书写对联张贴在门的两侧增添氛围。为彰显一个姓氏的文化底蕴,对联中还会嵌入当地的地名、当事人姓名。这些活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家长们都会携子女前往参加,我们要求学生多留意对联,多琢磨,把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2015年暑假,有学生在一名亲戚家的升学宴上录下了一副对联,联语中有地名,有感恩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炎陵县十都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客家人谚语对联
巧出对联
赖炜炜作品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