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
2018-10-24
这一期大《大众摄影》,通过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视点,回看了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40年来普通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专题《傅杰明的1984》,展示了美国人傅杰明在1984年来中国旅行时拍摄的影像。在武汉摄影家宋刚明组织的一次摄影活动中,我们见到了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傅杰明,尽管他在活动中出现的时间不长,却体现出对摄影独特的关注和理解,果然,他也是摄影爱好者,而手机里打开他发来的个人网站时,“中国、1984”这个关键词下的影像立刻就把人带入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光。
近些年,网络间不断浮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普通游客拍摄的中国影像,这些因诸多原因曾经沉默着的影像,不断引发人们的怀旧和感慨。它们的不断被发掘,是对中国影像史、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研究资料的补充和丰富。《大众摄影》2016年03期就曾以專题《无意之间——八十年代的非决定性瞬间》介绍了三位这样的外国业余摄影人。
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这个话题,可以列举出很多知名案例,它们所提供的中国影像史不可或缺的视觉资料,呈现了来自西方观看和拍摄的意义,其间涉及到的摄影师个体,更是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章,相关研究和阐释的著作就有《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每一声快门都忧伤》《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影像史记》《尘封的老照片——70 年前外国人镜头中的中国》等。就在我们这个专题筹划过程中,旅美策展人、评论家王瑞回国并到杂志社进行探访,其间聊起他在国外多年接触、收集到的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资料,因此我们邀请他从一些相关著作入手撰文进而带出那些拍摄者和影像,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局部、概括的梳理,其中提到的相关著作不失为研读此话题的一份书单。
而《影像见证40年》特稿则是通过中国人自我的观看与记录,展示了时代发展、摄影发展的脉络。这个专稿中的作品选自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展示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变化的同时,也让观者了解到摄影界知名摄影家等更为丰富驳杂的信息。在摄影还未成为生活方式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界已开始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少数持有相机的人,代替了社会大众的观看,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同时,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国外摄影的信息,也对本土摄影师的观看方式、拍摄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当这么多老照片集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一个题材下的东西方观看,其文化差异,不知在具体的照片中,是否也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