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在哪里?

2018-10-24梁衡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武陵桃花源记桃花源

梁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

②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阁,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③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④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⑤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地比桃花源也算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⑥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⑦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⑧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的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⑨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⑩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有删改)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成为风景的偶像,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状态的向往,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标记。

B.作者将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迹可寻。

C.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以此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桃花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记叙现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场景,与《桃花源记》描写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歡乐。

【解题思路】

本题从写作对象、内容理解、手法分析、主旨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难在错误干扰项较多,因而增强了选择的难度。

A项从写作对象的意蕴角度设题,重在对桃花源寄寓的人生状态、文化意蕴的理解。

B项从考查文章内容的角度设题,考查修辞手法作用。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观点是“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海市蜃楼”是指桃花源不是自然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精神,是理想人生状态中的文化意蕴。因而不能从海市蜃楼这一特点,就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迹可寻。故B项不正确。

C项考查引用陶渊明诗文的表达效果。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因此要关注每一处引用要表达的主旨情感。结合文章引用陶渊明诗文的部分,抓住选项中的“文化意味”,分析是否还有其他效果。第⑨自然段引用《桃花源记》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也是一种生活符号。故C项不正确。

D项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第⑨段描述现代武陵人的生活场景,并与《桃花源记》描写的生活形成对比,分析“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进而突出了第⑩段关于主旨情感的结论“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因而“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欢乐”显得肤浅,而未切中肯綮。故D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A

2.文中写到的两处桃花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生首先要定位筛选有效信息区间,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人物感受的句子。

第一处为第③④段,描写了桃花源在武夷山区桃花源。第③段为景物描写,抓住“地敞为坪”“青草如茵”“碧水如镜”“山崖倒映”“绿树四合”“凉风拂衣”等词语,进行意境归纳,得出“清净”“明快”“开阔”“悠然”等意境描述词语。

第④段引用戚继光、陆游、辛弃疾典故,得出人物的共同感受,超然物外、洗尽铅华、淡然从容等。

第二处为第⑤⑥⑦⑧⑨段,描写了湖北恩施桃花源。第⑦段,要抓住“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第⑧段,要抓住“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第⑨段,要抓住民俗民风描写,得出质朴自然。对关键句进行归纳概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处风景清净怡人,令人淡去浮华、超然世外(返璞归真);第二处民俗质朴自然,在歌舞中体秦风汉韵、达观心态,让人获得生命启示和情感蕴藉。

3.结合文本,谈谈以“桃花源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于标题内容、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因此答题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题目自身是否存在某种手法。本文题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要答出设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自问自答,激发读者思考。文章具体回答了桃花源在人们心里、生活里、文化里等。

二是题目在结构上统辖到哪些自然段,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两处桃花源的描写,分析桃花源各自的特点及内涵。

三是题目在内容情感方面蕴含哪些含义。文章第①②⑩段,在結构上起到总述作用。因此,要进行关键语句分析及归纳,各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是虚构,幻化成形,每个桃花源都有陶渊明的影子,另一个是“桃花源既是生活符号,也是文化符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理想境界”。

【参考答案】

用问句作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引导人们寻找桃花源,写出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幻化为万形,以各种美丽姿态存在于现实中,每个桃花源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桃花源既是生活符号,也是文化符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理想境界;从而作出“桃花源在人们心里”的回答。

猜你喜欢

武陵桃花源记桃花源
菊与星
茶山道上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武陵酒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你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武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