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奶和 年的诺贝尔奖

2018-10-24董玉洁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考查奶奶

董玉洁

①1930年,20出頭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②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③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④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远。

⑤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身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⑥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⑦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⑧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⑨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郁郁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⑩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作好铺垫,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考点说明】

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解题思路】

结合文本,从文章内容、主旨情感、语言风格等角度,筛选各选项的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和关键辩证点,并一一验证。

A项重在区分“平实”“幽默”,第一自然段,采用平叙手法,语言简练,而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性急”“继母”“庇护”等人性化词语的使用,可见幽默。

B项考查写作方法的效果,奶奶和洛伦兹对比鲜明,看似突兀,但更容易凸显主旨。

C项考查文章主旨。作者在文中写奶奶和洛伦兹的事,是要借此引发读者对两种人生的思考,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因此理解错误。

D项考查作者情感态度。描述奶奶与洛伦兹的异同点,并得出作者对奶奶人生的观点,“有些许遗憾,但并未否定”。

【参考答案】C

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

考查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

本文主要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奶奶和诺贝尔奖得主洛伦兹,两人都对鸡鸭的认母现象有着相同的理解,但生活背景、学习经历、人生成就却各不相同,非常明显的是对比手法。

【参考答案】

①本文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②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奶奶与诺贝尔奖得主洛伦兹的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对比。③新颖的构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误区评析】

有很多同学从情节设计、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答“双线交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是不准确的。“双线交织”是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特点是同时具备两条存在和发展的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并行式、寓言式、包容式。其中,并行式结构中连缀文章的两条线索往往是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寓言式双线结构,把故事的许多内容和情感蕴含在寓言性材料中得到表现,使主题显得丰厚而有意味;包容式双线结构,即我们常说的明暗双线。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

这篇文章并未形成一件完整的叙事,而是围绕人生幸福的思考,进行了有组织的选材。第①②段写奶奶意识到鸡鸭有“认母”现象,第③段写洛伦兹发现了动物的“铭记”现象,第④~⑦段写了奶奶与洛伦兹在科学研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人生成就方面的不同表现,第⑧⑨段写了洛伦兹与奶奶在历史大背景下的不幸遭遇及奶奶作为小人物的幸福。第⑩段通过设问,提出关于幸福的思考。

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说明】

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

【解题思路】

本题在于通过人物故事,分析文章主旨情感,即梳理文章情节,抓住奶奶或洛伦兹的人生事件,分析哪一种人生更幸福。

首先,这道题是一道关于文章主旨情感的开放性命题,要求做题人阐述观点并分析,自圆其说,开放度较大。

其次,本文重在引发人们对两种不同人生,哪种更幸福的思考,并未明确地褒贬奶奶或洛伦兹的人生,因此主要看答题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最后,本题对于哪种人生更幸福的理解,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命题,这样更易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

①因为他以自己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生更有价值;②而奶奶虽然早在洛伦兹之前就发现了“认母现象”,却无法上升为理论,这样的人生是平淡的,与洛伦兹的人生无法比。

示例二:我认为奶奶笑得更幸福。

①奶奶一生虽然未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奶奶在饲养鸡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在时代不幸的际遇中,保持了奋斗,并養活了家人,享受到了普通人的天伦之乐;②洛伦兹虽然发现了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饱受战争折磨,晚年境遇不幸,茕茕孑立;③奶奶的幸福真实而易得,普通而世俗,因此奶奶笑得更幸福的。

示例三:

我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

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②洛伦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的探究,在科学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他是幸福的;③奶奶的幸福真实而易得,因此也是幸福的。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考查奶奶
给奶奶按摩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