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中轴线的修缮与建设

2018-10-24刘仲华

前线 2018年9期
关键词:太和殿景山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代礼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它最后定型并达到全盛面貌是在清代中期,尤其是清前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对中轴线的恢复与建设,为清代中轴线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顺治朝的修缮与重建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清军进入京师后,为了迎接顺治帝移驾北京,开始了对宫殿的修缮。这是清代建设中轴线的开始。清政权正式迁都北京后,中轴线区域宫殿的修缮陆续展开。立国之初,财政紧张,因此这时的修缮对象主要是为了保证朝政的基本运转。例如,午门两掖门外原有东西两廊,为六科朝臣上朝时所使用的朝房,各官按品级坐立,但李自成农民军离开北京时将其焚毁,结果导致每遇朝参,各官坐立无所。一旦遇到刮风下大雨,群臣更是无处立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工部重建东西朝房,以供大臣上朝时使用。这个工程就是保证政治运转的当务之急。

在所有的修建中,以皇帝理政和起居所使用的宫殿最为紧要。顺治二年五月,太和殿、中和殿和位育宫开工修缮。三年(公元1646年)十月,太和、中和殿、体仁阁以及太和门等工程竣工。十二月,由保和殿改建而成的位育宫完工,顺治帝移居此处,前后使用十余年,直到十三年(公元1656年)乾清宫完工后才移居乾清宫。这一批建筑的完工,基本上恢复了遭受战火破坏的中轴线格局和面貌。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顺治帝亲政伊始,时年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顺治帝遇到难题往往请教母亲即孝庄太后,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览。为了便于皇太后过问国事,顺治帝特将内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内。八年五月,承天门楼上梁,并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六月,位于紫禁城后土山上、点缀中轴线西侧的一处重要建筑白塔建成(即北海白塔)。十年(公元1653年)六月,作为皇太后住处的慈宁宫竣工。第二天,皇太后便移居慈宁宫(后来,孝庄太后一直居住于慈宁宫,直到去世)。

自顺治元年以来,位于中轴线区域的修建工程年年都有,但由于时值清初战火倥偬、饷银紧缺之际,很多工程不得不暂缓。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正月,居住在南苑的顺治帝再次提出修造乾清宫,经议政王大臣等会议,确定当年再次开工,否则已经储备的木料,若经长期雨水浸淋,一旦糟朽,将来会靡费更多。当月,乾清、景仁、承乾、永寿四宫同时开工。这是顺治朝中轴线宫殿修建的第二次高潮。六月,紫禁城、景山、瀛台定名。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四月,乾清宫、坤宁宫以及景仁宫等宫殿告竣。闰五月底,乾清宫、乾清门、坤宁宫、坤宁门、交泰殿以及景仁、永寿、承乾、翊坤、钟粹、储秀宫等完工。乾清、坤宁、景仁等宫殿告成后,顺治帝第二次册皇后,还册封了董鄂妃为贤妃。事实上,乾清宫落成后,顺治帝并没有立即居住于此,而是携董鄂妃前往南苑长期居住。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刚刚完工不足两年的乾清宫出现建筑质量问题,“经雨辄漏,墙壁欹斜,地砖亦不平稳,阶石坼缝,甚不坚整”。顺治帝只能再次移居保和殿。

康熙朝的修缮与重建

康熙时期延续了顺治时期对中轴线区域宫殿坛庙等国家礼制建筑的大规模修缮与重建。作为“中华统绪”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清代统治者亦将此视为自己正统性的标志。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三月,命工部修葺历代帝王庙。至于皇帝的居处,这时仍未稳定下来。康熙帝即位后亦仍居住于保和殿(时称清宁宫),八年(公元1669年)正月又一度从保和殿移居武英殿。康熙帝亲政后,孝庄太后命修缮乾清宫、交泰殿。这次修缮速度很快,不足一年乾清宫、太和殿便已完工。康熙帝遵太皇太后之命,又从武英殿移居乾清宫。但这次维修仍未能较长期地解决问题,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初四,康熙帝又因修葺乾清宫,于次日移驻瀛台,暂留数日。这次修葺仍是一次小的修补。

屋漏偏逢连夜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十二月,仅使用了10年的太和殿遭受火灾。而太和殿的重建工程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才真正开始。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七月,太和殿完工。据王士祯《居易录》记述,主持这次重建太和殿工程的是著名宫廷建筑师梁九。梁九从明末到清初,一直在紫禁城里任工匠。在没有现代设计工具的条件下,全部太和殿的外形设计、内部结构、梁枋椽柱、斗拱飞檐多达万件,全凭梁九悉心筹划。他最常用的办法是制造模型小样,先用木条制出小型木殿模型,“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

康熙时期中轴线区域建成的另一重要建筑是文华殿。自明以来,文华殿是帝王举行经筵之所,不仅事关帝王好学勤政之本,而且是封建王朝崇儒重道的象征。为尽快恢复经筵,早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时,就曾经准备兴修文华殿。十年(公元1693年)五月,顺治帝要求文华殿尽快动工,为经筵做准备,“著工部即将文华殿作速起造,以便讲求古训”。但由于顺治后期满汉的权力斗争,被视为汉官权势的经筵活动始终未能排上日程,文华殿的建设也一拖再拖。康熙帝亲政后,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尊崇儒学,因此专供帝王经筵的文华殿又得以开工。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文华殿终于落成。

康熙朝后期,中軸线区域的宫殿修缮工程趋于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建筑到此时已经基本修缮一遍,有的甚至一修再修,已进入稳定的维护使用时期。另一方面,是康熙帝时常以节俭自省,只要遇到天时亢旱或者水灾蝗灾,便立即下令停止一切修葺工程。

清中期中轴线的完善与定型

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中轴线建设走向辉煌并最后完善定型的时期。雍正即位伊始,最重要的工程是景山寿皇殿的修缮。这首先缘起于康熙帝的去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便命修景山寿皇殿,以便在离皇宫近处停放梓宫。雍正帝谕曰:“朕受皇考深恩,如天罔极,忽升仙驭,攀恋无从,惟有朝夕瞻近梓宫,稍尽哀慕之忱。”而诸王大臣所商议的安奉之处,或在南海子,或在郑家庄,这两个地方都远隔郊外,离皇宫太远,不便于雍正帝时常亲临祭奠。景山寿皇殿在顺治帝去世时,就曾经作为顺治帝梓宫停放之处。顺治帝停灵共计百日后,在寿皇殿前举行火化。此后顺治帝的骨灰继续安放在寿皇殿,直到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四月,同孝献皇后董鄂氏及孝康皇后佟佳氏的骨灰一同自景山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此后,康熙帝将该殿作为检阅射箭之所。康熙帝去世之后,雍正帝将康熙皇帝的“御容”画像奉祀于该殿。后来,该殿及景山也作囚禁之所。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雍正帝借口诚亲王胤祉参加怡亲王胤祥丧事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 ”。后胤祉即被关押在景山至死。

雍正即位之初,修缮的另一处宫殿是养心殿。据雍正帝自称,他因不忍心前往刚刚去世的父皇长期使用的乾清宫居住,才命将养心殿略加修葺,以供自己在27个月内的守孝期间居住。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释服,行大祭礼,雍正帝正式移居养心殿。此后每日黎明,雍正帝亲诣寿皇殿奠献,致敬尽哀。除了以上寿皇殿、养心殿的修缮之外,雍正一朝13年期间的工程建設大幅缩减,大多只是日常的维护与常规修缮。

乾隆时期,物阜民丰,经济社会稳定,国库雄厚,北京中轴线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乾隆帝重视礼制建设,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建,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朝嘉靖改制后又一重要时期。从明代直至清前期,皇帝斋戒时一直居住于斋宫无梁殿内,直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雍正在紫禁城内新建一斋宫,并将祭前斋宿改在紫禁城斋宫中进行。到了乾隆时期,为表达其祭天诚意,乾隆认为斋戒还应在南郊斋宫进行。当时,长期闲置的天坛斋宫已出现严重破损,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六月,乾隆帝命修南北郊斋宫。十二年(公元1747年),又对损坏严重的天坛内外坛墙进行修缮,为整齐划一,将原土墙拆修,内外垣墙身两侧铲去浮土,上包城砖两进,下包城砖三进。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因圜丘坛上陈设幄次以及祭品的空间过于狭窄,又扩建圜丘。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改建大享殿(即祈年殿)两庑。根据乾隆皇帝御旨,此次重修,改祈年殿瓦色及坛面墁石,但因各坛门及祈谷坛门各座及随门围垣离坛稍远,仍照旧制盖覆绿瓦。同时,大享殿、东西两庑原为两重,前九间,后七间,此次重修时将后七间拆除。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改造工程竣成,乾隆皇帝亲书匾额,匾左书满文,右为汉字,俱题“祈年殿”。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建皇穹宇。皇穹宇在圜丘之北,基周十三丈七寸,高九尺,台面前檐镶砌青白石,周围接漫天青色琉璃砖一路。殿庑柱槛均青色琉璃,正殿供奉皇天上帝,配位列祖列宗;东房供奉大明、二十八宿、周天星辰等神;西庑供奉夜明、风云雷雨诸神。围垣周长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一丈八寸,门三,均南向。乾隆朝改建皇穹宇,将重檐式殿顶改做单檐式,地面用青石铺墁,围墙墙身及槛均用山东临清城砖砌成。此城砖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著称于世。皇穹宇围墙以此成为今举世闻名的“回音壁”。

除了天坛,乾隆一朝还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在紫禁城内,改建新建的宫殿有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雨花阁、中正殿、寿安宫、慈宁宫及花园、宁寿宫、文渊阁、毓庆宫等,此外还有先农坛、方泽坛、日坛、月坛以及景山等坛庙礼制建筑的修建。实体建筑之外,乾隆时期还对中轴线区域的礼制,诸如祭祀乐舞生的训练和管理、祭天器具外形材质等很多方面都进行重新规范。总之,乾隆朝对中轴线的建设,不仅成为中轴线区域礼制文化的高峰,而且延续至清末,为北京中轴线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仲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太和殿景山中轴线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影像志
英勇的旧寨塔保卫战
紫禁城在1918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三)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