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

2018-10-24周鑫宇

前线 2018年9期
关键词:维度国际化京津冀

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之一,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和战略意涵下,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以及与北京城市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国家外交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思考。

国际交往中心的历史维度

北京市的外交服务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新时期。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指出,北京“要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日益良好的条件”。当时中央提出的国际交往中心,实际上是指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的对外交往中心,其核心指向承载和发挥好首都的外交功能。从国内来看,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全面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北京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比较有限。从对外来看,国际关系仍然处在冷战的矛盾漩涡中,中国的外交关系网络刚刚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原因,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中的活动尚不活跃。当时的北京,只有一个国际化维度,就是把国家的外交工作服务好、保障好。尤其是1979年中美建交,北京的使馆区开始发展、扩建,居住在北京的外交官员和记者迅速增多,外交国事活动大量增加。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尚未全面建立的情况下,在北京开展的政府间外交也是带动全国对外开放的主窗口。这是北京城市国际化的一维时代。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发展,城市维度的国际化形态开始成长。10 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将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规划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长期发展目标。2001年2月,北京“十五规划”提出建立 “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這版规划把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提出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无论是“国际城市”“国际大都市”还是“世界城市”,北京的国际化定位始终与“现代化”的定位相伴相随。北京通过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贸易活动,在国际资本流动和技术合作中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作为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迅速增加。同时,北京继续服务于越发频繁和高端的国家外交活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外交的能力。这是北京“都”与“城”二维国际化的阶段。

2010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视察北京的时候,提出北京国际化的新思路。他讲话中的“五个之都”建设,包括“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等。这些目标与过去的“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等导向明显不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2017年,北京新的城市规划正式确认了“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并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未来城市定位调整发展的“牛鼻子”。这次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区别于过去20多年城市维度的国家化路径,也超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维度的国际化路径,属于第三维度国际化。与前两种维度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国际化的动力除了城市发展和国家外交,还要增加国际性的因素,国际主体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国家外交的服务和承载功能不但不会削弱,还会不断加强,会倒逼北京的城市建设向更优质、更协同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都”与“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并举的三维时代。

国际交往中心的现实内涵

国际交往中心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环境的改善,国际活动的聚集,需要城市各方面水平的整体提升。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协同关系。由科技进步带来的追赶型发展和创新型发展,是中国和亚洲国家近年来展示出的突出形象,也是关系到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格局。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往,以大量的国际学术合作、科技交流、人才流动为依托,北京才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也是相辅相成的。北京的文化既要开放包容,又要体现东方特色,代表亚洲文化形成文化向心力,对世界其他文明板块形成文化吸引力。通过北京,世界可以了解东方、通向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可以为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带来更强的综合性区位优势。

国际交往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北京新总规明确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具体表现在“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这属于典型的城市维度国际化目标。规划指明要“充分发挥北京一核的引领作用”,“在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同时,大力推进内部功能重组,引领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其中,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指北京用世界级城市资源实力补充京津冀城市群落发展。国际优质要素的聚集地在北京,以北京为交往和创新平台,可以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提升和环境改善提供全球性资源。

国际交往中心与国家外交的关系。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国家外交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外围环境的改善,还要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贡献全球治理方案,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北京是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场、新型全球治理的心脏。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首都维度的城市国际化补充了新的内涵。

(作者:周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 宋明晏

猜你喜欢

维度国际化京津冀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