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龙江故事”
2018-10-24李爱玲高斌
李爱玲 高斌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仓,是全国重点林区,也是老重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东北振兴的大局。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黑龙江省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今年7月,本刊记者跟随“2018年全国地方党刊改革开放走龙江”联合采访团来到黑龙江,通过实地踏勘,感知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龙江故事”。
坚持绿色发展:把冰天雪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被誉为“森林之冠”的黑龙江,全省森林覆盖率46.14%,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天然的生态优势让黑龙江把生态旅游、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绿色发展要素放在了首要位置。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是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市。一下飞机,我们就被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绿吸引了。漠河人骄傲地介绍说,漠河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生态是其最大的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92.52%,是零污染的生态城市。天然氧吧、独一无二的城市原始森林公园——松苑就坐落在市中心,公园里每立方厘米空气负离子浓度达到5万~7万个。漠河北端的临江小镇——北极村,是全国唯一可以观赏北极光、极昼和极夜等天文奇观的地方,素有“神州北极”之美誉。利用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漠河市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转型的重点方向。依托中国最北、龙江之源、极地天象、鄂伦春文化发源地,以及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漠河市开辟了“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打造“北极光节”“冰雪汽车越野赛”“冬至文化节”等旅游文化品牌。仅2018年1—6月,漠河市旅游人数就达到了140.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这对于只有8万多人口的漠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在齐齐哈尔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同样感受到“绿色发展”的力量。保护区建于1979年,以保护丹顶鹤等珍贵、稀有水禽为主,面积21万公顷,属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鹤家乡”。在这里,一碧万顷的水面、随风飘摇的芦苇和低空盘旋的飞鸟,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丹顶鹤野化放飞训练是扎龙所有景点的魂魄,每天固定时间,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舞动着洁白的翅膀,在湛蓝的天空自由翱翔,让人有进入仙境的感觉。保护区拥有全国建立最早(1976年)、规模最大的丹顶鹤人工散放驯养繁殖不迁徙种群。截至目前,累计成功繁育丹顶鹤近1000只,野化丹顶鹤约280只。
坚持创新发展:老国企焕发新青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黑龙江省是中国重工业基地,有哈电集团、齐齐哈尔北方机器、中国一重等一大批被称之为民族工业脊梁的大型国有企业。新时代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中国一重(全称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中国一重从诞生起,就肩负起了振兴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重曾经历了痛苦的转轨阶段。2014—2016年,受外部市场需求及企业自身转型滞后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企业又一次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连续三年亏损运行。面对困境,中国一重坚持以改促变、以变促通、以通促活,通过持续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介绍,为了救活企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每天7点的早间运营调度会制度,是我们解放思想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大事不过天,小事不过班,第一时间解决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问题。”集团制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劳动人事、薪酬分配等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改革活力。
创新发展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中国一重十分重视发挥技术人员和劳模的作用。在工作车间,记者看到多个劳模工作室,这是集团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创新举措。重型装备事业部党委书记葛树义介绍:“中国一重通过采取打通营销、管理、技术、技能四个职业发展通道赢得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创新和技术攻关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劳模围绕生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一重在2017年一举扭转连续亏损的不利局面。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截至目前,中国一重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近40项,省部级科技奖项150余项,有效专利496项;在核电、石化和冶金成套装备领域,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重大转变。
在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记者体验了老国企的另一种转型创新。依托原国营庆华工具厂(新中国最大的枪厂、“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的诞生地)部分工业遗址,北安市建立了全国唯一一家枪械主题博物馆。博物馆以“共和国枪械的摇篮”为主题,展出各类枪械539支,机床149台,保存了10万余册珍贵的红色军工档案,对传承北安“北国枪城”红色军工历史、发扬老军工企业艰苦创业精神、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开放发展:从“西瓜换化肥”到现代“雙城记”
黑龙江与俄罗斯有着近3000公里的边境线,既是守卫祖国边疆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黑龙江众多的口岸城市中,黑河市地位重要、意义特殊,被称为“中俄之窗”“欧亚之门”。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货运码头间距3500米、客运码头间距650米,是中俄边境线上距离最近、规格最高的对应口岸,有“中俄双子城”之称。站在黑河口岸,对面的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建筑清晰可见。1984年,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黑河时,提出了“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齐飞”的战略构想。1987年9月,黑河用208吨西瓜,换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360吨化肥,这就是著名的“西瓜换化肥”的故事。自此,中苏边境贸易逐步恢复。1992年3月,黑河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首批开放城市。同年9月,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成立,为首批具有沿边属性的国家级开发区。2011年,黑河市与阿穆尔州联手打造“两国一城”,不断推动各领域合作走向深入。据统计,黑河口岸自1987年恢复开通至2017年末,累计实现运输出入境旅客1971.1万人次、进出口货物832.1万吨,年贸易额从最初不到10万美元发展到现在的42亿美元。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中俄双方深化了在贸易、项目、园区建设、通道建设、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两国一城、共同繁荣”的理念使“中俄双子城”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当前,筹划了28年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正在紧张施工中,计划于2019年10月建成通车。据测算,从黑河口岸进入俄罗斯腹地,比从绥芬河和东宁近1500公里,可以大幅降低中俄货物流通的综合费用。依托黑龙江大桥,中俄两国地方政府同步規划在桥头建设新的特殊经济区,以产城新区、产城一体化为总体功能定位,打造集口岸物流、产城融合、进出口加工于一体的区域发展示范区。
坚持党建引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黑龙江流域孕育了独特、丰富的历史文脉,先后形成了以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黑龙江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有力支撑。新时代,这种动力转化为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和党建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有这样一个党组织:四十多年来,始终“站在排头不让,扛着红旗不放”,先后三次受到中组部表彰,一次受到党中央表彰,被授予“烈火攻不破的堡垒”“林区转型示范场、生态建设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木材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前哨林场党总支 “抓转型、上项目、当先锋、富职工”,带领265名职工开展创业项目,通过建立食用菌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引进食品、饮品加工企业等,顺利实现职工转岗和经济转型。如今,在一排排食用菌大棚里,灵芝、木耳长势喜人。这是前哨林场党建引领管护区经济转型项目之一。
在黑河北安市,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1945年11月15日,受党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历时72天、步行4000公里来到北安,在黑龙江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北安由此具有了源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基因,成为东北的“红色之都”,拥有“塞北延安”的美名。北安市委书记黄士伟说:“北安与延安,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相距几千里,是伟大的革命斗争把两地紧密联系起来,铸就薪火相传的红色血脉。”为传承红色基因,北安市提出全力打造“塞北延安”红色品牌,广泛传颂延安精神、抗大精神,不断扩大北安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2018年4月17日,北安市与延安市宝塔区正式缔结为友好市区,北安红色历史文化建设就此迎来新起点、新标志。
在黑龙江,类似前哨林场党总支、红色北安的故事还有很多:漠河市北极村党支部利用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建品牌;漠河市黑山村党支部以生态示范园为抓手,通过传帮接带,努力实现“好班子、新路子、菜篮子、钱袋子、好日子”目标;中国一重集团把党建工作重点放在生产经营的关键点上,着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筑牢企业发展的“根”和“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短短几天的采访,一个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龙江形象镌入脑海,久久不忘。
责任编辑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