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考场
2018-10-24
1.【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面是一种感觉,可以自我感觉,也可以是给人的一种感受。有面子的体面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体面是由外而内的,是内涵的折射。
你对上面的话有何感受,请结合个人体验完成写作。
【微指导】“体面”有三层意思:①体统;身份;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从第一层意思理解,“体面”是规矩、制度、格局,是合乎个人身份、社会地位的行为举止;从第二层意思分析,“体面”是一种光彩、一种荣耀,是外貌、身份的显赫展现;从第三层意思分析,“体面”是外貌的漂亮、美丽。
因此,作文的立意要把“体面”的三层含义和材料的三个角度结合起来。如果从“体统、身份”的层面理解,可以讨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只是社会赋予这个人的外在表现而已,真正的“体面”应该体现为自我的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如果从“外貌的美丽”这一层面理解,可以从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辩证角度论述,讨论真正的美丽在于心灵美等。
总之,不能泛泛而谈“体面”,不能只是解释“体面”的表现、“体面”的意思,而要深入分析“体面”与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微写作】人难免有不顺,甚至穷困潦倒的时候。身处困境,你可以粗茶淡饭,可以破衣旧帽,但不可以蓬头垢面,食“嗟来之食”。粗茶淡饭,也要做出一份精致;破衣旧帽,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得体地穿戴在身上。因为,外表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公共场所,有人不懂得肃静,大吵大闹;排队购物,有人插队,不遵守秩序;手中的垃圾,随手一扔;公交车上,抢占孕妇座位;洁白的墙壁上,随手涂鸦;旅游景区,在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结伴违反交规闯红灯,还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此类行为不胜枚举,令人汗颜,丢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面”,也是民族的“体面”。
【微点评】文段注重了两个方面:(1)正反对比论证。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个人谈起,论证了“体面”之于一个人是精神风貌的体现,不可失。(2)合理使用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公共场合部分国民不顾及“体面”的事情,从小我谈及公众的层面,论证上升了一个层次。(3)注重概括总结。作者列举了事例后没有急于收束,而是增加了总结性的语言,紧扣论点。
2.【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汉·桓宽)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
上面六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报告中都引用过,你对这几句话有怎样的了解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完成写作。
【微指导】这是一道名言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逐句分析名言,提炼出每句名言的大意;二是综合分析多则名言,从相同(似)或相对(反)的角度归类分析;三是根据归类内容,挑选一个观点论述。
我们选两则或三则为基础立意,有下列的观点:综合①③④立意,可以谈修身养性,永葆高洁。综合②③⑤立意,可以谈实现“中国梦”,需要与时俱进;即使成功,也要冷静、初心不改。综合②④⑤,可以谈在创新的征程中,踏遍青山,寻觅属于自己的风景,不骄不躁,清气永存。综合①③⑤或③④⑤,可以谈成大事者,需要担当、坚守、谦逊。综合①④,可以谈坚守信念,远恶守善。综合②⑤,可以谈为国革新,无畏祸福。综合③④,可以谈坚守清廉(高洁),无惧诱惑。综合②⑥,可以谈为创新而奋斗,风景独好等。
【微写作】诱惑是一个有毒的蘑菇,是一个长满鲜花的陷阱,拒绝它,需要清醒的意识。城市的繁华,对乡村人来说是一种诱惑;蓝天白云青草野花,却成为城市人梦中的渴望……正应了那句话,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很累,一小半缘于生存的压力,一大半缘于攀比。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取所当取,是拒绝诱惑的最好办法。圣人云:“欲望大奢者,失望亦多。”对欲望的过分追求,会使自己成了欲念的奴隶。患得患失,追名逐利,百弊无一利。一生能有多少时间任你去挥霍?幸福的人生,应该是自由的,不为外物所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得住自己的那份自由。某一方面的东西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自由往往也越多。比如,有了温暖的家,便放弃了远行的自由;有了称心的工作,便没有了奋斗的自由;有了太多的金钱,便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知足才能常乐。是一株小草,就不要奢望长成参天大树,你只要为春天奉献你应有的绿色;是一盏油灯,就不必奢求如电灯光明如昼,你只要照亮所能及的角落;是一条小溪,就不必渴盼如海博大,你只要滋润你走过的地方;这便是成功,不必要为那得不到的诱惑而去毁灭自己。
【微点评】文段中的论证方式很丰富,增强了论证的力度。(1)使用比喻论证的方式,第一自然段用“有毒的蘑菇”“长满鲜花的陷阱”来比喻“诱惑”,能够让人一下子明白“诱惑”的特征。(2)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全面立体地论证“诱惑”的具体表现。告诫我们要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取所当取,知足常乐。
3.【微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傳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打造铜锣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一面新锣就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微指导】材料叙述的是传统工艺打造一面铜锣的经过:千锤锻打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象美观),然后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锣面不停敲打找到定音部位用一两锤定音。由此分析,文章的立意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千锤百炼”,可以立意为“成功需要积淀”“锤炼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等;二是“一锤定音”,可以立意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在最后关头决然一击”;三是“千锤打锣和一锤定音”,辩证分析、讨论“过程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微写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概括了苏轼人文生涯的经验,前半句讲学习心态,后半句讲治学修养。“博观”是指视野开阔,博览广采;“约取”是指眼光独到,去粗取精;“厚积”是指重视积累,追求真理;“薄发”是指自我约束,宁缺毋滥。苏轼提出的这四点,是他完整的学术精神。
锋芒未能一展时不要心急,应当选择去沉淀和磨砺。燕子若想高飞,尚须在低处蓄力,我们若要成功,更应厚积而后薄发。
时光回溯千年,晋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左思为写《三都赋》,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舍中院内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记录。历经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随即风靡京都,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
经过十年的深厚积累,才有了左思一朝的名震京都,其貌不扬的他也得以崭露锋芒,扬眉吐气。
十年雪落,当山峰再无一处异色时,方有雪顶的不染纤尘;百年聚雨,当堤岸再也无法阻拦时,才有大河的一朝奔涌。
【微点评】(1)文章开篇引用苏轼的事例进行论证,多使用四字词语,语言凝练,使得文段主题和苏轼名言相得益彰。(2)自然、人生、社会三者结合,使论述更全面。文段不仅列举了苏轼、左思等“厚积薄发”的事例、事理,而且还用对偶的手法,写自然界的“雪”成就纤尘不染的“雪顶”和“雨”成就奔流不息的大河,用自然来诠释人生的哲理,使文章更为全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后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