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2018-10-24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在她一年级时,学校停课,严歌苓便回家看书。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经典小说,她都能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想看什么都可以,父亲也从不阻拦。小小年纪,她读《唐璜》《战争与和平》《复活》。
严歌苓说,我12岁就成年了。12岁的她考入了成都军区歌舞团,成了一名跳芭蕾的文艺兵。但她从未放弃阅读。一个夏天的晚上,在文工团的仓库里,她发现了很多发霉的书。她异常兴奋,偷偷把书绑在裤腿里,带回了宿舍。其中一本《拜伦传》影响了严歌苓的一生。
20岁时,严歌苓主动请缨,成了一名战地记者。在野战医院里,她亲眼目睹了一千多名伤员在死亡线上挣扎,人像动物一样咆哮。她更加读懂了生命的含义,也愈发觉得,舞蹈已经无法充分表达她的内心。
从前线回到成都,她创作了《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后来,她只带了三本“新概念英语”、一本词典,就登上了赴美的飞机。在餐馆洗盘子时,两只胳膊都写满了英语单词,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学习,把三本“新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就这样,一年后,她被美国两所知名大学的写作专业录取。
一切都变了,只有一样从没有变过——严歌苓一直坚持着写作。读研究生期间,她的小说《少女小渔》获得了台湾文学奖。就在得奖的第二天,严歌苓接到了一个电话,严歌苓的第一次电影版权,就这样卖给华人世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李安。此后,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
1.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學文学系教授陈晓明
2.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