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
2018-10-24杨晓丽
杨晓丽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小脑幕;大脑镰;CT;外伤性
【中图分类号】R7428+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221-01
硬膜下血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疾病[1],可将其归纳为复合型血肿与单纯型血肿,主要见于颅骨内板下方颅脑凸面[2]。该类疾病是颅脑外伤最常见的一类颅内出血疾病,占所有颅脑损伤的5%~6%,占所有颅内血肿的50%~60%。为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收治的98例患者纳入实验,并进行CT诊断,分析其影像学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颅脑外伤史,加速伤26例,交通事故伤17例,坠落伤22例,打击伤33例;着力部位:枕部53例,额部45例;临床症状:恶心、呕吐、头晕症状35例,短暂昏迷史14例,意识障碍、烦躁12例,颈项强直22例,锥体束征15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2±320)岁。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取CT检查,选择CT诊断仪,以OML作为基线进行颅脑检查,参数分别为120~140 kV与80~100 mA,层厚、层间距、层数分别为100 mm、100mm、9~12层,其中12例给予薄层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均为20mm。
13观察指标分析CT诊断的准确性,分析该类疾病患者CT诊断的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密度、占位效应。
2结果
21血肿部位、血肿类型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
22血肿形态、血肿密度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出血量较少,可观察到细条索状中线,若出血量较多,则为粗细不均的条带状中线,包括一侧较平直,另外一侧较为模糊;对于双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相比单侧患者,其血肿灶往往较宽且分布不均,某些血肿灶边缘比较模糊。对于单侧小脑幕血肿患者来说,主要为片状或者新月形,某些病变存在较为模糊的边缘。
23占位效应对于单纯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多半表现為不是十分明显的占位效应,若患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将会出现较浅、较模糊的脑裂、脑沟、脑池;若患者合并颅骨内板下方颅脑凸面血肿,可根据患者实际出血量引发相应的占位效应;若伴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占位效应则表现为不同程度。
24诊断准确性98例患者均进行CT诊断后,91例患者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性为9286%(91/98),其中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2例,误诊为正常小脑镰钙化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3讨论
硬脑膜为人体双层结缔组织膜,大脑镰为硬脑膜内层自人体颅顶正中线往下伸入大脑半球间裂内为镰刀状的褶襞,小脑幕为伸入大脑与小脑之间为帐幕状张于小脑背面[3]。小脑幕由左边与右边两侧组成,幕切迹表示后外侧缘附着于枕骨横沟与颞骨岩部上缘部位,幕前缘为切迹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3例误诊为正常小脑镰钙化,2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实际进行疾病诊断时,应注意与下列几类疾病进行严格鉴别,提高诊断准确度:A:正常大脑镰:其厚度均匀,边缘规则,若出现硬膜下血肿病变,将会使得大脑镰不规则增宽并增高密度,依据血肿情况可表现为双侧或者单侧边缘模糊;分析人体正常的大脑镰与急性血肿灶为高密度影,导致从形态改变上进行疾病的鉴别十分重要。B:正常小脑幕:进行CT平扫时仅仅可对切迹侧“V”形高密度影进行显示,存在较为规则的形态,边缘较为锐利。若出现该部位血肿症状时,将会使得切迹侧增高,增高密度,边缘模糊。C: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影像学检查后显示为高密度影,存在较模糊的脑池、脑裂、脑沟,若为纵裂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则鉴别難度增大。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志伟.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CT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6):436-438
[2]张珊珊,李伶娟.低场强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准确性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9):1235-1236
[3]张振帅,任宝龙,鲁文君,等.CT定位颅脑钻孔双置管治疗外伤后亚急性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