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素养背景下的k值探析

2018-10-24邓铁桥

关键词:科学史

邓铁桥

【摘要】 回顾历史和单位制的发展,从科学与美的角度审视,探讨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为什么等于1.

【关键词】 科学史 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制 比例系数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013-01

0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建立的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飞跃。 至今,牛顿力学仍然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篇章。牛顿发现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正是现行高中物理的必修课程。那么,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kma中,为什么k=1?这对于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弄清楚人类对k值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从科学素养的角度还是动力学的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永恒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牛顿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力学《原理》中提出的。但是,我们只要翻开《原理》,就会发现,牛顿第二定律只有文字表述:“运动的改变与外加的引起运动的力成比例,并且发生在沿着那个力被施加的直线上”。跟现代的动量定理相似,而且,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几乎是以公理的形式提出的,牛顿对第二定律仅有一百五十多字的解释,也没有F=ma这个表达式。牛顿在《原理》中首次定义质量、动量和力,也找不到对应的单位。处于新科学启源时代的牛顿利用比例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还没有确定的单位。牛顿写道:“如果任一的力生成某一运动,两倍力生成两倍的运动,三倍力生成三倍的运动”。其实,在计算比例时用来作标准的量就是相应单位的雏形。直到一百多年以后,奥地利科学家马赫,才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写成F=ma这种漂亮的形式,与现代表达形式相同,那时候也还没有国际单位制,但k值已经是1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孕育了真理。

2.明快简洁的形式

在马赫时代,长度、质量和时间已经有了统一的单位,分别是:m(米)、kg(千克)和s(秒),但是力还没有统一的单位。到1900年以后,为了纪念牛顿,认为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最有意义,符号是N.有F=kma这个公式,就有了一个给力定义单位的方法。我们可以按要求定义多大的力是一个单位的力,这个要求应该是:科学实用,精确恒定。如果规定: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 N,即:1 N=1 kg·m/s2.那么:k=Fma=1N1kg·1ms2=1,得到F=ma.

以前力的工程单位叫kgf(千克力),即1 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1 kgf.如果质量仍然使用kg为单位,加速度使用m/s2为单位。则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必须重写为F=kma,其中k=19.8.意味着,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19.8 kgf的外力产生1 m/s2的加速度。

同理,如果质量用g(克)作单位,因为m=1 g,a=1 m/s2时,F=0.001 N,所以k=Fma=0.001N1g·1ms2=11000.如果加速度用cm/s2作单位,因为m=1 kg,a=1 cm/s2时,F=0.01 N,所以k=Fma=0.01N1kg·1cms2=1100.就是说即使力用N作单位,k也不一定等于1,只有在使用国际单位制时,k才会等于1

F=ma是一个极简单的公式,但它表达了经典力学中最重要的因果关系。正如牛顿本人所说:“自然界喜欢简单,不爱用多余的原因夸耀自己”。愈简洁的事物愈美,简单的就是经典的。

3.严谨求实的精神

“论宇宙的系统”将《原理》推向了高潮。换个想法,我们也可以用万有引力公式来定义力的单位,令F=GMmr2中的G=1,得F=Mmr2.设这里力的单位为N0,有1 N0=1 kg2/m2,即两个质量为1 kg的质点相距1 m时的万有引力[4]为1 N0.在国际单位制中就有1 N0=G=6.67×10-11 N,G为万有引力常量,相应地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就会出现k=1G,即有F=maG.学术是深刻的、严谨的,天体力学的基础是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包含了天体力学,而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G,不但很丑而且会给运算平添无限烦恼,只有F=ma才是简单的、科学的和完美的。这是一代代科学家在科学的海洋里大浪淘沙,孜孜追求的结果。他们使混沌的世界充滿一种秩序,把美的享受带到了科学之中。

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从k=1到F=ma,就是物理学与美的和谐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杜焕强.论爱因斯坦的思维的自由创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

[2]冯玉国.科技文献中常见的非法定计量单位[J].编辑学报.1999,11(3):171.

[3]赵宇.浅议物理学中的“美”[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2):53.

[4]周保国.物理教学中的变与恒[J].物理教师.2006,27(5):11.

[5]黄娜.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研究[D]. 河南:河南大学,2013,43.

猜你喜欢

科学史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教学创新
浅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新举措
浅谈科学史在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基于历史的生物科学史教学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
利用生物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及反思
科学史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教学中挖掘科学史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初探